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去世,毛岸青没能送葬,毛新宇:爸爸一直在想念爷爷

有史杂谈 2025-04-12 15:12:31

有一次,毛主席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聊起天来,他说:“我挺心疼岸青的,他和岸英小时候在上海街头漂泊,遭了不少罪,这些经历对他的打击真挺大的。”作为父亲,毛主席对毛岸青的爱特别深。

1976年,那是一个大变动的年代画上句号的时候,咱们中国的大领导毛主席,就这样静静地走了,再也不回来。

在那个让无数人心里头难受,全国都沉浸在哀伤氛围里的时刻,有个人却没站在送葬的队伍里头,他就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

为啥在那么关键的时刻,毛岸青没来参加毛主席的告别仪式呢?这确实让人挺纳闷的。要知道,那可是个非常重要的场合,大家都希望家人能齐聚一堂,送别敬爱的领袖。但奇怪的是,毛岸青却没有现身。他不是不想来,可能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让他没能站在那个悲伤又庄严的现场。具体原因咱们外人也不太清楚,但总之,他没能在那一刻,与众人一同缅怀毛主席。这事儿确实挺让人遗憾的,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这样的时刻都是无比珍贵的。不过,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也许毛岸青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吧。

现在这个特别的历史节点,背后究竟有啥样的故事呢?毛岸青,他是毛主席的儿子,咱们通过这位大人物的一生,能瞅瞅一个老爸对娃的深厚感情。

【毛岸青与毛主席的父子情】

毛岸青,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第二个娃,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正是乱世风云变幻之际。

他小时候过得挺不容易,碰到了好多坎坷,但也亲眼看着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发展得越来越好。

1923年11月23日,毛岸青在湖南长沙来到了这个世界。不过,他的小时候过得可不太安稳。

毛主席作为国家的领导人,特别忙,很少有机会和家人待在一起,所以毛岸青在成长过程中总觉得缺少了家人的陪伴,心里挺苦的。

毛岸青小时候在长沙生活,虽然他没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到家的温馨,但他心里一直特别尊敬和爱戴他的父亲毛主席,这份感情从没变过。

在长沙的那段日子,毛岸青过得特别快乐。那时候,他小时候受到毛主席的教育也是最多的。

有天,毛岸青在屋里头瞎折腾,不小心把一个瓷杯子给摔碎了。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非但没生气,还把毛岸青叫到跟前,耐心地跟他聊起了这个瓷杯子的来历。毛主席说,你知道吗,这么个小瓷杯,得经过多少道工序,工人们得怎么加工那些原材料,才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来。

毛岸青听得全神贯注,毛主席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滴地向他传授生活的智慧,这些教导在毛岸青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毛主席教育毛岸青,既不是一味地宠爱,也不是简单粗暴地责备,而是采取耐心细致地说理和手把手地引导,来带领自己的孩子成长。

毛主席有个观点,那就是得通过实践才能学到真东西。他教育自家孩子时,也一直这么坚持着。

1930年,毛岸青的妈妈杨开慧惨遭杀害。那时候,毛岸青才7岁大,他和两个哥哥在混乱中被爸爸的好友毛泽民悄悄带到上海躲了起来。

在上海那段时间,毛岸青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迫害,这给他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让毛主席感到非常痛心遗憾。

1936年,毛岸青才13岁就离开了老家,跑到苏联去上学,专门学战略文化那些知识。

毛岸青离开了上海那段苦日子,刚到苏联那会儿,他心里老惦记着老爸,接二连三地写了好几封信,可这些信都像扔进了无底洞,一点回音都没有。

最终,多亏了毛泽民出手相助,这对父子总算是能够联系上了,只不过是通过书信来往。

在书信往来里,这对父子好像老朋友一样投缘。毛岸青在信里头细说了他在苏联的那些日子,而毛主席的回信里,满满当当都是温暖和亲切的关怀。

不过,生活总有波折,毛岸青在苏联求学那会儿,也碰到了不少难题和难关。

虽然这样,但在毛主席的力挺下,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无畏地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在毛岸青那段特别的成长岁月里,他慢慢树立了稳固的政治信念,给往后的人生铺好了路。

毛岸青和毛主席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每次相聚都特别温暖,特别值得珍惜。

虽然毛主席是个大忙人,要管国家大事,而且毛岸青还在国外,不能老陪在他爸身边,但毛主席心里一直惦记着儿子的成长。

看看毛主席给毛岸青写的信,就能感受到那份深情:“岸青,我的宝贝儿子,每次看到你哥哥毛岸英,我就感觉像是在看你。我真心希望你在那边能认真学习,等学成归来,好去为大家服务啊……”

在苏联上学时,毛岸青特别聪明,他和哥哥毛岸英都非常努力。由于他俩成绩特别好,学校就让他们跳级学习了。要知道,苏联的学校要上十年,能跳级那得是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才行。

毛岸青十年制学业完成后,凭借出色的成绩考进了苏联的东方大学,继续提升自己的学识。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在那些专业领域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特有的思考方式。

毛岸青小时候,有段日子是在延安生活的。

1946年开头那会儿,毛岸青从苏联回到了延安。那时候的延安,可是个革命的大热土,到处都是勃勃生机,特别有劲儿。

尽管毛主席每天忙得团团转,但他还是会想办法挤出时间,问问儿子的日子过得咋样,学习进展如何。

有空的时候,父子俩就爱凑一块,聊聊政治啊、文化啥的,还有毛岸青心里那些事儿。这样一来二去的,他们父子感情更深了,毛岸青也对老爸的信仰和追求有了更深的认识。

1947年,毛岸青在苏联念完书后,决定回到咱中国来。

那时候,毛主席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不过毛岸青回家的那天,他还是硬撑着身子,亲自跑到机场去迎接毛岸青。

一瞅见父亲,毛岸青眼泪就忍不住哗哗往下掉,那会儿他心里头受的那些憋屈,全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毛主席话虽不多,但啥都懂,孩子嘛,那可是爹娘心里的宝贝疙瘩!

毛主席等毛岸青回到国内后,就劝他多去运动运动,也参加点文艺方面的活动。

1947年快结束时,毛主席让毛岸青去了黑龙江的一个搞农业劳动的试点地方去历练。他觉得,一个人要想真正有出息,不光得肚子里有墨水,还得身体棒棒的,心里也得充实。

毛岸青听了老爸的话,一直在农田里忙活,锻炼自己,就是想多为老百姓做点事。

虽然毛主席和毛岸青在一起的时间不算多,但这些短暂的日子对毛岸青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这段时间里,父子俩相处得很融洽,感情也更深了。毛岸青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少值得敬佩的品质。

在毛主席的亲自指导和陪伴下,他渐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明白了该如何为国家和人民出一份力。

毛岸青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成就一样吸引人。他从小受到父亲毛主席的革命思想熏陶,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他养成了执着追求和勇往直前的性格,这些特点为他以后的人生成功和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职场上,毛岸青一直把让民族兴盛、国家进步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

他在好多不同的领域和部门都当过领导,主动投身到国家的建设里头。靠着他的卖力干活,不少大项目都搞得很成功,给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添了不少力。

另外,毛岸青对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特别上心,他还积极参与到了公益活动中去。

他热心投入教育和扶贫工作,就想靠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日子过得好点,素质也提上来。就因为他对公益这事儿特别上心,还总是关心老百姓,所以毛主席对毛岸青更加器重。

【1976年毛主席去世,毛岸青未参加葬礼的原因】

那时候,毛岸青因为小时候受过惊吓,还挨过国民党特务的毒打,身体状况就越来越差了。他有一段时间病得很重,只能待在家里,全靠老婆邵华细心照料。

最近,毛岸青心里头挺不是滋味,压力大得很。他得一直扛着政治风波和外面舆论的重担。

邵华对毛岸青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鼓励,在那段不容易的日子里,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力量。

她对他照顾得特别周到,总是留心他的身体好不好,心情怎么样。

另外,她也劝毛岸青要守住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迎接生活里碰到的各种困难。

最近,毛岸青心里头暖洋洋的,觉得家里头特别温馨。他也更加看重和老婆邵华之间的那份情分了。

有了家人的悉心照顾和鼓励,毛岸青的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起来,心情也跟着变得开朗多了。

他明白,要想看到希望,就得熬过这段苦日子,可没多久,坏事就一个接一个地来了。

1976年9月9日,咱们敬爱的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中。

毛岸青得知毛主席过世的消息,本来身体有点恢复的他,一听这话,立马就难过得说不出话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一个劲儿地问身边的警卫:“这事儿是真的吗?会不会是搞错了?”

毛岸青边说眼泪边往下掉,躺在床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那年9月12号,毛岸青和他的老婆邵华,带着儿子毛新宇,一块儿去了人民大会堂,见毛主席最后一回。一看到老爸那熟悉的样子,毛岸青就忍不住大哭起来,哭得比谁都伤心。

他明白,父亲已经走了,再也不会回来,那些充满温情的家书,也成了绝响,再也收不到了。

过了六天,时间来到了9月18日,这一天是毛主席追悼会的日子。不过呢,毛岸青这次并没有出席。

六天前,毛岸青从人民大会堂回到家后,整个人就没了精神,吃不下饭也喝不下茶。从早到晚不停地哭,神情迷离,结果老毛病又犯了,直接病倒在床上。

看到情况不断恶化,邵华赶紧把毛岸青送到医院急救,那时候他已经失去了知觉。

在医院里,医生们一番紧急救治后,毛岸青慢慢醒了过来。他一睁开眼就说:“我好想爸爸,还想再看他一眼。”

不过,当毛岸青醒转过来时,追悼会早都结束好几天了,他彻底失去了与毛主席相见的机会。

这事儿成了毛岸青心里头的一个大疙瘩,往后的日子里,他老提起这事儿,满脸都是没办法和难过的神情。

毛岸青老爱在午后到院子里坐着,享受晒太阳的时光,有时候一待就是一整个下午。阳光照在他这位孤单的老人身上,感觉特别留恋。他看来看去,满眼都是以前的回忆。

1970年,毛岸青和邵华迎来了他们的头胎宝贝,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毛新宇。

毛新宇小时候觉得爸爸话不多,老是一脸严肃的样子。

毛岸青老喜欢跟毛新宇聊起自己小时候的事儿,说起自己犯错时,毛主席是怎么管教他的。每句话里,都能听得出他对老爸深深的想念。

到了1998年,毛岸青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在参加纪念毛主席的周年活动时,他没法自己走路了,得靠轮椅来帮忙移动。

尽管这样,他还是决定去参加老爸的追悼会,可能是想挽回以前没做到的一些事情吧。

2006年,毛岸青写了篇文章,里面提到:“时间过得真快,老爸已经走了30年了。想想以前和他在一起的那些事情,我还是会觉得心里暖暖的,但也有点酸酸的。他走了以后,我们家里真的少了好多东西,那种痛苦,还有我没能为他做的那些事情,都成了我心里永远的遗憾。”

说话间流露出的情感真挚无比,但到了2007年,毛岸青的身体状况突然变得非常糟糕。后来,他因为心脏病和其他一系列并发症,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这样,毛主席的最后一个孩子也走了。

【毛新宇谈及父亲毛岸青对毛主席的思念】

毛新宇,毛岸青的儿子,他亲自经历了父亲在毛主席离世后的种种转变。自从爷爷离开后,毛新宇注意到父亲毛岸青开始有了细微的改变。这些变化虽然一点一滴,但却真实而深刻。毛新宇看在眼里,心里也感受着这些变化给父亲带来的影响。他明白,父亲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和面对没有爷爷的日子。

他自小便在老爸的教导和影响下长大,老爸的话对他影响很深。

毛新宇讲起过去,说他老爸虽然在政治和社会上遇到不少难题,但心里一直装着家。只要有空,他就会和家人待在一起,还特别在意自己的成长情况。

毛主席离世那年,毛新宇才六岁大。邵华牵着毛新宇的手,眼里含着泪跟他说:“你爷爷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说完之后,邵华搂着毛新宇,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毛新宇回想起来,爷爷走了以后,家里头每个人都心里头不好受。特别是老爸毛岸青,那会儿爷爷刚走,老爸有好一阵子都吃不下饭,啥也不想干。最后还是老妈陪着老爸聊了一宿,才慢慢让他心里头好受了点。

毛新宇回想往事:每当老爸毛岸青碰到难关,他总会念叨起爷爷的那些话。这些话里,满满都是毛主席给他带来的那种坚定的信念和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

我爸从来都不说放弃,他一直相信正义最后肯定能赢,总想着给国家、民族还有咱们家争口气。

毛新宇深受这种信念的感染,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也形成了一样牢固的信念。

毛岸青因为一些原因,没能亲自送别毛主席,不过毛新宇说了,他爸爸心里一直都在想念着这位了不起的带头人。

在家里头,毛岸青经常跟孩子们聊起毛主席的那些事儿。每当这个时候,他爸脸上总会忍不住露出难过的样子。

毛新宇心里明白,老爸对爷爷的感情那可是实打实的。对老爸来说,爷爷不光是家里人,还是个特别棒的导师和知己。

通过毛新宇的讲述和记忆,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毛岸青。他既深深怀念着自己的父亲,同时也是个充满温情的好父亲。

他的决心、胆量还有为人,都很值得我们效仿和敬佩。

毛新宇肩负着家族的厚望,还有祖辈们留下的荣耀,他打算在自己的生活旅程中,继续传承和弘扬毛家的好传统。

结尾:到此为止,咱们就聊到这儿了。总的来说,这就是我想说的全部。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到你,让你心里有个底儿。咱们下次有机会再聊,祝你一切顺利!

毛主席把他的一辈子都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他的家人和亲戚也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不过,这可不意味着毛主席对自己的娃没感情。从毛主席后代们的讲述里,咱们能明白,毛岸青对毛主席的爱,那是深深的,很特别的一种情。

他是毛主席的儿子,打小就在老爸这位大英雄的照耀下过日子,心里头明白老爸为咱国家和老百姓付出了多少,真的是毫无保留。

我们呢,就是在毛主席的光芒照耀下成长的一群人。我们琢磨着伟人的想法,体会着伟人的家风,心里头满满的都是对伟人的敬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