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工业,靠“捡漏”称霸全球?

见史简谈天下事 2024-05-17 11:39:07

日本应该感谢两个国家,一个是以色列,一个是美国,因为这两个国家,日本的汽车工业,才能在1980年成为全球头号汽车生产国,年产近1300万辆。

先要感谢以色列,感谢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让日本汽车工业,有了后来居上,抢占全球市场的可能。

再就是要感谢美国,感谢美国在巴以问题中对以色列的支持,结果让美国自己,也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以至于被日本捡漏,一不小心就捡了个汽车工业的世界第一,并长期保持汽车出口行业的世界第一。

二战结束以后,受当时航天工业的影响,美国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开始尝试,将大量具有飞机特征的部件,应用到民用汽车身上,由此开启了美国汽车工业对速度和马力的追求。

同时为了满足面向美国中产的定位,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买的起车,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大厂商纷纷开始发力,相继推出价格实惠、紧凑且风格鲜明的轿跑车型以及敞篷车型。

但是为了迎合用户的诉求,也让美国的汽车工业,由此开始踏上了一条畸形的道路。

这些车型的每一次更新迭代,所秉持的理念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大,更大的车身,更大的发动机,更大的排量,同时,也导致这些车型不得不被迫承担更大的重量,更大的油耗以及更昂贵的价格。

按理说,物极必反,美国汽车工业的各大厂商,应该也都能意识到这些车型的更新迭代,不可能继续这么无限制的大下去,迟早有被市场排斥的风险。

毕竟前面也说了,这些车型主要面对的还是美国中产,汽车厂商或许可以没有上限,就算用火箭发动机造车,也不是造不出来,但是这些中产的承受能力,却是有上限的。

只不过出于美国肌肉车的成功,以及美国汽车各大厂商,对美国中产承受阈值的评估,让他们认为大排量、高耗能以及高污染的肌肉车,完全可以发展成他们的传统优势领域,然后一直持续下去。

唯独忽略了对汽车生产环境的评估。

这里的汽车生产环境,指的不是这些汽车厂商的生产车间,而是美国的政治环境以及美国可支配资源总量的波动。

比如1967年,这个时候的美国汽车各大厂商,还在疯狂的推出一款又一款的肌肉车型,各种各样的大V8,各种各样的飙车、公路赛车等活动,一个接一个。

随之而来的,就是如雪花一般的订单,美国民间的肌肉车市场,极为火爆。

但是这个时候的中东,由于以色列对埃及机场以及其他设施的空袭,拉开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序幕。

作为反击,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也就是欧佩克,宣布对美国进行石油禁运。

但是这个时候的美国,对于中东石油,却没有什么依赖,美国在这个时期使用的石油,出于运输成本以及关税等诸多方面考虑,主要还是来源于美国自身以及委内瑞拉和加拿大等周边国家。

委内瑞拉虽然也是欧佩克成员国,但当时美国为了实现对委内瑞拉的政治干预,对石油采取的是配额政策,主要针对的其实就是委内瑞拉,所以多数的石油来源,主要还是墨西哥和加拿大。

也就相当于,欧佩克这个时期对美国所采取的石油禁运措施,几乎等同于是无效的。

不过却也给美国敲响了一个警钟。

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美国相继推出了空气净化法案等诸多环保措施,要求美国各大汽车厂商,想办法将汽车的尾气排放,降低90%。

说白了就是要这些汽车厂商节能减排,少搞那些大排量、高耗能、高污染的肌肉车。

但是这些厂商并没有在意,还是选择继续坚持肌肉车,坚持他们眼中的传统优势领域,毕竟在美国民间市场,美式肌肉车确实足够成功。

可是美国的汽车生产环境,却在这些汽车厂商的忽略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1969年,因为美式肌肉车风潮的发展,汽车能源需求剧增,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已经无法跟上汽车需求的增长。

其次,这段时期,美国的石油产量也下降了,截止1973年,美国自身石油产量已经下降至全球产量的16%。

如果再加上石油对煤炭的替代,比如1951年,美国近51%的能源,都来自于煤炭,但是1973年,在美国的工业体系中,这个比重,就只剩下了19%。

说白了就是美国的石油需求增加了不少,可是美国的石油产量,却下降了很多,因为这个原因,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还专门针对石油,实行了价格上限,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控制石油价格,保证市场的稳定。

但是控制归控制,石油短缺的客观事实是改不了的。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美国自身石油产量下降的背景之下,唯一的可能,也就是增加石油进口。

所以1969年到1972年期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增长了52%。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加拿大的石油储量很多,位居全球第三,已探明石油储量近1700亿桶,可其中至少1600亿桶都是油砂,也就是沙子、黏土以及水和沥青的混合物,开采成本很高。

墨西哥更不用说了,原油可采储量满打满算也只有252亿桶,自身储量本来就很少。

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光凭加拿大和墨西哥,大家感觉有能力填补这52%的石油缺口吗?

显然是没有的。

真要是有能力的话,那欧佩克成员国近81%全球石油储量占比,可就是一个摆设了。

所以真实的数据,是截止1972年,美国83%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于中东,俨然已经对中东石油,形成了高度依赖。

而且美国民生市场的能源需求,还在不断的增加。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后,中东国家虽然跟之前几次中东战争的结果一样,并未改变战争结果,但欧佩克同期所宣布的对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曾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全面石油禁运的措施。

也就是对美国、英国、日本、以及加拿大等以色列的盟友国家,所采取的石油禁运。

却真真切切的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效果。哪怕禁运措施的持续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以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高度依赖,全球油价,还是暴涨了近300%。

连带着,对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突,有数据表明,因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近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近20%,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涨,也都出现了明显的放缓。

但这里有个例外,日本工业生产因为石油危机,确实是下降了,但是日本的汽车工业却意外的逆势上扬,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借着这波石油危机,一举反超美国汽车工业,成为全球头号汽车生产国以及出口国。

巅峰时期,日本的汽车工业,更是曾一度占据了世界汽车产业近30%的市场份额。

更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头十年这近40年的时间里,以10%到15%的日本制造业占比,遥遥领先占日本制造业比例近5%的家电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拉动日本经济的第一引擎。

有数据表明,日本1985年生产了1227万辆汽车,其中每一辆汽车,间接就要拉动近两吨的钢材、一吨的橡胶、0.5吨的玻璃,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子元器件、化工产品以及皮革。直接产生近20万日元的生产效益,同时间接带动5个人的就业。

或者说,以当时日本汽车工业的产量,间接可以拉动近6000万人的就业,直接就占了日本国民数量的一半。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日本的汽车工业,为啥能区别于其他日本工业,一枝独秀。

就是我前面的说的,美国汽车工业对肌肉车的坚持,忽视了汽车生产环境的变化。

虽然那段时间,美国民间对肌肉车的诉求,其实还是很高的。

可是欧佩克对美国实施的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让美国的进口石油数量大幅下跌,以至于根本无法满足美国的石油消耗需求。

迫不得已之下,美国开始对内进行原油管制措施,每个人每月所能购买的能源数量,相较以往,自然也是大幅下跌。

在这些美国中产个人所能支配的能源数量大幅下跌,且能源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大家觉得美国人还会跟以往那样,每天没啥事,开着大马力的肌肉车,上街兜风比赛吗?

显然是不会的,而且由于禁运结束以后,国际油价暴涨,相当于美国人的用车成本也出现了明显的提升,用车成本一高,自然就会出现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美国中产,开始将自己的购车意向,从原本的大马力肌肉车,转向为中小型经济型车辆。

直到这个时候,美国那些汽车厂商,才开始将目光,瞄向了经济适用型市场。

但要是论经济适用型汽车的专业度,大家觉得还有比日本更专业的吗?

资源稀缺的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什么都要靠进口的日本,为了满足本土的汽车用户需求,完全可以说,自汽车工业出现的第一天开始,所选择的方向就是如何用更小的车身,更低的油耗,装下更多的东西跑更多的路。

一下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美国那些传统汽车厂商怎么可能做得到。

如果再能稍微把控下产品质量,做做宣传,实在不行再搞搞补贴,自然而然,美国所空出来的汽车市场,也就这么轻松的被日本汽车工业所占据。

而且不只是美国,有数据表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短短十年时间,日本在美国销售平均增长约40%,在法国增长约35%,意大利也有30%以上。

日本车企更是离谱,既然本土资源稀缺,运输成本又高,为了更好的抢占市场,要么直接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要么跟海外其他汽车厂商合作,建立合资企业,总之就是怎么能加速日本汽车工业的扩张,那就怎么来。

后续的石油危机,以及时不时出现的国际经济危机,无疑更是为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制造出了大量的潜在消费群体,

以至于美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不得不先后出台法案,限制日本车进口。

之后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就更不用说了,直接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让日元进入了升值通道,日元升值,意味着在国际货币市场,日元更值钱了,那么对日本出口行业来说。

原来价值1个亿日元的商品,海外商家结算的时候,势必就需要用更多的美元来结束,对海外商家来说,是成本的上升,定价的时候,自然也会定出更高的售价。

商品售价高了,市场竞争力自然也就小了。

还拿日本汽车为例,1985年,一美元可以兑换240日元左右,到了1988年,仅仅3年时间,一美元就只能兑换121日元。

如果日本还想保住汽车出口的竞争力,势必就不能随便的改动价格,换句话说,1988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如果还想要保证市场份额不变,那么就需要降低一半的价格,才能保证美国市场上的日本汽车售价不变。

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说,既然产品比不过,那就想办法把日本厂商的大门给堵了,只要日本没办法出口,那这市场就还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自己的。

日本汽车工业在全球的扩张趋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踩了一脚急刹车,并随着日本其他的制造行业,以及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步入了一个长期低迷的萧条时期。

【完】

0 阅读:35

见史简谈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