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纪(二)为搏一线生机,杨坚从螳螂化身黄雀?

见史简谈天下事 2024-04-28 03:13:14

杨坚一个小透明,凭啥拿下北周的皇权?

没有处心积虑的密谋,没有经年累月的战争,就连平叛,用的都不是自己的资源。

但隋文帝杨坚,真就这么神奇的做到了。究其初衷,更是离谱,就仿佛只是为了在绝境之中,谋求一线生机。

学界有一种说法,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他称帝的过程,真的就跟白捡的一样。

因为在我看来,北周宣帝宇文赟驾崩以后,想要夺权的压根就不是杨坚,而是刘昉,只不过刘昉玩砸了。

大家想吗,北周宣帝驾崩以后,幼主宇文阐仅仅只有几岁,势必就需要一个影响力足够大的官员帮忙辅政,直到宇文阐能够独立处理政务。

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率会发生皇权旁落的事件。

要么就是外戚,要么就是权臣。

所以辅政大臣的选择,就是一个重中之重,首先需要满足的前提,就是影响力要足够大,要不镇不住满朝文武,但同时又需要满足皇权旁落以后,还能将辅政大臣,约束在皇权体系之内,否则宇文阐成长起来了,但皇权却拿不回来,那就尴尬了。

北周宣帝病重,召见小御正刘昉以及御政大夫颜之仪,考虑的就是这一点。

他可能是想将宇文阐,托付给这两位。

因为北周武帝之后,皇权亲掌军政大权,原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为百官之长的大冢宰,无权统辖五府,也就是成了一个虚职,身为大冢宰之属官,小御正刘昉以及御正大夫颜之仪自然也不例外,虽有权参与军政决策,实则却没有实权,类似明初内阁,只负责提意见,不负责决策。

这么一来,也就相当于是将决策权,牢牢的掌控在了皇权体系之内。

但是架不住刘昉有反心,刘昉自己也清楚,光凭自己,就算加上颜之仪,也无法做到真正的架空皇权,就算后期辅政,忽悠宇文阐,然后借机夺权,那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很有可能面对的一个结局,就是北周外戚群起而攻之,清君侧、靖国难,根本就不具备夺权的条件。

所以对刘昉而言,相对比较稳妥的一个办法,就是想办法,让自己成为最后的黄雀。

但是想当黄雀,首先也得有螳螂才对呀,没有螳螂,那就想办法造一个螳螂,杨坚,就是刘昉选中的螳螂。

这个时候的杨坚,承袭父爵,贵为随国公,又因为杨皇后,升大柱国、大司马,声名显赫,但是因为北周宣帝对杨坚的猜忌,空有名声,实则却没有实权。

当时杨坚最想要的,也是能够远离朝堂,远离宣帝的猜忌,然后出朝镇守一方。

但就在北周宣帝册封杨坚为扬州总管,然后杨坚恰逢脚疾,未能如期成行的空档,北周宣帝病重了。

多好的一个机会呀,所以刘昉就找到了杨坚,邀请杨坚辅政。

杨坚起初并不答应,他很清楚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也清楚刘昉这是想找一个傀儡,虽然他贵为随国公,又是大柱国、大司马,但其实都是虚职,一旦接受,必然会面对其他实权柱国的针对,甚至是讨伐,比如尉迟迥,总管相州,手底下还有一批强有力的地方强大氏族追随。

他一个虚职柱国,拿什么跟这些老牌大臣斗呀。

但是刘昉声称,杨坚如果想干,就赶快上任,如果不想干,那他就自己干。

一下子就把杨坚逼到了绝路上,因为一但刘昉上任,如果他真的想要夺权的话,首先面临的就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就需要想办法消除其他外戚对刘昉所可能造成的威胁。

而且必须要快,必须要在宇文阐亲政之前完成这一步。这个时候的宇文阐,仅仅只有8岁,也就是最少7年,刘昉必须完成这一步,否则等宇文阐大婚亲政,可就一切成空了,这里还没算在此期间,其他外戚所可能对刘昉的针对。

那么这个威胁怎么消除,明摆着,就是想办法剪掉这些大柱国的羽翼,甚至是大柱国本身,要是刘昉辅政,代表皇权,皇权又总管天下兵马,空有名声的杨坚,又拿什么,去和刘昉斗呢?

所以对杨坚来说,面对这样一个骑虎难下的局势,进则还有一线生机,退则就是万丈深渊,根本就没有选择,没办法,只能接受。

接下来才是杨坚真正该努力的时候,想办法清除其他几大柱国威胁的同时,也要想办法和刘昉周旋,谋求那一线生机,甚至让自己,成为最后的黄雀。

刘昉起初矫诏的时候,想的是让杨坚出任大冢宰,然后刘昉自己担任副官小冢宰,想的是借助杨坚名声的同时,又利用大冢宰的虚职地位,将杨坚牢牢的约束在北周皇权体系之下。

进而也方便刘昉在剪除其他外戚羽翼之后,进行后续的操作。真到那个时候,就算杨坚不从,刘昉也一样可以效仿其他外戚,高举清君侧的大旗。

这应该就是刘昉的计划。

但是杨坚却在私下里,悄悄地找到了御正下大夫李德林,邀请李德林共谋大事,然后李德林就给出了另外一条路,不是大冢宰,而是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否则没办法镇服众心。

就这样,杨坚在李德林的出谋划策之下,暗中联络了之前大司武时期,结识的掌管宫廷宿卫的司武上士卢贲,一边密令卢贲部署宿卫禁兵,一边召见公卿大臣,威逼利诱,顺利获得了朝中百官的支持,然后带着朝中百官,浩浩荡荡的前往正阳宫,以正阳宫为丞相府。

总管总管六府诸事,大权到手。

这个时候的刘昉,才后知后觉,虽然不愿意,但是也没啥办法,毕竟是刘昉自己,邀请杨坚辅政,也是刘昉自己,把杨坚送上了大冢宰之位,他自己的小冢宰,同样是个虚职。

跟杨坚那实权在手的大丞相根本就没得比,更别说控制和影响杨坚。

刘昉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记恨上了李德林,但是发展至此,刘昉的这盘大棋,已经可以说,正式将刘昉自己,踢出了局,成了一个局外人。

后续如何,跟刘昉再无关系。

剩下的就是看杨坚自己,如何利用北周的资源,去剪出北周外戚的羽翼,然后顺利平定叛乱,登基称帝。

0 阅读:0

见史简谈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