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不晓的世界之巅无疑是珠穆朗玛峰,以8848.86米傲视群山。这座全球最高峰,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世人瞩目。
但与之相对的,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属问题,也同样引起全球关注。争议的源头在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北坡与顶峰在中国境内,而南坡却属于尼泊尔。
自1955年中尼建交以来,中国和尼泊尔就围绕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进行了连绵不断的交涉。
珠穆朗玛峰被誉为地球之巅,其北坡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带。在藏传佛教中,“朱母朗马”是珠穆朗玛的藏语译名。其中,“朱母”意味着女神,“朗马”寓意着母亲。对于世代守护珠峰的藏族人民来说,珠穆朗玛峰不仅仅是他们的神山,更是他们的母亲。她赋予他们生命,庇佑他们安康,是他们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在元朝留下的历史文献中,珠穆朗玛峰被命名为“次仁玛”。到了康熙年间,康帝皇帝派遣两位喇嘛远赴西藏,第一次确认了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境内,并将这一事实记载在一本名为的书籍中。
相比之下,英国人正式标记珠峰则比中国晚了一百多年。
珠穆朗玛峰
1952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为珠穆朗玛峰正式命名,确立了其在中国的地位。然而,珠峰的归属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中尼两国。
尼泊尔人将其命名为“萨加玛塔”,意为“天空之神”、“世界之巅”,而中国人坚信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尽管如此,珠峰最终的归属权仍是中尼两国建交中的重要议题。
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的立场从未动摇。
在中尼两国的第三次会晤上,柯伊拉腊首相和周总理首次就多年争论不休的“珠峰主权”问题展开了讨论。对于此事,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坚信:“萨加玛塔峰是尼泊尔的。”
然而,对于柯伊拉腊的主张,周总理表现出镇定自若的态度:“珠峰属于中国,这是有据可查的,早在元朝时期就已经确定。相比之下,尼泊尔并没有证据证明珠峰是其领土。”珠峰是两国的共同财富,不应被任何一方独占。我们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制定出公平合理的管理方案,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毛泽东巧妙地提出了“一半一半”的解决方案,并建议将中尼边境的山峰命名为“中尼友谊峰”。他的智慧和高情商在轻松地解决了两国之间长久以来的难题上得以展现。
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
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也欣然同意,决定以顶峰为界,北坡归中国,南坡归尼泊尔。然而,柯伊拉腊首相的表态却出乎意料,他表示需要时间回国向尼泊尔人民劝说。对此,周总理表示完全理解并友好地送别柯伊拉腊。
原本以为珠峰归属问题会得以解决,没想到柯伊拉腊首相回国后,却违背了协议,公开煽动“反华”情绪,指责中国的建议不合理。这让尼泊尔人民对中国的感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尼泊尔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有意图夺取整座珠穆朗玛峰,然而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对此,周总理迅速飞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并在一场记者招待会上诚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尽管周总理的态度诚恳,但仍有一部分尼泊尔人持反对意见。他们坚持认为,尼泊尔人已经成功登顶珠峰,而中国人却未能如愿,因此珠峰应属于尼泊尔而非中国。
尼泊尔人所说的“珠峰登顶论”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全球人类第一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探险队是由英国军事登山家领导的,团队成员包括9名英国人、2名新西兰人和3名尼泊尔人。因此,说珠峰属于哪个国家并不准确。珠峰南北坡的攀登难度有很大的差别,尼泊尔境内的南坡坡度较缓,光照充足,气温适宜,攀登难度要比北坡小得多。
尽管北坡地形陡峭,积雪覆盖,气候反复无常,昼夜温差大,但历年来,没有一支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上珠峰山顶。
根据珠峰的攀登山记,从1921年至1947年的攀登活动,全部都是从中国西藏的北坡开始,但无一例外都未能成功。之后的登山队改从尼泊尔的南坡进入,主要是因为1950年以后,西藏规定不再允许外国登山队随意从西藏进入珠穆朗玛峰。
对于尼泊尔的挑战,中国人民并未退缩,反而从容应对。如果中国人能从北坡成功登顶,尼泊尔就必须接受“一半一半”的解决方案。对此,尼泊尔欣然同意,因为全球各国都不认为中国能从北坡登顶珠峰。
1957年苏联人提出组织两国的联合登山队,从北坡登顶珠峰,以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才开始组织登临珠峰的队伍和做相应的准备。1958年,苏联向中国发出联合登山的邀请,经过两国代表的深入商议,登山计划很快敲定。
然而,中国登山队的基础太薄弱,在1955年苏联人的帮助下,中国才培训了4名登山人员,在其后的几年中,中国登山队虽然人数扩张,但是却仍然没有要去登上珠峰的打算。再加上当时情况特殊,这项活动是非常困难的。最终,在贺龙的推动下,周总理拍板,才最终定下了这个计划。而且此时中国也接受了苏联的建议,打定了要登就从北坡登上去的注意,于是,登顶珠峰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贺文常
苏联向中国发起邀请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由于登山在苏联已经十分普及,然而受地理位置限制,可攀登的高山数量有限,因此他们将视线转向高山众多的中国。体委主任贺龙对此表示强烈支持,并通过他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周总理同意两国联合登山的批准。
经过与苏联专业人员商谈,定下了三年登临珠峰的计划:1958年进行路线侦查;1959年尝试性攀登;1960年正式攀登珠峰。
在准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时我国的各项基础很弱,在山地运输、物资准备、寒冷天气应对、人员安全保障上要么难以满足需要,要么就没有任何经验。
最后经过努力,所有的准备都完成了,但是苏联却变卦了,因为两党关系恶化,苏联拒绝为中国提供登山装备,当时中国只能拿着少得可怜的外汇到瑞士去购买装备。在采购的过程中,中国采购人员还碰到了印度人前来采购,店员说,印度陆军登山队也要在1960年从南坡攀登珠峰。
当时苏印关系友好,所以中国人此时也下定了决心,苏联人不帮助我们,我们就自己干,要自己争口气。因此,这次攀登珠峰也就成了一场政治竞赛。一南一北,中印同时攀登珠峰,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1959年,由于种种原因,攀登计划受到了延误。尽管如此,中方还是通过外交渠道联系了苏联。
然而,他们得到的回答却令人失望,苏方只是淡淡地问了句:“你们做好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准备了吗?”后来,苏方明确表示,短时间内不会实施两国先前商定的计划。
这个消息让大家都感到既生气又无奈。贺龙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返回北京找到了当时的登山队负责人,严肃地询问他们:“如果苏联决定退出攀登计划,我们自己能否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呢?”
登山运动员史占春在短暂的沉默后,说出了他们目前最大的困难:“尽管我们自己攀登的难度很大,但最大的挑战还是没有适合8000米以上高度的登山装备。”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米的攀登都伴随着未知的危险,如果没有足够的防护装备,攀登计划就无法实现。
根据之前的协议,8000米以上的装备应该由苏联提供,但是现在苏联打算退出,这就意味着他们不能依赖苏联提供装备。因此,解决装备问题成为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贺文常
贺龙心中突然灵光一现:“如果苏联不给咱们提供装备,我们可以自己去买啊!”他急切地向史占春询问哪里的装备质量最好,得到了史占春的回答后,贺龙立即表示:“我们需要先列出一个预算清单,然后向上级报告。”
面对运动员们热切的眼神,贺龙坚定地说道:“中国人骨子里的勇气和毅力,将在这一场攀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刘少奇特别批了20万美金的资金,以支持登山装备的购买。不久,第一批设备从海外运抵中国,准备迎接这一挑战。
为了攀登珠峰,中国组建了一支由国家中坚力量组成的考察队,统计数据显示,经过种种努力,中国还是准备了航空汽油、快熟米、鸭绒等物资,苏联准备了登山装备、高山食品等,合计总物资达到了40吨。
但是,当时西藏地区根本就没有通往珠峰的道路,到处都是崎岖的山地,运输只能靠骡马来驼,行进十分困难。
当时贺龙也让西藏军区的张国华对登山队进行支援,于是西藏军区也派遣了数百名军工带领数百名民工热火朝天地修筑日喀则到珠峰脚下的简易公路。当时西藏地区还有土匪和叛乱分子,所以也需要军人护送,而在这期间,西藏地区发生了叛乱,攀登行动也一度受挫。
一场新的较量即将展开,一支来自印度的登山队计划从尼泊尔的南坡挑战珠峰,这个消息让中国登山队燃起了前所未有的斗志。
这次登山活动不仅仅关乎中国能否首次完成北坡登顶的壮举,更是两个国家无声的较量。1960年3月25日,中国登山队在珠峰山脚下唱起激昂的国歌,由史占春宣布,他们正式向珠峰发起了挑战。
史占春作为登山队的队长,制定了详细的登山计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攀登至海拔6400米,其次攀登至海拔7600米。前两次虽然遇到些挫折,但都比较顺利,不过第二次攀登时牺牲了一人。
4月25日,第三次试攀登开始了。在行进的路上,队伍遭到了大风雪,很多人都被冻伤,虽然最终完成任务,但是损失惨重,不仅34人冻伤,还有1人牺牲。此时登山队有些人退让了,但是北京命令传来,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登上峰顶。
面对此情此景,贺龙激励着剩下的队员们说:“无论剩下多少人,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登上顶峰!”于是,登山队将受伤的队员送往治疗,而剩下的队员则组成了一支“突击小队”,共有九人。
他们在临行前,用颤抖而又坚定的声音发誓:“即使一只脚受伤了,我们还有另外一只脚......”最后的挑战开始了,他们先派出了四个人,从海拔8500米的地方缓缓向上攀登。
在海拔高处,氧气稀薄,风雪漫天的环境中,所有人保持着警觉,小心翼翼地前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四人终于到达了最后一关。
史占春和王凤桐虽曾到达此处,但面对几乎垂直的4米高岩壁,他们未能攀登。而这次的突击队将挑战这个看似无法逾越的岩壁。
为了帮助队友成功登顶,突击队的刘连满主动请缨,他不顾严寒,在风雪中坚持一个多小时,为队友搭建“人梯”。
他们花了三个多小时才爬了4米的高度,但是突击小队没有任何时间可以休息。刘连满的体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无法继续攀爬,所以他们只能将他安置在一个避风的地方。
前进还是后退,这个问题困扰着剩下的三个人。他们互相看着,明白这次的机会来之不易,如果错过了,下次可能又要等待很久。他们心里都默念着:“一定要往前冲!”
1960年5月25日凌晨4:20,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将五星红旗稳稳地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按照誓言,他们成功带回了山顶上的九块岩石标本,并将毛主席的半身像置于岩石之上,最后插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遍了神州大地,每个人都为这一刻的壮举而深深感动。
而此时,在山的另一面,印度登山队也遭遇到了风雪,还未登上珠峰的他们只能选择返回。在这一比赛的过程中,中国队无疑战胜了对手。
屈银华、贡布、王富洲
这次攀登是在新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交形势下一次特殊的国家任务。在海拔8000米之上的峭壁,中国登山队员最终用搭人梯的方法一寸一寸登上顶峰,正是这种无私的人梯精神,成就了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的壮举。事后,登上珠峰的三人组表示:“登顶的那一刻,我们的思绪几乎停滞,因为我们已经疲惫不堪,没有一丝力气。”“无法哭泣,也无法言语,但我们感到无比的喜悦。”“我们必须立即下山,因为刘连满还在等待着我们。”
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庆祝大会上,贺龙元帅和首都人民热烈欢迎征服珠穆朗玛峰胜利归来的英雄们。
1960年,中国登山队为了证明珠峰北坡是中国领土,顶着重重困难与生死考验,勇往直前。刘连满在生死边缘写下遗书,但幸运的是,他们成功登顶,并由五星红旗昭告世界。
下山后,尽管付出巨大代价,他们的胜利被载入史册。1961年,中尼两国签署了《中尼边界条约》,困扰两国多年的珠穆朗玛峰归属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15年后,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女队员潘多和队友们再次冲击珠峰,成功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