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之所以有太后专权的情况,根本原因是刚继位的皇帝年龄小,不能亲政,只能先由太后临朝称制,等到皇帝成年后行冠礼就能亲政,太后就要主动把权力还给皇帝。
但不是每个太后都愿意把权力还给皇帝的,有些太后不愿意还,皇帝能怎么办呢?
没有实权的皇帝想夺回太后手中的权力,有两个办法:
一是老老实实当孙子,利用年龄优势,熬死太后,自然就能收回实权。
比如汉武帝刘彻,他继位的只有16岁,虽然刘彻行了冠礼,已经亲政了,但由于年少,政事必须上报给太皇太后窦猗房。
汉武帝刘彻窦猗房是汉文帝的皇后,是汉景帝的母亲,是汉武帝的祖母,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刘彻想改革思想,废除黄老之学,尊崇儒术。
太皇太后窦猗房得知后,横加阻挠,刘彻任命的崇尚儒术的大臣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被窦猗房陷害下了监狱,并死于监狱之中。
汉武帝任命的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也被窦猗房逼迫罢免,改用信奉黄老道学的许昌、庄青翟为丞相和御史大夫,汉武帝改革儒学的行动失败。
汉武帝对权力的欲望比任何一个皇帝都要强,但是面对祖母的干政,汉武帝采取的办法是:韬光养晦。
在这一段时间,汉武帝不太管政事,沉迷于微服出游射猎,常常带人私自出宫打猎。
太皇太后窦猗房汉武帝一直熬到了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窦猗房去世,才彻底地掌控了权力,至于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则压根不管政事。
这就是汉武帝收回实权的办法,汉朝以孝治国,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
太皇太后窦猗房是汉武帝的祖母,无论太皇太后窦猗房做了什么,汉武帝都不可能明面上反对,只能暗地里顺从,把太皇太后熬死了,自然就收回了实权。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同时也不会坏了名声,除了汉武帝刘彻用过这个办法之外,汉桓帝刘志也是用这个办法收回皇权的。
二是发动政变,除掉太后的亲信,夺回皇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时期的汉和帝刘肇,刘肇是汉章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梁贵人,嫡母是窦太后,窦太后害死了梁贵人,把刘肇抚养大。
汉和帝刘肇汉章帝去世后,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东汉第四位皇帝,刘肇继位时只有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提拔他的哥哥窦宪担任侍中,后来担任车骑将军,因为刺杀了宗室都乡侯刘畅,而被免职,后来窦宪因为大破北匈奴,又被提拔为大将军,窦太后还大力提拔自己同族的兄弟,窦氏一门都显贵。
窦宪虽然有燕然勒石之功,但由于他骄横跋扈,掌控朝政,已经威胁到汉和帝刘肇的政权,刘肇因此联合部分朝中大臣发动政变,控制军队,罢免窦宪大将军一职,逮捕了窦太后同党亲信,将这些人全部下监狱处死。
汉和帝还逼窦宪、窦笃、窦景等人回到封国后自杀,窦太后由于兄弟及亲信被杀,失去了掌控外朝的机会,相当于被隔绝于后宫,几年之后,窦太后去世,汉和帝刘肇则收回实权。
东汉窦太后被夺权古代的太后是居住在后宫之中的,相当于内朝,而大臣则是在外朝办公,一般来说,内朝的太后是不能直接到外朝去的,太后临朝称制,只能通过自己的亲信去掌控外朝的军政大权。
太后提拔的亲信一般都是娘家的兄弟,或者看中的宠臣,这些被称为外戚集团,一旦朝中的亲信被杀,太后就失去了掌控亲信的权力,皇帝想要扳倒太后夺回皇权,只能消灭太后在外朝的亲信,而不能直接对太后动手的。
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像汉和帝刘肇这样夺回皇权的,一部分皇帝在与太后的争权中失败,要么被废,要么被杀。
北魏孝明帝被亲生母亲胡太后毒死比如北魏孝明帝元诩,他的亲生母亲是当朝太后,也就是胡太后,这个胡太后不愿意自己的亲生儿子掌握权力,想方设法诛杀孝明帝身边的亲信。
孝明帝没办法,只能秘密下召让尔朱荣率军进京勤王,胡太后听说后,听从了自己宠臣的建议,毒杀了亲生儿子孝明帝,不久,尔朱荣率军入京,诛杀了胡太后。
孝明帝没能从太后手中夺回实权,反而被太后杀死,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
比如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也是这样,光绪皇帝想通过变法夺回实权,但被慈禧太后阻止,连光绪皇帝都被软禁,慈禧太后临死前,光绪皇帝也一同去世。
慈禧软禁光绪皇帝当然了,太后与皇帝的关系并非全部这么恶劣,有一部分太后与皇帝是能和谐共存的,比如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元宏,东汉邓太后与汉安帝刘祜。
之所以能和平共处,大部分原因是皇帝没有很强的权力欲望,或者皇帝不想跟太后发生矛盾及冲突,也可以理解为皇帝比较聪明,希望用等的方法来熬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