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照书法对联赏鉴:笔墨间的古韵与才情
张照,这位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江南才俊,原名默,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 ,江南娄县(今属上海)人,在清朝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是书法家、戏曲家,还是书画目录整理者、藏书家与诗人,成就斐然。

先观其书法作品“蒹葭露冷人秋水,翰墨风清气畹兰”。此联书法用笔方圆兼施,提按转折灵动多变,线条凝练且富有弹性,力度与韵律兼具。字体结构严谨中显洒脱,疏密协调,字里行间呼应自然,行气贯通。墨色均匀沉稳,古朴韵味尽显,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展露无遗。

再品对联深意。上联“蒹葭露冷人秋水”,巧妙化用《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经典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秋景氛围,将人置身于浩渺寒凉的秋水之境,传递出对理想、佳人或美好事物的追慕,以及可望难即的怅惘情思,古典诗意幽微深邃。下联“翰墨风清气畹兰”,“翰墨”指代艺术创作,“风清”体现高雅清正格调,“气畹兰”借用屈原以兰草象征君子美德的意象,如“纫秋兰以为佩”,寓意笔墨间气息如兰般高洁芬芳,彰显创作者高尚品德与高雅艺术情趣,使作品超凡脱俗。

张照在书法领域成就卓越。初从董其昌入手,后广泛汲取颜真卿、米芾等诸家之长,自成一格。楷书秀媚婉丽、平正圆润,为清代“馆阁体”代表;行草书笔画转折多变,气势贯通,浑朴雄健 。乾隆帝对其书法推崇备至,赞曰“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个,舍照谁能若”,还常让他代笔。其书法对康乾时期帖学书风转变影响重大,作品备受后人珍视与传颂。

戏曲方面,他奉命主持为平署编纂宫廷大戏,创作杂剧《月令应承》《九九大庆》,传奇《劝善金科》《升平宝筏》 。《劝善金科》《升平宝筏》规模宏大,各有240出,开创“连台本戏”先河,对昆剧、京剧及多种地方戏影响深远,被视为中国连续剧的创始者 。学术与书画整理上,他参与修纂《大清会典》《一统志》 ,与庄亲王查明《律吕正义》源委并续修后编 ;还奉命与梁诗正等鉴别宫廷所藏历代书画,编成《石渠宝笈》44卷,主持编纂《秘殿珠林》24卷,为书画研究与收藏留存重要资料 。

张照的人生不乏轶事趣闻。乾隆南巡时,听闻其书法之名,想亲自考验。在大仓桥,张照被带到乾隆面前,现场无宣纸,乾隆指豆腐店老豆腐让他书写。张照镇定自若,蘸墨挥毫,几个精妙大字瞬间而成,乾隆赞不绝口,当即授其内阁学士,专事为皇帝写诏书,此事在松江传为佳话 。清道光年间,吴知县觊觎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找人仿造。刻字匠不满其行径,在仿造时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居”字一撇刻得极细,暗讽县官居心不正 。朝堂之上,张照卷入鄂尔泰和张廷玉两派争斗,屡遭鄂派诬陷入狱。但乾隆深知党派倾轧内情,运用权力让他迅速出狱复职,还在其被诬告钱财数目不对时,派人严查,革去诬告者官职 。

张照的这幅书法对联,恰似一扇窗,透过它,我们既能领略其精湛书法技艺,品味对联蕴含的幽微深意,又能窥见他丰富跌宕的人生,以及在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