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亿港元天价草书,看饶介的书法传承与创新

零零看文化 2025-04-19 09:00:37

2025年4月10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一件拍品的落槌震惊了整个艺术界——元代书法家饶介的《草书韩愈柳宗元文》,以2.135亿港元落槌,最终成交价高达2.501亿港币 。这一价格不仅是对饶介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件书法长卷更深层次的探索。

饶介,这位元末江西临川的文人墨客,在书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的草书,师法张旭、怀素,上溯“二王”,形成了奔放、潇洒的个人风格。在元代,书法界虽以赵孟頫为领军人物,推崇复古,追求晋唐笔法,但饶介却在这股潮流中,以草书的自由表达,为元代书法注入了别样的活力。与他同时代的草书名家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张雨、杨维祯等,各自以独特的风格丰富着元代草书的面貌,饶介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他曾得康里巎巎指点,草书水平直逼晋唐,在元代书坛中独树一帜。

此次拍出天价的《草书韩愈柳宗元文》,是饶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目前公开的传世作品中,文献明确记载的重要草书作品。此卷以草书书写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与柳宗元的《梓人传》,尺幅浩大,气势恢宏。

从书法风格来看,它集合了“二王”的飘逸、张旭的狂放、怀素的洒脱,笔势流畅,气韵生动。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线条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仿佛是一首无声的乐章,在观者心中奏响。

比如“送孟东野序”中的“送”字,起笔轻盈,如飞鸟掠空,接着笔锋一转,迅速加重力道,笔画粗壮有力,似苍松扎根,最后收笔又极为洒脱,留下一丝意犹未尽的韵味,让整个字充满了生命力。

在历史文化的维度上,这部作品意义非凡。元代是一个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时代,饶介虽身处元代,却对唐代文学和书法有着深深的推崇。他选择书写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绝非偶然。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唐代的文学巨擘,其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社会、自然的深刻反思,这与饶介所处的时代背景相互呼应。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元末,饶介或许在韩柳的文字中找到了共鸣,借书法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书法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

从递藏历程看,此卷流传有序,历经多位名家收藏。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曾将其纳入囊中,项元汴的收藏在整个中国书画史和鉴藏史上影响深远,他所藏的书画精品众多,能被他看中并收藏,足以证明此卷的艺术价值。清初,它又归于收藏名家安岐之手,安岐著有《墨缘汇观》,其藏品多被乾隆皇帝收入内府。

乾隆皇帝对此卷极为珍视,亲自题写引首“神传醇洁”,还将其收入《石渠宝笈续编》和《三希堂法帖》,这无疑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权威性和收藏价值。辛亥革命后,它被售往日本,被石川舜台收藏,秘藏一百余年,此番重现拍场,堪称世纪机缘。这些递藏者,如同历史的接力者,共同守护和传承着这件艺术瑰宝,也让我们得以在今天,有机会领略到饶介书法的魅力。

在书法的叙述与结构上,饶介的《草书韩愈柳宗元文》也展现出独特之处。整个长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书写顺序和布局巧妙,随着视线的移动,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诗文的情感变化与节奏,如同观看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充满了流动感。而在书法与文本内容的结合上,饶介更是做到了丝丝入扣。他通过细腻的笔划和生动的气韵,将韩愈、柳宗元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当我们看到他笔下书写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那激昂的笔触,仿佛能让我们感受到韩愈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而书写《梓人传》中关于治国理政的论述时,字体的稳健、笔法的严谨,又似乎在传达着一种深思熟虑的智慧。

饶介的艺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生宋克、宋广在明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吴门书派”。他的书法风格和创作理念,如同种子一般,在后世的书法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明代书法大家文徵明、祝允明也深受其影响,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隐隐看到饶介草书的影子。可以说,饶介在书法史上承上启下,他继承了晋唐以来的草书传统,又通过自己的创新,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饶介的《草书韩愈柳宗元文》以2.501亿港元成交,这一价格背后,是作品本身卓越的艺术价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传奇的递藏经历以及对后世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

它是元代书法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在欣赏其艺术之美的同时,也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0 阅读:12

零零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