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证据:阿替普酶或可延长后循环卒中溶栓时间窗至24小时

神时经 2025-04-15 11:02:40

在缺血性卒中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IVT)是符合条件患者的常规治疗方式。而对于后循环卒中患者,IVT治疗时间窗能否延长,尚无充分研究证实。后循环卒中的非典型症状往往复杂多变,易导致误诊或延误治疗,限制了急诊情况下的研究。

基于现况,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无早期CT征象的后循环卒中延长溶栓时间窗(EXPECTS)试验,旨在评估在卒中发作4.5~24 h内,予阿替普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于2025年4月初在NEJM上发表。

研究方法

该试验在中国进行,研究者们将发病4.5~24 h内出现后循环卒中、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未见广泛低密度区,且没有计划进行取栓治疗的受试者随机分配接受阿替普酶(0.9 mg/kg体重,最大剂量90 mg)或标准药物治疗。主要终点为90 d时的功能独立性(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评分范围为0~6分,分数越高表明残疾程度越重)。关键的安全性终点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234例受试者,阿替普酶组117例,标准治疗组117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得分为3分(四分位数范围,2~6分)。阿替普酶组受试者神经功能独立比例高于标准治疗组(89.6%vs.72.6%;调整后风险比:1.16;95%CI:1.03~1.30;P=0.01)。阿替普酶组36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7%,标准治疗组为0.9%。

表1 受试者基线特征

在第90 d内,阿替普酶组5.2%的受试者和标准治疗组8.5%的受试者死亡。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阿替普酶组1.7%vs.对照组0.9%)。安全性方面,阿替普酶组的90 d病死率稍低于标准治疗组(5.2%vs.8.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脑实质血肿之类的其他出血事件在阿替普酶组的发生率也较低。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年龄、NIHSS评分(<10或≥10)、发病至治疗时间(4.5~9 h或9~24 h)以及不同的影像学评估方式(CT或MRI)的受试者中,阿替普酶的获益基本一致。特别是对于NIHSS评分≥10分的受试者,阿替普酶的疗效更为显著(调整后风险比2.67,95%CI:1.17~6.08)。

图1 改良Rankin量表在90 d内的得分分布(意向治疗人群)

表2 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终点

图2 主要终点的亚组分析

研究结论

在中国未接受取栓治疗的大部分轻度后循环卒中患者中,发病4.5~24 h内使用阿替普酶治疗,90 d时实现神经功能独立的比例高于标准治疗。研究结果支持在血管内取栓治疗不可行的情况下,在这一延长的时间窗内使用阿替普酶。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