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煦:翰墨遗风与宦海履痕
在清朝的历史长卷中,章煦,这位来自浙江钱塘,字曜青的人物,以其独特的轨迹留下深刻印记。他生于1745年,在乾隆三十七年,凭借自身才学高中进士,自此开启了漫长的仕途之旅。

从初入官场担任内阁中书,到督陕甘学政,再转任刑部,改任御史,章煦在不同的岗位上展现着自己的能力与担当。他的一生,见证了清朝官场的风云变幻,其生平经历也成为研究清朝官僚体系的珍贵样本。

章煦的书法,尤其是《寿叙册页》,尽显馆阁体之精妙。笔画细腻入微,起笔如利刃裁纸,果断而精准;行笔似行云流水,流畅且自然;收笔若高山坠石,沉稳而有力。在结构布局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当,秩序井然,犹如精心编排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这种严谨规范的风格,不仅是书法技艺的体现,更映射出他处事的严谨态度与深厚的文化素养。

他所留下的对联“和气春风朗抱初日,虚怀修竹清詠崇兰”,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审美追求。“和气春风”营造出温暖宜人的氛围,仿佛春日暖阳,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秉持友善温和,以和为贵。“朗抱初日”传递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以豁达胸怀拥抱希望与光明。“虚怀修竹”借竹子中空的特性,喻示人们保持谦逊,不骄不傲。“清詠崇兰”则以兰花象征高洁典雅,激励人们追求高尚品德与高雅情趣。书法与对联相互映衬,展现出他作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与文化追求。

在宦海生涯中,章煦也有着诸多值得铭记的经历。嘉庆年间,他多次临危受命,查办重大案件。嘉庆七年,他偕侍郎那彦宝前往云南,彻查布政使陈孝升等冒销军需案,秉持公正,按律惩治涉案人员。嘉庆十九年,山东金乡窃贼聚众拒捕,巡抚同兴误以邪教馀党上报。章煦与那彦宝前往审讯,查明真相后依律论罪,并将失职诬告的知州袁洁撤职。皇帝得知山东吏治废弛,命章煦等严加勘察,他如实弹劾同兴及布政使朱锡爵等官员的渎职行为,这些官员均被撤职。这些经历,展现了他刚正不阿、明察秋毫的为官风范。

嘉庆十四年,朝廷议论实行海运,将此事交予章煦筹议。章煦经深入分析后上疏陈述不便推行的理由,最终海运之事被搁置。这一事件体现了他在政务处理上的审慎态度和对实际情况的精准考量。

章煦所题的“长春洞”横匾
章煦享年近八十岁,在当时的条件下堪称高寿。他从乾隆朝入仕,历经乾隆、嘉庆两朝,仕途稳步升迁,最终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其长寿且顺遂的仕途经历,在清朝官员中也颇为少见。

章煦,以其精湛的书法、深邃的对联、跌宕的仕途,为我们勾勒出一位清朝士大夫的生动形象。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得以从中窥探历史的风云变幻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