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陵路青莲巷19号有一处中西合璧的的建筑,建筑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原有各类房屋合计150余间,总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它是清末民初扬州著名的盐商周扶九的旧居。
周扶九一生集聚了大量的财富,堪称富可敌国,却又生活简朴,生性吝啬,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
二十五张盐票起家
周扶九少年时,家境贫寒。母亲便将他送到长沙的一家绸布店学生意。这家绸布店除了经营绸布买卖外,还兼营银钱的汇兑业务,这就为精明好学的周扶九掌握直至静听理财之道创造了条件。一次,周扶九奉东家之命到扬州的一家木行收欠款,木行老板因资金一时无法周转请求缓期还款,但周检查催付,木行老板无奈便提出用25张“盐票”来折价抵账。所谓“盐票”是当时清政府发放的一种长期运盐的定额执证,“大票”值2000两,“小票”值500两,因数量有限,获利丰厚,因而十分抢手,行情看涨。周听后认为有利可图,便请示东家,建议手下“盐票”抵本息,但东家目光短浅,坚持只要现钱,不要“盐票”。周看准这个机会,灵机一动,便从木行取出抵债的“盐票”,同时,凭借他的社会关系,临时筹措了一笔钱,归还东家。此后“盐票”价格大涨,周不但还了借款,还大大赚了一笔。
投资高手富可敌国
周扶九凭着盐票发家后,举家迁往扬州,并开办了盐号和钱庄,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扬州最大的盐商。辛亥革命时,苏北动荡不安,周扶九移家上海,在虹庙一带买下大量地皮,等到南京路成为商业中心时,周扶九手中的地产寸土寸金,又发了一笔大财。与英籍犹太人哈同、安徽茶商程霖生三人共称上海的地皮大王。周扶九在投资大量地皮的同时,还看中了上海的黄金买卖,跻身于上海金融市场。地产、黄金生意之外,他还与清朝状元张骞合资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南通纱厂。与张勋合作创办了江西首家"九江华丰纱厂",后改为"久兴纱厂"。到了暮年,他还雄心勃勃,与民国初的江西省省长陶家瑶合股投资兴建南昌至九江的南浔铁路。周扶九在生意场上顺风顺水,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堪称富可敌国,资产最多时达5000万两白银。
衣食俭朴生性吝啬
周扶九尽管富可敌国,但他一生却衣食俭朴,从不穿绫罗绸缎,不食山珍海味,甚至以吝啬闻名乡里。在扬州民间还流传有不少他吝啬的小故事。说他晚上走路都舍不得点灯笼。有一天晚上他摸黑回家,恰好前面有人坐轿子,轿子两边有灯,他就借光。不料这轿子一直抬到他家门口,发现乘轿的竟是他儿子,他差点没气个半死。他每天吃菜仅买一个铜板的盐豆,为了尽可能多吃点便宜,他将扬州全城小店的盐豆都买过,一颗一颗地数,结果发现有一家分量最多,从此以后他就专去这家店买盐豆。周扶九还喜欢在扬州三义阁澡堂洗澡,每次洗澡后都要藏一条毛巾回家,事发后,周扶九的管家请澡堂不要声张,由管家按照周氏洗澡的次数,每次赔偿一条新毛巾。凡此种种,扬州人引为笑谈。
死后厚葬轰动沪上
周扶九生前吝啬出名,可他死后的葬礼却奢华的令人咂舌,其规模之大、耗资之巨,仅次于光绪、慈禧丧葬。
周扶九灵堂设在上海文监师路长春里周公馆,灵堂设有三进,层迭而出,布置肃穆典雅。请来和尚、道士、尼姑,开吊七七四十九天,还专门请来了西藏喇嘛来做法事。出殡抬棺用的龙头杠架,龙凤罩套,是专门从北京租来原皇宫用品,据说是抬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原物。抬棺扛夫124名,着统一清宫原物服装,表情肃穆,步履整齐。出殡队伍经过南京路,这一天南京路上所有商舖一律关门,行人车马一律禁止通行。这一天所有营业利润、开销损失,均由周家无条件负责。前来送葬的亲朋好友、同行故旧、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等等不下万人,送葬过程中整条南京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时周扶九的传奇故事成了人们日常主要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