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当年封藩,为何不派宗室王公,而是用吴三桂等异姓王?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26 15:32:42

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平西王吴三桂以“兴明反清”为旗号,联合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公然起兵对抗清廷,这场重大历史事件,史称“三藩之乱” 。

三藩之乱历经八载,此役对清廷财政造成了极为沉重的负担,甚至一度使爱新觉罗氏统治的江山社稷面临易主之危。在此背景下,两个关键问题亟待深入探究:其一,顺治皇帝在当年究竟出于何种考量而做出分封三藩这一决策;其二,在分封过程中,为何选择异姓王,而非宗室王公来承担这一政治安排。

针对此问题,实则可清晰作答。顺治皇帝当年实施的分藩举措,在彼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的,并非决策失误。其决策乃是基于当时复杂形势的无奈之举,亦是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后的抉择。

首先,深入探究三王封藩这一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

吴三桂、尚可喜与耿仲明三位藩王,于明末之际归附清廷。清军入关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对农民起义的残酷剿抚行动,同时在覆灭南明政权的过程中,亦发挥了关键作用,凭借卓著功勋,在清朝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顺治朝晚期,清廷已实现对中原区域的全面掌控,全国大一统格局初步奠定。不过,彼时广东、福建及云贵等地区的形势仍错综复杂。顺治十一年二月,广东宣告平定后,顺治帝旋即颁布诏令,饬令尚可喜驻镇广东,同时命耿继茂镇守广西。

值得留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尚可喜与耿继茂尚未获封藩地,而是分别镇守广东与广西地区。同时,谕旨中明确阐述:“凡遇兵机事务,无论是策应之需,抑或驰剿之务,皆需会同经略、总督、巡抚、总兵等各级官员,齐心协力、审慎商酌。”此外,针对民政与财政等相关事宜,亦做出规定:“官员考评、民间事务、诉讼处理以及钱粮管理等,仍应由地方官员各自依据职责范畴妥善料理。”

由此可见,在该历史阶段,清廷并未向尚可喜与耿继茂授予全面的权力。其主要目的旨在妥善处理相关事宜,并致力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尽管此二位藩王拥有军事统领权,然而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却并无干涉之权。

自顺治八年迄顺治十六年,平西王吴三桂于军事行动上颇为频繁。其首率军队进击四川境内张献忠之残余势力,在成功戡定四川后,旋即挥师南指,对云贵地区展开征伐,目标直指南明永历政权。

滇黔之地,位处西南边陲,为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之所。彼时,当地土司与大西农民军协同作战,在将领李定国的统率下,数度成功抵御清军进攻,并屡获战功。不仅如此,李定国还频繁主动出击,挥师北上。

云贵地区长期未能收复,使得与之毗邻的广西亦受其影响。在此情形下,清廷最初计划命耿继茂镇守广西,然而该意图因局势所限,一时之间难以达成。随后,耿继茂奉朝廷旨意率军移驻广东,从而形成了两藩共同镇守的格局。

顺治十六年,清军成功攻取云南。彼时,身为经略大臣的洪承畴呈上奏疏,其中提及:云南地势险要,地域广袤,其地理环境之复杂与战略地位之独特,远非内陆地区所能比拟。基于此,洪承畴建言朝廷,应从三位藩王之中挑选一位,委以镇守云南之重任。

经由议政王会议审慎研讨,形成初步决议:令平西王镇守云南,平南王戍守广东,靖南王屯驻四川。此即为清初三藩相关的首次决策定论。

然而,顺治帝在决策时始终犹豫不决。从战略布局考量,他认为于四川设置驻藩之举,或缺乏必要性;相较之下,福建地区局势复杂,实需一位能力出众、可堪大任者坐镇。

在特定历史时期,郑成功于福建、浙江区域毅然举起反清义帜。顺治十六年六月,郑成功策划并实施大规模北伐行动,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与战略布局,成功攻克长江关键要隘镇江,进而挥师进逼,对南京形成合围之势,其前期军事推进态势颇为顺遂。

在这场风起云涌的反清浪潮冲击下,清廷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与恐慌之中。彼时,顺治帝情绪激昂,怒而挥刀砍向御座,并决然宣称要亲自率军出征。然而,在索尼、鳌拜等一众大臣从政治局势、军事风险等多方面审慎权衡后,极力加以劝阻,顺治帝最终才放弃了这一御驾亲征的决定。

翌年,顺治帝颁诏,敕令靖南王耿继茂统率军旅奔赴福建增援。至此,三藩之封疆格局尘埃落定:吴三桂获封藩于云南,尚可喜受封藩镇广东,耿继茂则领封藩驻福建。

顺治帝在执政期间,为何摒弃任用宗室王公这一举措?

自历史伊始,封建王朝统治者于分封异姓王一事向来极为审慎。盖因异姓王若获封就藩,极有可能对王朝统治秩序构成严峻挑战。事实上,历史已为这一论断提供诸多深刻教训。

此等浅显易懂之理,后世之人皆可洞悉,身为当事者的顺治皇帝,更无不知之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彼时面临着人才匮乏、无人堪用的困境。

对清朝历史有深入了解的研习者皆知,于顺治帝初登皇位之际,多尔衮实则掌控着朝廷大权。彼时,叔侄二人矛盾暗潮涌动。直至顺治七年,多尔衮溘然长逝,顺治帝得以亲理朝政,旋即对多尔衮展开全面清算,诸多骁勇善战的宗室王公亦受牵连,遭致惩处。

再者,开国时期受封的诸位藩王,大多年事已高,体能衰退,已无法驰骋疆场、征战杀敌。自王朝定都中原后,后续成长起来的宗室子弟,凭借其特殊身份,手握重权,声势烜赫,财富积聚,沉浸于无尽的富贵奢靡生活之中。

处于如此优渥的环境,这些出身显赫的贵族子弟,既无意于精研骑射技艺,亦无心勤修诗书经史。于军事行动中,更难见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之身影。总体而言,他们大多呈现出因循守旧、碌碌无为的特质。

随后爆发的三藩之乱,成为有力例证。彼时,宗室王公之中,军事才能出众者寥寥无几。在此情形下,康熙帝不得不启用汉军绿营这一军事力量。经一系列战略部署与作战行动,最终成功将叛乱平定。

从宗室王公人才匮乏这一视角来看,仅为其中一个层面。另一方面,吴三桂等三王在国家统一进程的战事中,功勋卓著。他们成功攻克西南地区的抗清坚固据点,凭借此等功绩,顺治帝基于论功行赏的原则,萌生出对其予以嘉奖的考量。

需明确的是,在清廷正式实施封藩举措之前,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此三王,已然切实承担起拱卫国家边疆之重任。基于此局势,顺治帝顺势而为,以封藩之策,施予三王厚待,此举动实则蕴含着一定的政治考量与策略权衡。

顺治帝彼时因年少,于政治领域尚显稚嫩。他未能预见到三藩王日后会发动叛乱。与之不同,康熙帝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在成功平定三藩之乱后,进行深刻反思,基于对政治局势的审慎考量,决定不再册封异姓王,以避免重蹈覆辙,巩固清朝统治根基。

自清朝中期以降,异姓王这一封建封爵现象于政治舞台上全然销声匿迹。即便朝廷偶发恩旨,亦仅限于对已故者追封。毋庸置疑,“三藩之乱”对清代统治阶层所造成的心理冲击极为深远,其影响在后续的封爵政策中得以显著体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