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华岛上,有一座清顺治年间建造的喇嘛塔,这座喇嘛塔,由三层圆台承托覆钵式塔身。塔身全部为白色,被俗称白塔,是北海公园标志性建筑。无独有偶的是,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扬州的瘦西湖风景区,也有一座白塔,无论是造型、色彩还是风格都与北海公园白塔很为相似,只不过较北海白塔苗条,从而多了几分江南的韵味。白塔是瘦西湖的重要景点,称为“白塔晴云”。许多游客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扬州白塔和北海白塔究竟有怎样的渊源呢?说到两个白塔的渊源,扬州人往往会给外地客讲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扬州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间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在扬州,“一夜造白塔”的传说流传甚广,它是民间集体创作与野史相结合的产物,无非要是说明白塔建造的神速和扬州盐商的富有。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白塔确实是两淮盐总江春集资建造的,它的建造年代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而在这之前,它所在的位置就曾经有过一座塔,只不过后来荒废了,旧塔建造年代也无法考证。江春实际上只是在旧塔基上重新建造了这座塔。所以扬州白塔至今仍有三个待解之谜:它是最初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它最初是用盐堆起来的吗?它是在一夜之间造成的吗?至于白塔的造型,《扬州画舫录》点明,江春集资重建该塔是“仿京师万岁山塔式”。但型制已有区别。北海的白塔是寺庙塔,肚大头细,高35.9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的须弥座。扬州白塔虽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却根据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做了一定的变化。一是降低高度,扬州的白塔仅27.5米;二是外形轮廊线变得秀美,使之身子缩小,其相轮(十三层级)也较北海塔瘦长,这样扬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发挥砖刻特长,塔座全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图,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著名建筑家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的塔进行对比,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可见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随乡入俗,雄壮之气锐减,窈窕气质倍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