越南北部历史上一直属于中国领土范畴,自古以来便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地理与历史联系。然而,当地人性格粗犷,且地处偏远,时常发生造反与叛乱之事,频率颇高。因此,历史上越南与中原关系多变,时而直接归属中原王朝管辖,时而又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存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清陷入困境,自身安全尚且无法保障,因此无暇顾及旗下的藩属国。1885年,清政府签署了《中法新约》,依据该条约,清政府正式放弃了对越南所拥有的宗主权。越南及其邻国老挝、柬埔寨,不幸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遭受了殖民统治。
因此,越南目前形成了北部相对贫困、南部相对富裕的格局。经济状况和殖民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越南南方与北方在众多领域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时间推进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0年6月,德国成功战胜法国。这一事件标志着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法国的防线被突破,局势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法国,曾被誉为欧洲第一陆军强国,却不幸沦为轴心国的傀儡,其军事荣耀与历史地位至此黯然失色。同年9月,日本为阻断中国物资进口,发动对越南的侵略行动。尽管越南在二战中并非主要战场,其地位甚至微不足道,但它在战争历史中仍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日本对越南的入侵,成为了触发太平洋战争的重要诱因之一。美日关系的恶化,乃至随后发生的偷袭珍珠港事件,均可追溯至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
日本投降之际,驻东南亚日军相继返回。随之,越南政治领域出现了一段权力空白期。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利用时机,发起了八月革命,并在河内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该政权被外界称为“北越”。据传越南赢得独立后,法国方面表达了强烈的愤慨情绪。竟擅自独立且未打招呼,简直无视我这“战胜国”的存在!1945年9月,法军再次进攻,迅速占领越南北纬16度线以南地区,并扶植末代皇帝阮福晪于西贡成立越南国。同年10月,法国军队继续扩张,侵占了柬埔寨与老挝,从而对北越构成了两面夹击的严峻态势。面对装备精良的法军,越盟领导层犯了低估对手的严重失误。或许他们认为,既然德国、日本能击败法国,那越南同样有可能对法国构成威胁。越盟领导的人民军初期竟意图直接与法军进行正面交锋。然而,事实是法军战斗力确实不强。相比之下,越军的战斗力更是逊色许多。陈赓大将忆述,越共中众多干部乃知识分子背景,他们不通军事,却满怀机会主义与享乐思想,以品咖啡、说法语为傲,轻视所领导的劳动人民。这也致使越军在抗击法国的战争中,表现极为糟糕,堪称灾难。
1946年12月,法国军队集结数万兵力,向北越地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与此同时,法军派遣的两个伞兵营成功空降至越军后方,这一行动险些造成越军三万人大军的全军覆没。法军攻陷河内后,却犯了低级错误,他们因胜利而盲目乐观,未对越军实施追击,错失良机。然而,事实却是,法越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方才拉开序幕。胡志明率领六万军民撤至热带雨林,坚持开展顽强不屈的游击斗争,对法军造成了重大挫败。然而,尽管做出了诸多努力,战场上的整体形势依然未见根本性转变,仍旧保持着原有的态势。此刻,越军已失守所有城镇,被迫退守山林之中,仅能依靠复杂地形进行防御。山林之外,皆为法军势力范围,且法军时常发动扫荡行动。在常规情境下,若缺乏外界援助,越南军队很难挺过1950年的艰难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这一历史时刻具有重大意义,开启了国家发展的新篇章。次年一月,胡志明访问中国,他身为越共中央代表,旨在向中国请求军事上的支持与援助。
胡志明一生积极倡导对华友好,其履历无需赘述。他为推动中越两国关系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朋友,无需多言,理应鼎力相助。据统计,1950-1954年间,我国援越枪支15.5万支、子弹5785万发、火炮3692门、炮弹108万枚等,含手榴弹84万枚、汽车1231辆、军服140万套、粮副食1.4万吨、油料2.6万吨及大量药品军资。可以说,这些援助在当时对中国而言,已属倾尽全力之举。在此期间,志愿军正与朝鲜的联合国军在激烈交战,本身已面临枪弹匮乏的困境。我国不仅提供了援助物资,还派遣了超过200名的军事顾问,以协助越南军队进行战斗,全力支持其军事行动。为确保万无一失,毛泽东主席特命陈赓大将亲自与胡志明进行直接交流。1950年7月,陈赓大将率先抵达越南。8月,韦国清上将亲率一支军事顾问团队伍,迅速前往越南,以提供必要的军事支持与指导。
陈赓之前已对法军的战斗力有所了解。1946年,中国国民党的130师与法国军队在越南的海防地区发生了一次冲突事件。法军在装备占据优势的情形下,竟意外地被击败,最终不得不投降,举起了白旗。鉴于敌方实为外强中干,陈赓为越南军队筹划了进攻东溪的策略。令人惊讶的是,就连越军总司令武元甲与总参谋长黄文泰,也对计划感到困惑,不解为何要进攻东溪。
东溪地处越南东平省南部,北邻高平,南接七溪。彼时,法军在绵延上千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占据关键通道,并采取分散兵力、多处把守的策略。高平至谅山的4号公路地段,因其为通往中国广西的要道,法军在此部署重兵进行严密防守。越军领导层认为,直接攻打高平能快速连通中越边境,对舍近求远攻东溪的做法感到不解,认为此举并无必要。陈赓见越军将领未识东溪战略要地,遂详解:高平依山傍水,攻难守易,法军驻军两千,筑钢筋水泥堡,越军装备简陋,攻克高平实属不易。东溪驻军仅三百,却为4号公路关键要塞。占领该地,敌军定会弃城增援,法军一旦离开防御工事,后续行动将更为顺利。听完分析后,胡志明说道:“我非军事专家,你们判断准确后行动即可。”武元甲谦逊地说,他认为自己的军事能力仅相当于团长水平,仍有大量知识需要学习。
越军解决了领导层的认知局限,集结兵力7000余人,向东溪发起了猛烈攻势。然而,在随后的战役中,陈赓再度见识到了令人惊叹的场面,眼界为之大开。原本计划中,越军第174团与第209团应于9月14日晚采取行动。174团发动外围攻击后,209团与指挥部失联,直至16日晨方抵战场。因此,原定的总攻时间不得不延后两天。黄昏时分,第二次战斗爆发。越军刚踏入东溪市区,便遭遇法国飞机的猛烈扫射。武元甲见敌机逼近,迅速作出判断,果断下令部队立即撤退。此景令远处观战的陈赓怒不可遏,骂道:此刻撤退,岂不送死?应即刻冲锋,与敌混杂,使敌机投鼠忌器!然而,尽管越军在进攻时显得拖沓,一旦到了撤退时刻,他们的速度却异常迅速。未待陈赓命令下达,越军已先行撤退。当晚总结会上,众人沉默不语,气氛压抑。陈赓考虑到国际影响,温和地表示:虽未成功,但部队得到了历练。我们要吸取教训,确保下次一举成功!9月18日凌晨时分,越南军队主动发起攻击,标志着对东溪的第三次攻打行动正式开始。从凌晨至早晨,战斗持续进行,但攻击方并未取得显著进展。此刻,部分越军干部重蹈覆辙,显现出“不胜则遁”的游击本性,纷纷叫嚷着要求撤退。陈赓见状,急令顾问团成员分别前往各突击连指挥,以激励越军持续发起攻势。在中国顾问的引领下,上午8点,越南军队成功突入关键阵地,将法国军队全部歼灭。
次日,越方举办盛大庆功宴,而陈赓却心情沉重,倍感郁闷。以二十倍兵力,历经三天两夜苦战,方艰难攻克仅三百守军的东溪,如此战果,实在不知有何可庆。东溪之战结束后,陈赓建议越军第308师撤退一段距离,于山野间构筑口袋阵地,以便伏击自谅山、高平进犯的法军。然而,越军苦等多日,身上甚至长出了杂草,却始终未能窥见法军的一丝踪迹。
若在抗日战场上,日军某据点遭围困,周边日军定会迅速前来增援。然而,陈大将未曾料到,法国人的行为颇为异常,他们竟缺乏主动发起攻击的意愿。用老话来说,就是“当一天和尚,就撞好一天的钟”,意指过好眼前每一天,尽职尽责完成分内之事。见法军按兵不动,陈赓巧施声东击西之计,命部分兵力佯装攻击老街,营造出主力部队将回撤西北地区的虚假态势。东溪战役结束后十日,法军越北最高司令官勒巴热少将终按捺不住,亲率两非洲团及两欧非混成团,迅速向东溪进发。察觉法军中计,越军率先在夜间对法军黑人团发起了袭击。战斗异常激烈,迫使原本驻守高平的法军也不得不抽调兵力,前来提供紧急增援。经过近一个半月的努力,尽管越军表现不佳,我方仍成功诱使高平守军出城。10月4日,越南军队成功击败了勒巴热军团,致其全军覆没。随后,越军调转兵力,在野外战斗中再次击败自东平疾驰增援的法军部队。这一系列战斗被称为边界战役,在野战中,越南军队成功歼灭了敌方8000多名士兵。解放了包括高平在内的5个省,取得了长达一千多公里中越边界的全线胜利,实现了战略通道的彻底贯通。自此之后,越南在抗法战争中,战略态势由防御转变为反攻,标志着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事后,陈赓日记记载:“越军常正面冲击法军火力点,损失惨重却仅给法军微伤,终致进攻无果。法军则全程未主动出击,一味被动防御。”旅长遭遇这对杰出却令人头疼的组合,寿命恐怕得减短十年。
1950年11月1日,鉴于朝鲜局势日益严峻,陈赓紧急归国,随即全身心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役之中。接着,韦国清等人肩负起了指导越军抗击法国侵略者的重大责任。考虑到越军在获取援助后,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然而其水平仅达到半吊子状态。韦国清提议,越军首要任务是巩固根据地,随后向西北方向拓展,待时机成熟后再向平原地区发动进攻。这是一种以农村为基础,逐步向城市扩展的策略,即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旨在通过农村的发展来影响和带动城市的变革。然而,越军高层的意见并未被采纳。他们主张直接攻打越南西北的大城市,理由是山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筹集粮食将面临重重困难。见越军态度傲慢,韦将军遂提出建议,称他们或许可考虑进攻中越边界的芒街地区。此地倚 靠中国为后盾,一旦攻占成功,必然能够稳固防守,确保不失。然而,伍元甲等人听后再次摆手拒绝,理由是那片区域盘踞着众多国民党残军,他们选择避其锋芒,不愿招惹。1950年初,黄杰率领3.3万残存国军士兵撤退至越南境内,由他亲自指挥这一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鉴于法国在越北战事屡败,美国与法国协商,决定将撤退至越南的国军部队留置在越北地区。这批国民党军队在1953年期间分批陆续抵达台湾。
国军战斗力依对手而定,面对东南亚诸国,其能力绰绰有余。越军上下对此情况心中有底。韦将军明白,西北不屑一顾,东北又不敢轻举妄动,局面已定,再劝无益,遂决定任其自行其是。1950年12月,武元甲率领2万越军发动红河中游战役,勇敢地向法军正面进攻,毫不畏惧地直面法军的火力。最终,这场战斗持续了二十多日,导致越军遭受了重大伤亡。见越军战败,韦将军复劝伍元甲等人,勿与法军硬碰硬,暂避锋芒。伍元甲等人非但未听从劝告,反而在随后数月间,接连策划并执行了东北战役与宁平战役。至于战役成果,越军再度遭受法军猛烈轰炸,损失惨重,士兵们东倒西歪,战场上一片混乱。三大战役挫败后,边界战役的战果近乎丧失殆尽。鉴于严峻局势,顾问团重申提议,要求越军开辟西北地区的新战场。彼时,韦国清因病重已归国医治,历经一年康复后方重返岗位。越军连韦将军的情面都不顾及,由此可见,顾问团后续将面临诸多刁难与质疑。
幸运的是,顾问团凭借出色的沙盘模拟演示,成功说服了越军,使其赞同执行西北战役计划。此战,越南军队历经一月有余的激烈战斗,成功消灭敌军1.3万余人,并占领了总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西北战场传来大捷消息,越军借此契机,再度将战场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巴黎官方因对越南战事深感不满,决定撤换现任指挥官,并指派纳瓦尔担任新指挥官一职。纳瓦尔拥有丰富的履历,他曾在骑兵部队、情报机构及装甲部队中担任指挥官职务。然而,他缺乏在高级司令部工作的经历,同时对越南的情况完全不了解,一无所知。显然,纳瓦尔不适合管理越南事务,且他本人对于能否胜任此职位也缺乏信心。然而,法国的政客们对此不予理会,仍旧坚持让他担任该职位。1953年5月,当纳瓦尔到达越南时,法国军队的总人数已达到18.9万之众。其中,有法国白人5.4万,外籍军团2万且以德国人为主,北非部队3万,空军和海军共1.5万,还有7万越南傀儡军。这些军队构成多元,多为临时拼凑之人,缺乏统一与纪律,整体战斗力不强,可谓乌合之众。真正值得信赖的军事力量,乃是那七万名法国白人战士及外籍军团成员,他们构成了坚实的防线。设想一下,美军曾派遣60万大军至越南都未能立足,最终被驱逐,那么仅凭7万人,更是无法立足。
纳瓦尔因经验不足且兵力紧张,上任后仍采用先前的要塞防御策略,以此阻挡越盟军队采用的运动战术。纳瓦尔为隔绝老挝与越南的联系,于奠边府构筑了防御工事,确保其坚固可靠。他坚信,只要掌控奠边府,就能诱使越军前来强攻,进而对其施以重创。显然,与在广阔无垠的丛林和崎岖山地中和越军进行野外战斗相比,采用这种方法更为简便且高效。纳瓦尔未料到,奠边府距河内超300公里,且被高山森林环绕,地面交通难以为继,仅能依赖空运维持。此地形与局势下,奠边府既是法军设下的诱捕越军的陷阱,也潜藏着将法军自身置于困境、如瓮中捉鳖的风险。1954年3月,法军兵力增强至1万,随即越军集结8万大军,发动了奠边府战役。战前,法军自大地预判,对手装备落后,奠边府战役或将重演一战凡尔登惨状,变成越军数万主力的消耗战场。事实上,越军早已从中国获取了数百门榴弹炮,其火力强度颇为可观。首日战斗中,越军动用120门榴弹炮及众多迫击炮,重创法军,致其一千余人阵亡。
诚然,无论大炮火力多么猛烈,最终决定战局胜负的关键,仍在于步兵的地面作战与推进。鉴于法军构建了阵地防御火力网,顾问团提议越军采用挖壕沟、土工掘进的方式,以缩减至攻击目标的距离。起初,越军指挥官对此极为抵触,他们觉得挖掘壕沟既耗时又耗力,直接发起冲锋似乎更为直接有效。几经冲锋、折损严重后,越军转而采取守势,认真地开始挖掘壕沟。此乃人之常理,言语传授难以领悟;而一旦亲身经历,教训深刻,一次便足以铭记于心。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越军继续采用土木工事,这一策略显著降低了他们的伤亡人数。至16日,法军在混战中已损失数千兵力,而与之协同的越南伪军则大批逃离战场,局势对法军愈发不利。法军指挥官的决定令人费解,他竟命令伪军驻守奠边府的重要门户——板桥阵地。最终,伪军见越军火力远超法军,认为拼命不值,于是毫不犹豫地全体逃离,一个不留。
至此关头,法国方面若尚存理智,理应即刻撤离奠边府,以免局势进一步恶化。然而,法军拒不承认战败,持续运送补给并增派援军,致使兵力攀升至1.6万之众。4月30日,越军成功摧毁了奠边府机场。当时正值雨季,这一气候条件极大地阻碍了法军的空中支援,导致其效能大幅降低。一名法国飞行员曾感慨:在倾盆大雨中驾驶战机已属高危,更何况还需进行战斗,难度与风险更是倍增。补给近乎耗尽,法军已陷入绝境,败局显而易见。5月1日,越南军队发起了全面攻势。攻坚战异常惨烈,导致越军前线部队遭受重创,部分团战至几乎全军覆没。鉴于伤亡惨重,武元甲曾考虑中止攻击,以保留宝贵的有生力量。部分越军师团级指挥官在会议中表示:“不宜将士兵全部耗尽,应考虑撤退。”得益于顾问团的耐心劝说,越军最终选择了坚持,没有放弃。5月8日拂晓时分,法国军队正式宣告屈服。奠边府战役持续54日,期间法军在越南最精锐的11个营及伞兵预备队被整编歼灭,伤亡与被俘人数总计达1.6万。越军亦损失惨重,总计伤亡2.3万人,当中有8000人不幸阵亡。鉴于越军缺乏制空权,当前的伤亡比例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奠边府战役结束后,法国方面深感沮丧,士气低落。战争爆发后,法国在越南陆续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美国对欧洲的援助项目“马歇尔计划”,其资金规模仅为130亿美元。显然,越南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法国本就拮据的财政状况,使其经济状况更是每况愈下,雪上加霜。1954年7月21日,法国签署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标志着其对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长达70年的殖民统治正式宣告结束。越南依据协定,将国家以北纬17度线为分界线,分为北部和南部两部分,即北越与南越。
美国人接踵而至,继法国之后踏上了这片土地。越南刚平息动荡,又卷入了另一场历时更久、规模更大的战争之中。美国初涉越战时,对介入程度的掌控极为精准。1963年,肯尼迪政府的一次误判使得原本稳定的形势迅速恶化。美国因此被卷入越战泥潭,几乎导致其在冷战中处于失利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