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战、忠诚是济尔哈朗的最大亮点】
济尔哈朗系舒尔哈齐(努尔哈赤胞弟)之子,其诞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在济尔哈朗年仅11岁之际,其父舒尔哈齐遭受囚禁,自彼时起,济尔哈朗便由努尔哈赤予以抚育。
从亲缘脉络审视,济尔哈朗乃努尔哈赤之侄;然而,就情感维度而论,其对努尔哈赤敬若生父。努尔哈赤肇建后金政权之际,济尔哈朗追随堂兄褚英、代善、皇太极等,投身讨伐蒙古诸部之役。天命初年,年未及弱冠的济尔哈朗获封和硕贝勒。
后金时期,宗室爵位尚未构建起完备的制度体系。彼时,以四大和硕贝勒为尊,处于领导地位。济尔哈朗所获和硕贝勒之位,在宗室爵位层级中居第二梯队。此情形与其身世背景及年龄因素密切相关。依据传统的长幼有序原则,济尔哈朗之兄阿敏执掌镶蓝旗,而济尔哈朗亦隶属于镶蓝旗之下。
在天命王朝晚期至天聪王朝初始阶段,济尔哈朗迎来其政治军事生涯的辉煌时段。彼时,在针对喀尔喀巴林部与扎鲁特部的军事征伐行动中,济尔哈朗崭露头角、屡立战功。随后,他又协同阿敏挥师东进,出征朝鲜半岛。此次军事行动成果显著,迫使朝鲜国王主动求和,签订盟誓,从而在区域政治格局中产生重要影响。
在朝鲜之役中,济尔哈朗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素养,其表现亦使得皇太极对他刮目相待。回溯历史,当努尔哈赤驾崩,诸贝勒围绕汗位展开激烈角逐之际,阿敏便显露出勃勃野心,对皇太极怀有不满之意。
自朝鲜国王屈膝请降,皇太极既定战略目标实则已然达成。然而,阿敏却视此为千载难逢之机,妄图通过攻占朝鲜国都,进而实现自立之野心。为达此目的,他不遗余力地游说济尔哈朗,试图与之共同谋划此等事宜。
值得称许的是,济尔哈朗并未盲目附从阿敏,反而秉持理性立场,对其进行了规谏,并明确表明了自己矢志不渝追随皇太极的坚定态度。而阿敏因这一事件,触怒了皇太极,终遭惩处。皇太极运用政治手段,对阿敏施以革除爵位并加以囚禁的严厉举措,使其陷入了这般境地。
皇太极继登汗位之后,为稳固自身统治权柄,对兄弟宗室实施了一系列抑制举措。诸如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均遭受程度各异的惩处。然而,在天聪与崇德两个时期,济尔哈朗却独善其身,未受任何波及,不仅如此,他还取代阿敏,荣膺镶蓝旗旗主之位。
皇太极对济尔哈朗予以高度重视,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济尔哈朗在军事领域展现出卓越素养,拥有独立统御军事行动的能力。其二,更为关键的是,济尔哈朗具备矢志不渝的忠诚品质,且其行事风格低调内敛、审慎持重,这些特质深得皇太极的认可与倚重。
事实上,济尔哈朗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与政治定位。尽管其功绩斐然,但鉴于后金政权乃至大清王朝皇位传承的内在逻辑与宗法体系,他深知自己并非努尔哈赤直系血脉,按照既定规则,后金大汗及大清皇帝之位绝无旁落旁系的可能。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之际,对宗室进行大规模分封。其中,济尔哈朗与代善、多尔衮、多铎、豪格、岳托等人,被册封为第一等级的和硕亲王,此乃当时宗室分封体系中的最高爵位,标志着受封者在清廷政治架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拥护福临继承大统】
皇太极猝然驾崩后,诸亲王围绕皇位继承问题,旋即展开了一场激烈争逐。彼时,豪格与多尔衮针锋相对,局势剑拔弩张,几近引发兵变。在这场权力博弈中,资历最深的代善,虽表面宣称秉持中立立场,然实则内心倾向于豪格。然而,鉴于多尔衮手握强大势力,代善并未公然表露其立场。
彼时,豪格与多尔衮双方各执己见,局势陷入胶着对峙状态,皆无意退让。从局势剖析,无论何方登上皇位,均极有可能引发宗室内部骨肉相残的严峻局面。在此情形下,经审慎权衡,济尔哈朗建言,推举年仅六岁的福临登基即位。最终,此提议获各方认可,豪格与多尔衮亦无奈做出妥协,以缓解紧张局势,稳定大局。
鉴于福临即位时年仅六岁,尚不具备独立处理国政之能力,故而国家大事仍需诸位王爷共同操持。在这一背景下,多尔衮在崇德年间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与领导素养,堪称辅佐福临治理国家的不二之选。与此同时,济尔哈朗凭借其老成持重之特质,以及谋划国家事务的卓越方略,经诸王举荐,亦成为辅政王之一。
济尔哈朗始终秉持着审慎而清晰的思维模式。于储位角逐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他并未明确且决然地附从于多尔衮阵营,此行为无疑会使多尔衮内心滋生嫌隙。鉴于此,济尔哈朗选择了以迂回退让进而谋进取的策略,意在化解多尔衮心中的疑虑与不满。
清顺治元年,济尔哈朗以自身才智逊于多尔衮为由,主动 relinquish(让渡)手中大权予睿亲王多尔衮。当时明确规定“王令政事先白睿亲王,列衔亦先之”。在权力纷争的政治格局中,能主动将权力拱手相让,实非易事。济尔哈朗此举,充分彰显了其宽广的胸怀与卓越的智慧,堪称政治韬略的典范之举。
清顺治元年五月,睿亲王多尔衮统率大军自山海关长驱直入。彼时,郑亲王济尔哈朗奉命留守盛京。同年十月,顺治皇帝迁都入京后,旋即下诏,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其在朝中地位,仅逊于摄政王多尔衮。
在顺治朝初期,清王朝战略重心聚焦于中原地区的大一统,此阶段,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之间维持着相对平和的态势。然而,至顺治四年,随着局势逐步趋于平稳,多尔衮长久以来隐忍的愤懑情绪,终究喷薄而出。
在该年份的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府邸营建规格超越定制为由,革除了其辅政王之位。迨至顺治五年三月,多尔衮再度发难,以济尔哈朗未检举大臣谋立肃亲王豪格之故,将其爵位由亲王降为郡王。
多尔衮对济尔哈朗虽存有异议,却未至于形成刻骨铭心之仇怨。其主要针对的对象实则为豪格,在对豪格实施报复举措之际,亦顺带警示济尔哈朗,意在促使济尔哈朗能够如同往昔效命于皇太极那般,转而忠诚于自身。
不出所料,时隔两月,多尔衮重新赐予济尔哈朗亲王爵位,并任命其为定远大将军,统领军队南下湖广。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济尔哈朗率领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成功攻克六十余座城池。至此,湖广地区正式并入大清版图。
【弹劾多尔衮使皇权重归顺治帝】
顺治七年孟冬之末,多尔衮因坠马而溘然长逝。彼时,顺治帝对其身后事极为重视,以尊崇之礼厚葬,不仅追封其为皇帝,且将其神位升祔于太庙,彰显出极高规格的哀荣。
多尔衮薨逝后,往昔遭其压制的宗室贵族势力,暗中酝酿着对其进行清算。然而,多数宗室贵族心存忌惮,未敢轻易将矛头指向多尔衮。值此之际,济尔哈朗毅然出面,对多尔衮予以弹劾。
顺治帝对多尔衮积怨已久,然因诸王未表明态度,致使其难以付诸实际举措。关键时刻,济尔哈朗的介入为顺治帝提供了坚实助力。在此情形下,顺治帝将多尔衮过往诸事一并清算,多尔衮由此遭受重惩,其地位一落千丈。直至乾隆帝执政晚期,多尔衮才获平反昭雪。
清顺治十二年,清初开国诸藩王大多已溘然长逝,唯济尔哈朗尚在人世。顺治皇帝鉴于其皇叔身份与功勋,对其关爱有加,特予优渥,免除其朝贺及谢恩行礼之仪。同年五月,济尔哈朗薨逝,顺治帝闻此噩耗,悲恸垂涕,叹曰:“天何吝,不使朕叔享遐龄耶!”旋即敕令辍朝七日,并敕立碑以纪其功。
相较于代善深厚资历与多尔衮卓越功勋,济尔哈朗在这两方面稍显逊色。然而,济尔哈朗以沉稳性格著称,面对各类事务,深谙权衡进退之道,并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从大清王爷群体的视角审视,若要探寻最擅于周旋朝堂、或堪称最为顺遂幸运者,济尔哈朗无疑当列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