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物作为血管栓塞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不同疾病,抗凝药物治疗时机、剂量、药物均不同,本文总结三类脑卒中患者抗凝药物启用时机及使用方法,旨在为临床工作者制定抗凝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1.卒中后治疗
(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进行早期抗凝治疗。
(2)伴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早期使用新型抗凝剂进行抗凝。
(3)特殊情况患者应进行综合评估,如出血风险较小,致残性脑栓塞风险高,可在充分沟通后谨慎选择使用。
(4)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在24 h后使用抗凝剂。
2.预防性治疗
(1)对于无阵发性或永久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事件的长期预防:
①应用标准抗血栓治疗药物,如氯吡格雷(75 mg/d);
②不能耐受氯吡格雷的患者,应服用阿司匹林(75 mg/d)。若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后心血管事件复发,则可考虑氯吡格雷抵抗。除非有其他适应证,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等,否则不推荐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于长期预防血管事件。
(2)对于缺血性卒中伴急性出血转化的患者,除非处方医师认为风险大于益处,否则应接受长期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
(3)对于服用抗血栓(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以预防闭塞性血管事件时出现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的患者,可考虑在脑出血症状出现24 h后重新开始抗血小板治疗。
(4)在随机对照试验之外,临床医师在决定脑出血后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考虑复发性脑出血和闭塞性血管事件的风险。
(5)尽可能鼓励患有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且存在抗血栓药物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参与抗血栓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02、静脉血栓塞1.普通人群抗凝药物应用
表1 抗凝药物应用总结

2.用药时间
(1)继发于外科手术或一过性因素,推荐抗凝3个月;
(2)首次发生静脉栓塞(DVT)危险因素不明的患者,先给予3个月的抗凝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抗凝获益风险比,决定是否继续抗凝;
(3)伴随活动性肿瘤首次发生DVT的患者,建议长期抗凝;
(4)具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S缺乏、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等)的首次发生DVT患者,建议长期抗凝治疗;
(5)反复多次发生DVT患者,建议长期抗凝。
03、房颤合并卒中1.药物选用
(1)非瓣膜性房颤
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直接抑制凝血酶、抑制Ⅹa因子。
(2)瓣膜性房颤
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华法林,每天检测1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稳定后应至少每个月检测1次INR,保持INR稳定在2.0~3.0。
2.用药时机
表2 房颤合并卒中患者抗凝治疗时机

3.用药剂量
表3 常见抗凝药物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6): 523-559.
2.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微循环血栓防治共识专家组.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微循环血栓防治专家共识.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7,16(4):241-244.
3.吴娜,王利圆,李光硕,等. 英国国家卒中临床指南2023版要点及解读——卒中长期管理与二级预防[J]. 中国卒中杂志,2023,18(12):1261-1268.
4.Kimura S, Toyoda K, Yoshimura S, et al. Practical "1-2-3-4-Day" Rule for Starting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ombined Hospital-Based Cohort Study. Stroke. 2022 May;53(5):1540-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