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间,儒家的四段“进化史”:看它如何一步步变成你讨厌的模样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7-22 19:16:47

提及儒家,国人必定印象深刻,因为对于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中国而言,儒家无可争议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领跑者,也毫不谦让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言人,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虽然儒家达到巅峰时刻令人惊叹,但正所谓“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在孔子创立儒家的早期时候,纵然孔子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人格魅力极强,但儒家思想却处于被排斥的地位,直至孔子死后的700年,儒家终于“久旱逢甘霖”,迎来了他的翻身时刻。

儒家:2000年里它经历了四段“进化史”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遣使者带上玉帛和玉璧,将鲁国著名的儒士申公专车接送到了国都;4年后,朝廷设立《诗》《书》《易》《礼》《春秋》儒家五经博士;8年后,汉武帝下诏推举孝廉人才……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在表明:流浪了700年的儒学终于击败其他诸子百家思想,荣登君主的大雅之堂了,为天下人所学习钻研且实践。而且令孔子含笑九泉、令儒生喜极而泣的是:儒家不出场则已,一出场就是巅峰。

不过此时的儒家已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大相径庭,其中增加了很多令孔子反感的刑法思想,而且随着时代在改变,儒家也跟着与时俱进,一步步发展成了让许多人讨厌的模样——复古、刻板、不谋发展、立尊卑、束缚中华民族的思想。

这就不得不提2000年间,儒家经历的四段“进化史”。

第一段进化史:由孔子创立,属于最本性的儒家。这一阶段的儒家本质上没有任何创新,只不过照搬照抄了周礼和周制,将周朝的“亲疏有别、上下有等”完全贯彻了下来。之所以说是“进化”,是因为它改了名字:将周制变成了儒家。

对此,孔子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倒引以为自豪,公开宣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孔子倡导“仁政”,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仁慈”,而是对周礼的复古“克己复礼谓之仁”。

由于孔子只不过简单复活周礼,而周制在春秋之前已经在中华大地上试运营了500年,其中的弊病已经是一目了然、人神共愤,比如血缘定亲疏、繁冗无用的礼制约束。

而且还有现实中的反面教材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凡是坚守周礼的诸侯国,无不衰退落寞被强国吞并,如鲁国。故而无须孔子倡导,被各国驱逐那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第二段进化史:由孟子修补。孟子出生之后,因为其母亲的功劳,搬家三次,导致原本适应能力极强的棒小伙与习礼的老先生为伍,看着老先生天天不厌其烦地教授礼仪,小孟子便陶醉了进去也跟着学习了起来,如此让儒家扎根于心。

长大成事之后,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反思:为何看着这么有道理、舒服的治国思想不被各国诸侯采纳呢?聪明的大脑一开动便明白了:孔子太过墨守成规了,周礼固然好,但不做些调整肯定吸引不了人。

于是孟子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量级观点,使得儒学中若隐若现的“民本位”观点得到升华,儒家也因此夺得了“为民作主”的人设。

但由于孟子与孔子一样,儒学理论大多时候停在脑海中,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论证,导致其存在很多理想化成分,比如孟子所言:两军交战,只要我竖起“仁义”大旗,必能“垯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显然是痴人说梦。因此这个阶段儒家依旧不被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段进化史:由董仲舒修补,汉武帝实践。这一阶段儒家思想算是否极泰来,对于孔孟主导的儒家思想的理想化成分做了重大修补,比如轻刑罚、重教化,董仲舒就觉得两位祖师爷太理想化了,不可取。

在董仲舒看来,虽然“人之初、性本善”,因此教化成为了可能,但人是个复杂的动物,不是每个人都是心怀善心。根据董仲舒对人的观察,他将人分成了三类:性善之人、中性之人和斗宵之人。

董仲舒认为,前两类人可以被教化,但第三类人天生恶骨,根本不可能被教化,因此对待这种人,不用刑法处置,不仅教化不了而且还会危害好人。

对于统治者,董仲舒也不认可用“仁义”的道德观念约束君主,而是也同样需要刑罚,不过温柔很多,是“阴阳刑德”,具体执行看老天爷。

在董仲舒的倡议下,汉武帝开展了儒学的实践活动,在大张旗鼓引入儒学治国之外,他还特别保留了法家思想。所以这一阶段的儒学,已与孔孟时候的儒学差距拉开了,不过好消息是,脱胎之后的儒学第一次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第四段进化史: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这两家都是民间组织搞出来的儒学思想,一个是宋朝的程颐、程颢、朱熹为首,另一个则是明朝的王阳明。

由于对谁为天地主宰这一事分歧太大,且孔孟经典又没有做明确论述,这给两家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也都纷纷在儒学经典找对应语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程朱理学看到《礼记》中有“格物致知”的话,跟自己的观点一致,于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觉得真理在天地之间,绝不能受人心的影响,更不能受人心的蛊惑;

王阳明则将目光盯上了《孟子》和《大学》,看到孟子所言:良能良知以及自给自足的观点,顿受醒悟,认为人心才是一切的主宰。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曲解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无疑契合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因此广受统治者好评,被抬上了皇宫教授给了皇子皇孙,清代的皇子老师顾八代就是理学家。王阳明心学因为蛊惑百姓“自尊自大”,被打上了“反动”标签,只能在民间流传。

它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你讨厌的模样?有后世理学家的“功劳”,孔子本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照儒学的四段进化史,基本有一点可以下结论:早期的儒学应该还没那么讨厌,随着董仲舒和汉武帝加入刑罚元素,传统的耐心教化成分被淡化,粗暴意味扑面而来,成功让人触及到了秦朝“严刑峻法”的味道,讨厌情愫暗生。

有了董仲舒和汉武帝的现场教学,程朱理学显然是嗅到了统治者想要束缚老百姓的意味,于是加大了儒学对人性的束缚,达到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地步。阳明心学的出现,也是受不了这种束缚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结果。可见此时的儒学发展得有多令人讨厌。

虽然儒学变得讨厌,主要是理学家的“功劳”,孔子就一点错没有吗?显然不是,他一样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若不是他提倡“亲疏有别、上下有等”,程朱理学何以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依据;

若没有孔子“肉切得不方正不能吃,垫子摆得不正不能坐”,程朱理学何以能将中华民族全方面捆绑起来?

4 阅读:227
评论列表
  • 2024-07-22 20:40

    奴役施舍就是孔子所说的君王对臣民的“仁”和“恩”。是一群异常无耻的鬼子。儒式发展出来的都是花架子,以面子面具为导向,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儒家儒教孔子教的,最害怕的不就是祖宗领导被质疑?这面子不就是面具吗?这玩意儿不就是用来伪装作假的吗?全都骗术。

  • 2024-08-14 22:53

    儒家一开始就是讨厌的,并不是发展过后才讨厌。

  • 2024-07-27 05:14

    人之初,就要钱;性相近,命贵贱。

  • 2024-08-27 00:02

    儒家文化是去好的留错误的!有大儒者把好的曲解成他认为的他想要的,越解越错。本来有些导人向善的有些大儒认为不利于他的想法就删了!想办法曲解其原来的意思!这样的儒家文化只会越来越被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