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蹭饭吃出江山,兵仙讨饭吃到断头!藏在饭局的逆袭密码与人性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2025-04-15 18:55:49

刘邦跟韩信在发迹前都蹭过饭,但两人蹭饭的水平明显就是不一样,刘邦能够靠蹭饭得到别人的尊重,而韩信蹭饭却被人人讨厌。

首先,蹭饭的对象不同,刘邦要么到酒馆蹭饭,要么到当地豪强地主官吏家里蹭饭,韩信蹭饭的对象是基层官吏和普通百姓。

《史记 高祖本纪》: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刘邦爱好喝洒,喜欢女色,常常向王媪、武负赊酒,喝醉了卧睡,武负、王媪看见刘邦身上常有一条龙盘旋,感到很奇怪。

刘邦每次来买酒,留在酒店中饮酒,酒店的酒比平常多卖几倍。等到发现了奇怪的现象,年终时,这两家酒店常将刘邦所赊债务一笔勾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龙显然是不存在的,这是后人为神化刘邦而编出来的故事,但是,卖酒的商人免除刘邦的酒钱却是主动的,根本原因藏在史书记载中,这就是刘邦来喝酒能为酒店带来很多业务收入,能让酒店赚到更多的钱。

刘邦蹭饭

每次刘邦来,酒店的酒比平常要多卖几倍,刘邦自己虽然大多数时候靠赊账,但刘邦带来的人总有不赊账的,能让老板赚到钱,老板自然就能够免除刘邦的酒钱。

换句话,刘邦喝酒不要钱,不是他主动向酒店蹭饭,而是他靠着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很多人一起喝酒,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刘邦当时是泗水亭亭长,史书记载刘邦与公廷中的官吏混得很熟,县城上上下下有头有脸的人物,刘邦都认识,而且刘邦可以随意戏弄这些人,这些人还不生气。

刘邦一介亭长,为什么会有这个能力?

《史记 高祖本纪》: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相友好,为了躲避仇人到县令家做客,因而迁家到沛县。沛县中的豪杰官吏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去送礼祝贺。

萧何为县里的主吏,主管收礼物,对各位贵客说:“礼物不满一千钱的,坐在堂下。”刘邦做亭长,向来轻视那些官吏。于是欺骗地在名刺上说“贺万钱”,其实没有拿出一个钱。名刺递了进去,吕公大惊,站起来,到门口迎接刘邦。

刘邦到豪杰官吏家里蹭饭

县令是一县之中最高的官,县令请客吃饭,一县之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部会来,刘邦没有一分钱,却敢喊出“贺万钱”的话,他说明他的胆子大得很。

最重要的是刘邦与沛县豪杰官吏之间的关系,刘邦向来轻视这些官吏,一落座就戏弄这些官吏,官吏们也不生气。

别小看这事,刘邦这种人际关系,是非常强大的,一个县上至县令,下到普通官吏,都要卖刘邦一分面子。

你看刘邦蹭饭的对象就明显不同,不是酒馆就是豪杰官吏的家里,刘邦虽然只是小小的亭长,混迹于沛县,但他的人际关系在沛县是数一数二的,这应该也是酒馆愿意免去刘邦酒钱的原因,光是这个人际关系就能为酒馆带来很多生意。

再来看韩信蹭饭,完全就不一样。

《史记 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刘邦好歹能当个亭长,韩信却无法谋得一官半职,而且连自己也养不活,韩信只是普通百姓,不仅贫穷,而且没有好品行,不能够做官,史书记载为“无行”。

韩信养不活自己

韩信为了生存,经常寄居在别人家里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韩信多次前往南昌亭亭长家里吃饭,接连吃了几个月,亭长妻子不愿意,就提前做好饭,端到内室床上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明白后,一怒之下离开不再回去。

韩信后来当了齐王后,赏赐给南昌亭长几百钱,说南昌亭长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请问南昌亭长有养活韩信的义务吗?

没有,不给是本份,给是情份,南昌亭长没有义务养活韩信,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养活自己一家人就是不容易的事了,韩信这是“斗米恩、升米仇”,南昌亭长帮助韩信,反而帮出仇恨来了,韩信这种处事手段是不对的,是无法笼络人心,也是无法交朋友的。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后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

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您报答吗?

韩信蹭饭的对象是普通百姓,亭长也好,漂母也罢,都底层百姓,这些人生活本来也不富裕,多张嘴吃饭是很不容易的。

韩信说要报答漂母,漂母却很生气,人家生气的是:一个老大娘都能靠洗衣服养活自己,你一个大男人却没有办法养活自己?

漂母并不求韩信报答他,只是希望韩信能自己养活自己,韩信显然做不到。

漂母让韩信自己养活自己

史书上说韩信没有品行,很多人讨厌他,从后来韩信的经历来看,也确实如此。

韩信这个人确实有军事能力,但为人太过骄傲,根本看不起人,比如说樊哙,樊哙跟刘邦是连襟,是吕后的妹夫,也是刘邦军中的大将,樊哙跪拜韩信,韩信居然以跟樊哙为伍而感到耻辱。

韩信有能力不假,但这么看不起人,对韩信来说有什么好处?看不起樊哙自然也看不起其他人,韩信看不起别人,难道别人就会高看韩信吗?这是韩信的为人处事能力,是极端的不合群,而且是错误的,也难怪很多人讨厌他。

当有人告韩信谋反时,刘邦手下的将领全部跃跃欲试,准备率军讨伐韩信,在韩信的危急时刻,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韩信说好话,全部是落井下石,巴不得韩信被杀,这其中固然有嫉妒的成份,但更多的原因是韩信的为人处事太过张狂。

任何人哪怕有天大的功劳,他也不可能看不起所有人,这样的人只能让人讨厌。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刘邦是懂人性的,韩信是不懂人性的。

用现在的话,刘邦自带流量,走到哪里都有人际关系,能够与底层、中层、上层所有人搞好关系,虽然刘邦喜欢戏弄官吏,但刘邦不会得罪官吏,也不会污辱官吏,更不会看不起官吏,就是开玩笑的性质。

韩信看不起人

刘邦蹭饭能够给蹭饭对象带来好处,到酒馆蹭饭,能给酒馆带来更多的客户,促进销量;到吕公家里蹭饭,吕公甚至要嫁女儿来巴结刘邦,吕公到沛县是躲避仇家,需要有人为他的家族提供保护,他选中刘邦根本不是什么面相,而是看中刘邦在沛县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比当个县令还要强。

刘邦在沛县就是地头蛇和幕后话事人的感觉,韩信在淮阴却被很多人讨厌,这是他们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造成的。

刘邦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常有远大的志向;韩信生性孤傲,看不起人,出卖朋友,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纵观史书,韩信唯一的朋友就是钟离昧,项羽被杀后,钟离昧走投无路投靠韩信,韩信为了讨好刘邦,逼死了钟离昧,拿着他的首级献给刘邦,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让刘邦更加厌恶。

这就是韩信出卖朋友的例子,钟离昧临死前对韩信说:你不是个忠厚的人!钟离昧说得没错,韩信从来就不是个忠厚的人,他是为了自己而害死钟离昧的。

很多人认为韩信在当齐王之后没有自立,认为很可惜,实际上以韩信的为人处事方式,是不可能自立成功,第一次自立造反,当天就有会杀韩信拿着他的首级向刘邦邀功了。

自立为王是要建立自己政权的,要有一帮自己的亲信,刘邦能够成功有沛县的一大帮同乡亲信,有吕后的娘家族人,有张良、萧何、韩信这样杰出的人才,请问韩信有什么?

谁是韩信的亲信?谁跟韩信关系好?

刘邦与韩信

根本没有人,韩信这种为人处事的性格,没人愿意跟他,刘邦出手阔绰,彭城之战失败后,大手一挥,准备把函谷关以东全部分封给诸侯,只要能帮助他成就大事,你看韩信愿意吗?

韩信说项羽不舍得分封有功的人,其实韩信自己也是一模一样的,他作为统军大将,可有自己的亲信?可曾分封下属将领?

韩信连个亲信都没有,他拿什么反?军队都是刘邦提供的,军中将领清一色是刘邦的亲信,韩信从第一天掌握兵权到最后被杀,他都是被刘邦控制死了,韩信根本没有自立起兵的条件,韩信不傻,他之所以没有自立,就是因为无法建立自己的亲信与政权。

归根结底就是韩信的性格过于骄傲、张狂,从他早年蹭个饭就导致很多人讨厌就能看出他的结局了,韩信想成功,除非他能像刘邦那样聚集人才,可是韩信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