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撤围:姜维为何改变蜀汉防线,邓艾偷渡竟是他埋下的致命伏笔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2025-03-31 18:07:13

姜维确实改变了汉中防御,史书记得清清楚楚。

《三国志 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当初,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定下的汉中防御策略是:派重兵外出坚守进入汉中的险要之地,在外抵御敌人,敌军如果进攻,让他们不能越过防御。

兴势之战时,王平抗击曹爽,用的就是这个办法,曹爽率领10余万大军从骆谷口攻打汉中,当时守卫汉中的是王平,他只有不到3万人,王平派出部将刘敏率军据守兴势,阻挡曹爽军队,并部署疑兵,扰乱曹爽军队的判断。

姜维

王平然后从汉中亲自率军到达兴势,同时防备曹军从黄金谷来攻,王平利用兴势险要的地形与曹军对抗,蒋琬和费祎相继率军支援,曹爽大军被阻挡在这里,进退两难,补给线又长,地势又险要,再坚持下去有可能被蜀军断了后路,最终损失惨重而败走。

兴势就是今陕西洋县,这里地处汉中盆地与秦岭山脉的交接处,蜀军守住当地险要的地势,曹军如果不打下来,越过这些地区,补给线和后路就会被蜀军切断,曹军如果攻打这些地区,地势特别险要,易守难攻,伤亡很大,因此进退两难。

这就是当初汉中的防御策略,总结想来就是:利用险要地形,阻敌于外围,不让敌人进入汉中。

姜维后来建议:

交错防守虽然合乎周易重门(重门的意思是取层层门户,严加戒备)的道理,但只能防御敌人,不能取得更大的好处。不如等到敌人前来,各营收缩兵力,储存粮食,在汉城和乐城防守,使敌人不能进入平地,并且以镇守关隘来抵御敌人,等到有事时,就派游击部队攻打敌人,敌军进攻关口又无法攻克,又要从千里之外运粮,自然就会疲敝,等到他们退却时,各城一起出击,与游击部分共同攻击敌人,这是消灭敌人的战术。

姜维的战术就是把敌人放进来再打

姜维的战略总结起来就是:放敌人进入汉中,然后据守城池与关隘,一边用游击部队攻击敌人与补给线,一边不与敌人交战,疲惫敌人,最后等敌人疲惫之后,所有军队出击,消灭敌人。

四个字总结就是:关门打狗。

以前是阻敌于关隘之外,现在是关门打狗,请问哪一种战略更好?

很明显,是阻敌于关隘之外更好,也就是刘备当初实行的策略,关门打狗战略固然能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但是过于冒险,而且需要各方紧密合作,只要稍出差错,就有可能失败。

蜀汉实力不及曹魏的五分之一,本来就实力不行,还采用这种冒险的打法,是相当危险的,打到最后就靠拼实力了,诸葛亮、刘备等人为什么不用关门打狗的方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冒险,不实用。

魏军有18万人

魏灭蜀之战就是这样,18万多魏军南下攻蜀,这个数字差不多是蜀军全国总兵力的2倍,况且蜀军还需要留守防守其它地区的军队,能够迎战18万魏军的蜀军最多不过四五万人。

姜维用四五万人关门打狗18万人,这是不是巨大的冒险?

这个战略想法很好,但是有很多不确定性,魏灭蜀之战,姜维在沓中屯田,身为大将军,居然在躲避宦官黄皓的迫害,这是不是蜀汉政治黑暗的表现?

姜维的战略需要汉中将领的密切配合,但凡有人出问题,这个战略会出大问题的,比如如果有人投降还把城池或者关隘献给敌人,请问姜维如何关门打狗?

魏灭蜀之战

没有人能保证蜀汉将领不会投降,姜维的战略有太多不确定性了,包括邓艾偷渡阴平也是姜维没有想到的事,也是关门打狗战略的漏洞。

魏攻蜀之战,18万魏军包围了蜀汉的汉城、乐城、黄金城,除此之外,其它据点都被各个击破而攻下,钟会命令2万魏军包围汉乐二城,其它魏军依然继续南下,关城因为蜀将蒋舒投降而失守,魏军获取蜀军的粮食。

姜维本想坚守阳安关,但为了剑阁放弃了,虽然蜀军在剑阁挡住了魏军,但整个汉中实际上已经丢失了,虽然汉乐二城没攻下,但已经成为孤城,只要围而不攻,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然后就是邓艾偷渡阴平,直奔成都,诸葛瞻战死绵竹,刘禅投降,姜维即使挡住了钟会的魏军主力,但这场战争姜维是彻底失败了。

邓艾偷渡阴平

这场战争的失败,意味着关门打狗战略的失败,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姜维很努力,但无法改变现状。

问题是姜维为什么要改变之前的战略?

推测是蜀汉兵力不够,物质开始匮乏。

后期的蜀汉因为姜维持续北伐,而面有菜色,说明百姓开始吃不饱饭,进而说明蜀汉经济开始困难,打仗的物资供应也就困难。

诸葛亮时期,打仗治国都是好手,他既能处理好经济,解决后勤的问题,又能在战场不吃亏,与魏军缠斗,但姜维不行。

姜维后期,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大,朝廷之中除了刘禅支持北伐之外,就没人了,就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不支持北伐,这么多人不支持北伐,那姜维北伐就会困难重重,不仅仅是物资的问题,甚至军队调动也有肘制。

姜维的失败

姜维身为大将军,其实还受到宦官黄皓的迫害,姜维建议刘禅杀黄皓,刘禅不听,姜维就没办法,逃到沓中屯田,实际上是躲起来,姜维这个大将军发现了魏军有南征迹象,并且上报给蜀汉朝廷,但他自己却没有任何准备,没有准备防御,依然继续实行关门打狗战略,这是姜维的责任。

蜀汉后期政治黑暗也是灭亡的主因之一,刘禅这个皇帝昏庸无能,重用宦官,黄皓甚至用占卜来决定是否防御魏军的南征,占卜结果是魏军不会南征,黄皓就没把这事上报朝廷,最终导致灭亡。

战争失败,姜维是有责任的,蜀汉灭亡,不止姜维一个人的责任,更多是刘禅这个皇帝的责任,姜维有些时候也很无奈,他只能收缩兵力,被动防御。

即使姜维不改变防御战略,蜀汉就不会灭亡了吗?

同样会灭亡,蜀汉到了这个地步,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即使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样挡不住18万魏军的进攻。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