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将军与两江总督谁地位高实权大?比较而言,江督似乎略胜一筹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25 13:08:36

在清代,总督作为统摄一方的重要官员,执掌一省乃至数省的军政要务,所涉辖区广袤,权力颇为显要。若朝廷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此官职便宛如唐代节度使一般,极有可能引发地方势力坐大,致使中央难以掌控的局面。

在政治制衡艺术的运用上,清代帝王展现出卓越的权谋之术。无论是宗室王公群体,抑或是京城内各司其职的部院机构,乃至地方执掌军政大权的督抚提镇等官员,均全方位处于皇权的严密掌控之下。皇权犹如一张庞大且细密的网络,将各方政治势力尽收其中,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固与政令的高效推行。

在清代的政治架构中,诸帝为限制总督权力,采取了诸多深思熟虑的举措。一方面,借助文官体系内巡抚的设置,对总督权力加以分化;另一方面,通过八旗驻防将军对总督实施监察。其中,八旗驻防将军在皇帝对总督的制衡体系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皇帝节制总督的关键要素。

然而,总督与将军在权力架构中形成了一种相对均衡的态势,并未呈现出某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这种均衡状态的存在,切实达成了相互监督与制衡之目标。

在官阶品级等同的情境下,驻防将军与总督在权力范畴及地位层级方面,究竟孰高孰低?对此,御史以两江总督与江宁将军为典型案例,从下述几个维度,深入剖析此议题。

【先来说品级】

在清代行政地理范畴内,“两江”原指江南省与江西省。于康熙朝初期,江南省析置为江苏、安徽两省。自此,两江总督的辖境涵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在清代九大总督的辖区布局中,两江总督所辖省份数量居首,且该区域堪称全国经济最为发达之地。

在历史认知中,传统观点常将直隶总督奉为疆臣之冠。然而,经深入研究发现,于诸多历史阶段,两江总督的地位实则凌驾于直隶总督之上。总体而言,直隶总督与两江总督在清代地方督抚体系里,同处关键的首要层级,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清代职官体系中,总督初始品级设定为正二品。于雍正朝之前,依据定制,各省总督皆会加授侍郎衔以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提及的“侍郎”,并非专指兵部侍郎,而是涵盖了多个部门的侍郎职位。

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当出现特殊需求时,皇帝会赐予个别具备深厚资历与崇高威望的总督以兵部尚书的头衔。例如,清朝康熙年间的重臣于成龙,其于江都任职期间,便获此殊荣。

在雍正帝即位之前,于清朝官制体系中,各部尚书的品秩规定为正二品。此背景下,即便总督获加尚书衔,其实际品级依旧未得擢升,仍处于二品范畴。

江南地区的八旗驻防制度,肇始于清顺治二年十一月。彼时,豫亲王多铎率军攻克南京,随即,朝廷从满、蒙八旗中选派两千将士,驻防于明皇城周边区域。此支驻防军队最初命名为“江南江宁左翼四旗”,并委派镇国公予以统辖。

在此后未久,于江宁地区负责驻防事务的八旗最高官职称谓发生变更,一度改称“江宁总管”。至顺治十七年时,该官职正式确立命名为“江宁将军”,其官秩等级设定为正一品。

在清朝的职官体系中,江宁将军位列武职的最高品级,其地位显著凌驾于两江总督之上。尤其是在清初时期,出任江宁将军这一要职者,多为宗室王公及开国功勋显贵。从政治层面考量,他们所具备的地位优势,相较两江总督更为突出。

雍正年间,对官制进行重新厘定。在此过程中,尚书的品级由初始的正二品擢升至从一品。与此同时,雍正帝颁下谕旨,规定两江总督依例加授兵部尚书衔。经此举措,两江总督得以步入从一品官员之列,与江宁将军在品级上的差距渐趋缩小。

乾隆三十三年,基于对各省驻防将领军事权力架构的综合考量,乾隆帝颁谕,将该类将领品级降格为从一品,使之与兼任兵部尚书之总督处于同一品秩。自此,自乾隆朝中期以降,两江总督与江宁将军在官品等级上实现等同。

【再来说实权】

在清代的官僚体系中,两江总督与江宁将军,二者一属文职,一归武职,各自所司之职有显著差异。自“三藩之乱”戡定后,天下渐趋承平,国内局势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各省驻防将军的职能重要性相较于战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降低态势。

从法律规制的维度审视,江宁将军之职权范畴明确限定于驻防八旗军队的统辖。因安徽与江西地区并未设置八旗驻防机构,故而,江宁将军实际能够掌控的,仅为江宁与镇江两地的八旗兵。此二者兵力总计约六千人。

在清代职官体系中,江宁将军的职权范畴相对明确,其主要掌管驻防八旗相关事务,对于地方民政事务,并无干涉之权。于和平时期,朝廷将江宁将军部署于地方,此举深层次目的在于对地方绿营军队以及江南地区的士人、民众实施监督。

两江总督之职责范畴极为广泛,涵盖军事指挥、民政管理、文化建设以及教育督导等诸多领域,于两江地区的苏、皖、赣三省,其地位至高无上,堪称统摄全局之首要官员。

仅从麾下军队的角度审视,江宁将军并不具备优势。据《大清会典》所载,两江三省的绿营兵规模在全国位居次席,兵力约六万人。

然而,安徽与江西地区的绿营建制规模相对较小,二者合之,兵力约两万之数。相较之下,绿营兵力的主要部分集中于江苏。从制度层面而言,总督虽在名义上拥有节制绿营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能够直接调遣绿营军队。在实际军事调配中,总督能够随时调用的军队,被称作“督标”。

在全国诸总督所辖督标体系中,两江总督的督标“营数”配置处于最低水平,仅设中、左二营。然而,需明确的是,两江总督之标营,实则采用了高规格配置模式。尽管营数有限,但各营兵力充沛,每营兵员规模达两千余人。

除督标之外,于江督直接统辖之下,尚有江宁城受营、扬州营、盐捕营、奇兵营、浦口营、溧阳营、青山营及瓜州营。此诸营兵力总计逾万。

由此可见,两江总督可直接调遣的绿营兵数量多达一万四千余人,相较江宁将军统辖的兵力,超出两倍有余。然而,关于绿营的实际战斗效能,因缺乏确凿依据,难以作出确切评判。

从实际权力维度审视,两江总督与江宁将军在权力范畴内呈现出显著差异,两江总督的实权远超江宁将军,二者实难相提并论。

【最后是仕途前程】

在清代八旗制度体系下,文官与武官的界限呈现出模糊状态,此情形与汉族官员的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依据当时既定规制,汉族官员一般难以实现文官与武官之间的转任,然而,对于八旗旗人而言,这种转任却属常见现象。

以江宁将军为例,其虽属武职序列,却不乏调任他职之可能性。理论上,江宁将军可转任各省总督,甚或入京,于部院充任大臣,乃至擢升至大学士之位。然而,就实际任职轨迹而言,江宁将军更多局限于武职体系内流动,其中,由各省驻防将军调任各旗都统之情形,在历史上较为普遍。

从官员仕途晋升路径及职位层级来看,江宁将军在仕途前景方面,相较两江总督存在差距。两江总督于职务变迁时,晋升方向多为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重要中枢职位;退一步讲,亦能出任各部尚书。

在崇文抑武的宏观背景下,将军与都统于政治权力格局中,实难与大学士、军机大臣相颉颃。即便手握一定实权的尚书,在权力影响力层面,相较后者亦或稍逊一筹。

晚清以降,各省总督之权柄渐次扩张,与此同时,八旗军队日趋腐朽。在此情形下,驻防将军的地位一落千丈,逐渐沦为次要角色。当汉人政治集团中诸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要员出任总督之时,驻防将军已然彻底沦为附庸,在朝廷政务决策过程中,其话语权微乎其微。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