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学者易伯克·卜尔达娜女士来自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丹麦,现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研究员,易德波是她的中国名字。年轻时她在法国巴黎大学读中文,在一家中国餐馆里,她迷上了餐馆老板的扬州话。从此,易德波与扬州方言和扬州评话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一位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好使者,扬州评话走向世界的开拓者。
1972年,易德波与其丈夫随挪威——中国友好协会旅行船首次踏上中国这个神秘东方文明古国,此后,她陆续拜访了评书界的一些著名艺人,中国的说唱文学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的扬州评话则独树一帜。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有趣。绘声绘色,一人多角,以手、眼、身、步、神与口头说表紧密配合,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易德波第一次接触到的说书艺人是扬州著名的评话艺人李信堂,李信堂给她说了一段书,表演了一个空口吃肉包子的段子,配合着形体动作,令易德波忍俊不禁,也立即喜爱上这门艺术。回丹麦后,她将讲李信堂的说书录音带反反复复地听,一字一句地记录下來,有疑问的地方,再请教当地的中国朋友。回国后,她完成了她的论文《一个扬州说书人故事里的文白异读》,在汉学界引起不小反响。从1986年开始,易德波先后来扬州7次,考察扬州文化,遍访评话艺人,搜罗评话资料。最长的住了3个多月。扬州评话的艺术魄力,使这位来自安徒生故乡的北欧学者为之惊叹不已。在扬州,她常背着一个装有词典、照相机、摄象机的大背包,骑着一辆自行车,去书场、走街巷。除了走访扬州艺人外,还与普通老百姓交谈,以熟悉扬州评话所借助的社会背景和源于民间的活生生的素材。这些年来,她在扬州结识的评话艺人、研究专家以及普通百姓已不下百人。她的研究心得已汇集成《扬州评话探讨》、《中国说唱文学》和《扬州评话选集》等3本著作出版。潜心研究的同时,易德波还积极把扬州评话推向世界。她先后4次邀请扬州评话艺人赴丹麦、挪威,做评话表演。1996年8月,由她倡仪并主持的“中国口头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召开,与会者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挪威、俄罗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扬州评话研究被列为会议重要议题。应易德波的邀请,扬州去了5位评话表演艺术家和1位理论研究专家,研讨会期间,在丹麦国家博物馆,扬州评话《武松打虎》的表演引起了轰动。在这里,人们虽然不可能像熟悉安徒生的作品那样欣赏扬州评话,但语言的隔阂难以阻挡思想情感的交流,扬州艺人通过言语、神态、手势和身姿,让远隔万里的欧洲观众,领悟了一个东方民族尽人皆知的武松打虎的故事。从而开创了扬州评话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