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邓小平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主动站出来说要管科技和教育。他选定大学招生这块硬骨头来啃。有了邓小平的全力支持,教育部很快就拍板决定,那一年要重新恢复高考。
8月18号,教育部交上去了一个报告,说的是要延后招生跟新生开学的事儿。报告里头讲,本来高校和中专打算8月就开始招生,新生11月中旬就得去学校,但现在因为决定要重新搞高考,所以招生时间就挪到了第四季度,新生呢,得等到明年2月底前去报道,这样一来,就推迟了3个月。
邓小平对高校招新生时的政治审查标准做了新的调整,他强调:“政审啊,关键得看学生本人的政治行为。政治背景得清白,得拥护社会主义,喜欢劳动,守规矩,还要有决心为了革命事业而学习,这些条件够了就行。说白了,招生时咱们主要看两点:一个是学生本人表现要出色,另一个就是要挑选优秀的录取。”
8月21号那天,北京长安街上大喇叭响个不停,播着个大新闻:高考又回来啦!这时候,刘少奇的儿子刘源正在北京起重机厂干着铆焊工的活儿。他一听到这个消息,赶紧看了看报名的要求,发现不管家里啥背景都能报。这么一想,他立马就动了心,打算也去试试。
刘源在1951年来到这个世界,是刘少奇众多子女中年纪偏小的一个。但刘少奇对他可没半点娇惯。他给刘源精心安排了一个“成长任务清单”:要求9岁时得学会游泳,到了10岁得能骑自行车,13岁时得做到生活自理,而到了15岁,就得敢一个人出门闯荡了。
刘源在读中学那会儿,刘少奇为了让儿子体验下生活的艰辛,每年暑假都会安排他去部队接受锻炼。刚开始,刘源觉得挺新鲜,挺乐意的。但日子一长,他就觉得有点儿撑不住了。那时候,部队正好在搞大比武,他被挑中当了特等射手,进了精英班,得跟战士们一样,举着砖头练射击,顶着大太阳练刺杀,累得他腰也疼背也酸。
但刘少奇没心慈手软,他让刘源挺起腰板面对挑战,别放弃锻炼。在老爸的严厉鞭策和指导下,刘源在中学那几年,硬是在部队熬过了三个暑假。军事本事涨了不少,还戴上了“特等射手”的光环。到了1966年国庆节大阅兵,刘源更是混进了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天安门广场上亮相,让祖国和人民好好瞧了瞧。
1968年的时候,刘源去了山西省山阴县的白坊村参加劳动。刚到村里,他身上一分钱都没有,甚至还去卖了血来换点生活费。那时候,村里每人每天就分一斤一两的小米,这点粮食对刘源来说根本不够吃。饿急了,他就跑到山上去抓田鼠烤着吃,或者到地里挖野菜来填饱肚子。虽然生活条件特别差,但刘源干活从不偷懒,他每天都拿着镢头和犁,拉着车辕,比其他人更早下地,更晚收工。就这样,慢慢地,刘源和村里的人都熟络了起来。
那时候,村里的人也都穷得叮当响,一天辛苦下来挣的工钱少得可怜,可大伙儿心里都惦记着刘源。在地头啊村口啥的,总有人会悄悄地给刘源塞个红薯或者一块馍。还有的人呢,半夜三更不睡觉,跑到他窗前来敲门,就为了邀他去家里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糊糊汤。
1975年的时候,刘源不小心拉车翻到沟里,把腰给摔坏了,结果就得了急性肾炎。那时候,山沟里头医疗条件特别差,药也缺。没办法,刘源只能给周恩来写了封信。周恩来一看,立马下令让他回北京看病。但刘源却没急着走,为啥呢?因为村里头家家户户都想请他吃饭,谁也不想落下,这一来二去的,刘源就在村里头吃了整整20天的饭!
刘源离开村子那天,全村人都聚在村口给他送别。三十多个年轻小伙子还陪着他,翻山越岭,一直把他送到了火车站。火车开动的那一刻,刘源趴在车窗上,眼泪哗哗地流,朝着村里人大声喊道:“我一定会回来的!”
刘源一回北京,就直接去了北京起重机厂干起了铆工的活儿。等高考恢复的消息传出来时,刘少奇的问题还没得到解决,刘源瞅见报名要求里没提家庭背景这事儿,但心里还是犯嘀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报上名。
没过多久,刘源的报名就被工厂的组织部门给打回来了。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而是因为他的年龄“超标”了。
刘源心里挺不是滋味,想着自己那年才26岁,年纪根本不算老嘛。再说,高考那时候对“老三届”的高中生是全面开放的,里面肯定有不少人比自己岁数还要大呢。
后来刘源聊起往事时说:“那时候报高考,其实也不是我个人有啥毛病,主要就是年龄不达标。在那个情况下,不让我考,肯定没错,但要是让我考了,那可就有点冒险了。”
刘源心里憋着一股火,最后干脆拿起笔,直接给邓小平写了封信,求他出手相助。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平叔:我重新给你说说这事儿。你之前说的那些,我都记着呢。咱们的话题,我还是想再聊聊,不过这次,我打算换个方式,尽量说得简单直白点。就像你平时教导我们的那样,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咱们的话题核心不变,我还是想围绕那些重要的事情,只不过这次,我会用更日常、更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好了,咱们就继续之前的话题吧,只不过这次,我会说得更加直白,就像咱们平时聊天那样。
我是刘源,刘少奇的儿子。这几年,我从乡下到工厂都待过,听说您重新上岗后很重视高考,我特别开心,大家伙儿也都觉得很有希望。我挺想参加高考考大学的,但现在工厂不让我考。如果仅仅因为我爸妈是谁、我的家庭背景就不让我考,我心里真不服气。而且,那个招生的说明里也没提这事儿啊。要是真让我考,我没考上,那就是我自己的问题,我谁也不怪。
刘源写好信后,在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了“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收”,接着挑了一张四分钱的邮票贴上。他走出家门,在永安里周边找了个最近的邮筒,顺手就把信给投了进去。
邓小平看了信,立马跟北京市委书记吴德说:让刘源参加高考,没问题。过了大概十多天,刘源成功拿到了在北京参加高考的号码。
刘源填的志愿里头,最想去的是北大的哲学系,第二选择是北京师范学院的历史系。他高考成绩挺好的,两个学校的分数线都达到了。但北大那边觉得他身份有点特别,所以最后没要他。
在北京师范学院里头,对于要不要收刘源这事儿,大家意见挺大。后来,学院革委会的崔耀先副主任出了个主意。他翻了翻刘源的档案,就说了:“这小子之前在农村干活儿,因为肾炎被送回来养病了。他的身体,能撑得住吗?咱得让他再去医院瞅瞅。要是身体没问题,那还有啥理由不让他来上学呢?”
后来,学院把刘源所谓的“政治麻烦”改头换面,说成了是“身体原因”,还特地给他在同仁医院安排了个全面检查。还好,刘源体检一路绿灯,没问题,于是1978年3月8日,他顺利进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大门。
1980年,国家正式给刘少奇恢复了名誉,那会儿刘源已经上了差不多两年半的大学了。北京大学特地派了个老师去找刘源,问他:“你还想回北大继续上学不?这本来就是你之前想考的学校。当时没让你上,确实是搞错了,现在看能不能给你补回来。你之前报的是哲学专业,但现在你学的是历史,你是想学回哲学呢,还是继续学历史呢?”
不过,刘源最终决定留在北京师范学院,主要是因为他心里一直对这所学校充满感激。
高考给了刘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他的人生轨迹重新往上走。多年后,当上了解放军上将的刘源回想起高考,感慨地说:“恢复高考的决定太明智了,它的意义非常大,怎么夸都不为过,毕竟它改变了那么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