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路遥平凡的世界

康桥微澜 2021-01-19 11:45:25

在延安无意间听说路遥墓就在住处附近的延安大学,不禁心生拜谒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归葬之地的念头。

陕北秋日的清晨,凉风习习,从住处沿着延河往北,不久就来到了延安大学。这里曾经是路遥就读过的母校,校园虽然不很大,但却被一条马路分割为两块,路遥墓地所在的文汇山,就坐落在东侧的校区里。

也是是时间还早,校园里晨读的学生并不多,我向学生询问前往路遥墓地的方位,学生竟然不很清楚,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我不禁有些感慨。但凡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路遥这个名字,绝大多数是不会陌生的。这位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标杆式的人物,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贫困家庭。他历经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写出了《人生》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短、中篇小说作品,而他耗尽心血写就的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成为那个时代现象级的作品。

路遥在四十二岁的英年因病溘然离世,或因是贫困,或因是勤奋的写作,摧垮了他的身体,但黄土高原这块厚重的土地也造就了路遥丰富的人生底蕴,贫困的生活、浓郁的黄土风情给了他创作的源泉,才写出了撞击人们心灵的不朽巨作,感动了千万读者,影响了几代人。

几经询问,终于在一个老师的指引下,我来到了文汇山脚下。山不是很高,但却是非常的陡峭,一条崎岖的山路,在深秋的树影下盘绕而上。起初,道路由水泥铺就,较为宽阔一段后由于地势较陡,改为石阶路,踩在脚下虽不平坦,但却感觉很踏实。小路朝向延大的一旁是小石崖山坡,能分明看到石缝中挨挨挤挤生出的荒草和夹杂的一些酸枣树,靠山一旁的土坡洼全是些大树和灌木林,肃穆威严。

一路向上攀爬,几经回转,终于一个灰色地砖铺就的平台展现在眼前。平台中间一个石砌的圆拱形墓堆静静地安卧在那里,墓是用石块砌成的,朴实而坚固。墓前有半身汉白玉石雕塑,雕塑中的路遥,平静而坚毅,目光远远地望着前方,望着他的母校,望着陕北这片黄土地。路遥之墓在雕像前有一个基座,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着“路遥之墓”这四个遒劲洒脱的大字。四周有四组石桌石凳,在路遥墓后有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镶嵌着一尊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名言。这句话不仅是路遥生前自己写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墓地四周有枣树、松树,其中有两棵路遥喜欢的白皮松。站在树下远望,可以俯瞰延安和路遥母校延安大学,山下浑黄的延河水缓缓东流,河对岸的山峦,伸向远方,延伸到大陕北的苍茫里。延安就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黄原城,也是孙少平最初打工的地方,还是少平和晓霞重逢的城市,是路遥走出陕北的起点,又是他灵魂归结的终点。路遥在文章里一次次谈起这座城,谈起这片苍茫的黄土地。他对养育他的这块贫瘠的土地爱到了近乎痴迷,他对文学和创作的执著几乎到了拼命的地步,在经历了极度的贫穷和苦难,创造了无比的成功与辉煌之后,如今这位为文学事业穷其心智、毕其精骨、奋斗了一生的勇士,终于可以在这里安然入睡了,对他来说是也许一种解脱,却令我们为他的过早离世而哀叹惋惜。

不知不觉间,早晨的太阳已经升起,温暖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也打在路遥的塑像上。阳光下路遥的目光穿透,亲切而有神。此刻,又有两位年轻人来到了墓前,他们带来了一大束菊花,还有一瓶酒。路遥过世这么久了,人们还常常来探望他,怀念他,也许,人们并不仅仅怀念他这个人,而是怀念他的文学作品所闪耀出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温暖着我们这个冷漠时代,让我们的内心变得不再空虚和颓废。

伟人和凡人都有着共同的归宿,只是平凡世界中的我们,有些人走向了平凡,有些人走向了平庸。我敬畏这墓地下沉眠的人,敬畏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灵魂。

图文为康桥微澜原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