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三国》电视剧中讲到周瑜不听孙权的命令,执意率军攻打荆州,孙权很生气,夺了周瑜的兵权,这种事会不会发生在现实历史中?
答案是不会。不存在周瑜不听从孙权命令的情况。
《三国志 周瑜传》: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孙策被刺杀后,孙权接班,孙权随即被曹操所执掌的东汉朝廷封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其他将领和宾客对孙权的礼节都较为简单轻慢,唯独周瑜以君臣之礼对待孙权。
什么以叫君臣之礼?
这是古代的重要伦理,整个的伦理关系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君臣之礼指的是:君主对待臣子应该遵循“礼”的原则,而臣子则应该以“忠”来回报君主。
当时的孙权名义是东汉的将军兼太守,实际上是接孙策班的一方之主,但实际上孙权的手下人并没有称呼孙权为君,只是称呼将军,要么称某公,曹操的手下称曹操为曹公。
张昭等人都没有称呼孙权为君的情况下,周瑜是第一个把孙权当成君来对待的人,这说明什么?说明周瑜对孙权很尊敬,同时表明周瑜非常看中孙权。
周瑜曾经对鲁肃说过“孙权最终会建立起帝王基业”之类的话,并称赞孙权“亲信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就连鲁肃本人,也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周瑜早就看中了孙权,执意跟随他。
从这些情况来看,不存在周瑜不听从孙权命令的情况。
《三国志 周瑜传》: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去世,由孙权掌管军政事务,周瑜率领军队前来奔丧,随后留在吴郡,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
周瑜率军奔丧并且留在孙权身边掌管军事这一行为,是周瑜自作主张还是得到孙权命令才这么做的?
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在此之前,周瑜率军镇守巴丘。
孙策去世时,托孤于张昭,并没有周瑜,三国演义中的名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实际上在史书中并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
在封建时代,外镇将领在没有得到明确的调动命令时,擅自率军入京,等同于谋反。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周瑜大概率是没有到孙权的命令,孙策去世后,孙权很长时间都在痛哭,甚至都无法喘气,张昭劝了很长时间才让孙权振作起来,然后让孙权更衣上马,巡视各军。
孙权刚刚继位的时候,地位是不稳定的,内有宗室将领谋反篡位,外有敌对势力蠢蠢欲动,急需稳定局势。
我认为此时的周瑜走了一步险棋,他擅自率军到孙权身边应该是没有得到命令的,但周瑜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孙权的统治,从他向孙权行君臣之礼就能明白,周瑜擅自调兵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孙权,虽然这违反了惯例。
不能因为周瑜将兵赴丧,就认为周瑜图谋不轨,相反,周瑜对孙权很忠心。
《三国志 吴主传》: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张昭、周瑜等认为孙权可以一起成就大业,所以屈心服侍他。
史书明确记载周瑜是诚心支持孙权的,尽管他的行为有些冒险,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庐江太守李术明确反对孙权,哪怕是孙权的同族之人,也有人反对,庐陵太守孙辅暗中与曹操勾结,孙辅是孙权的堂兄,后来孙权软禁了孙辅。
孙权的堂兄弟孙暠企图夺权,孙暠是孙坚弟弟孙静的长子,孙策被杀后,孙暠担任定武中郎将,率军企图夺取会稽,但没有成功,孙暠撤退后结局不明。
在这种情况下,有周瑜的支持,孙权的地位就稳定多了,孙权先后平定内部叛乱,解决宗室夺权,灭山越,收拢民心,才最终稳定了局势,其中周瑜功不可没,孙权也没有计较周瑜擅长率军奔丧的行为,但这种事非常敏感。
曹操要求孙权送儿子到他那里当人质,周瑜劝说孙权及孙权母亲不要送,孙权同意了。
《吴书》:孙权每赐周瑜衣,寒暑皆百领,诸将皆不及。
根据吴书的记载,孙权每次赏赐周瑜衣物,冬夏各上百套,其他将领皆无法相比。
周瑜对孙权忠心,孙权对周瑜礼遇,这就是典型的君臣关系。
《江表传》记载曹操派蒋干劝周瑜跟随曹操,但周瑜坚决不同意,要知道当时的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又大,又有前途,周瑜依然不为所动,还是因为他忠于孙权。
赤壁之战时,周瑜与鲁肃一起主战,张昭则主降,周瑜主战是完全以孙权的利益出发考虑的,这同样说明周瑜忠心于孙权。
但是,你要说孙权完全信任周瑜,那也不见得,孙权对周瑜还是有防备的,从赤壁之战任命将领就能看出来。
《三国志 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三国志 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三国志 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传统的赤壁之战,很多人认为周瑜是东吴军队的主将,实际上不是,周瑜与程普分别担任左、右都督,各自率领万余人,与曹操在赤壁交战。
这就是孙权的制衡之策,他不会让周瑜一家独大,用程普来制衡周瑜,程普与周瑜一直关系不好,他是跟着孙坚打天下的,比周瑜的资格老,但孙权时代,两人的地位一直是同等的。
这是孙权的帝王手段,倒不是猜忌周瑜,而是必要的手段,孙权不希望手下任何一名将领凭借军功壮大,否则就是功高盖主,孙权显然明白这个道理的。
后来在白衣渡江战役时,孙权又准备故伎重施,让孙皎和吕蒙分别担任左右都督,这个时候吕蒙就说话了:
如果你认为孙皎有才能,就用他担任主将,如果认为我有才能,就任用我,以前周瑜和程普担任左右都督时,虽然周瑜做主,但程普仗着自己是老将,两人不和,差一点败坏国家大事。
孙权听了之后,就任命吕蒙为主将。
这一事件倒不是孙权针对周瑜,他对谁都是防备的,包括吕蒙、程普、孙皎及周瑜等人。
《三国志·周瑜传》: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赤壁之战后,周瑜劝孙权软禁刘备,孙权不同意。
周瑜又建议孙权攻打刘璋,孙权倒是同意了,但是周瑜在从孙权处回到驻地巴丘时发病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很多阴谋论者认为孙权害死了周瑜,因为周瑜从孙权那里出来后, 就病死了,才36岁,周瑜最后见过的人是孙权,孙权的嫌疑的确最大。
但是孙权没有害死周瑜的动机,虽然周瑜建议孙权对刘备动手,孙权拒绝了,不代表孙权就要害周瑜,周瑜的存在只会给孙权带来更大的利益,周瑜建议孙权攻打刘璋,当时刘备还没能借荆州,周瑜攻下益州后,那也是孙权受益。
周瑜病逝后,接班人是鲁肃,鲁肃这人其实是不善于行军打仗的,出谋划策可以,让鲁肃镇守一方防备外敌有点屈才,但孙权手上无人可用,而且周瑜又推荐了鲁肃,孙权才用鲁肃,孙权如果害死了周瑜,会用周瑜推荐的人吗?
周瑜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建功,但是并没有到功高盖主的地步,况且孙权掌控周瑜绰绰有余,周瑜建议软禁刘备,孙权拒绝了,周瑜一点办法也没有,更没有坚持,况且周瑜从头到尾都是忠于孙权的,没有表现出过一丝一毫的反心,孙权当然也不会杀周瑜。
周瑜就是病近的,包括后来的吕蒙一样,电视剧中暗示是孙权杀的,实际上是病逝的,跟孙权无关,周瑜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