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年10月,正值东汉汉安帝刚刚登基的第一年,彼时乃是太后邓绥掌握着实权。就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洛阳城中迎来了一支颇为特殊的使团。
这支使团是从大海的另一边,也就是倭国而来的。
在那支倭国使团顺利抵达洛阳后,太后邓绥以及汉安帝依照常规的外交礼节对他们予以了招待。东汉对于这个倭国并非一无所知,实际上是有所了解的。要知道,早在刘秀当政之时,这个倭国便曾派遣使团前来东汉进行过访问呢。
并且,在当年的时候,刘秀接见他们之际,还赠予了他们一枚“倭国国王印”呢。这枚呈赤金质地的方印一直留存至今,如今正收藏于日本福冈市的博物馆当中。
东汉时期,倭国与东汉相距甚远,其间还横亘着大海。如此一来,倭国使团若想抵达洛阳,着实不是一件易事。不过在当时,面对倭国使团的到访,东汉方面给予了极为高规格的接待待遇。
然而,当这支倭国使团抵达之后,东汉这边着实有些无奈了。只因这支使团所带来的礼物,实在是太过特别,这情况真的是让东汉这边不知该作何反应才好。
当其他国家派遣使团前来时,所送之物大多为奇珍异宝,抑或是能够体现本国文化特色的物件。其价值未必高昂,却无疑承载着与汉朝交好的诚挚心意。就像汉和帝在位期间,东南亚的敦忍乙国送来了犀牛与大象,而安息国则送来了狮子和鸵鸟。
在邓绥掌握权力之时,欧洲借助丝绸之路这一通道,送来了一位极为厉害的魔术师。该魔术师抵达之后,他所施展的诸多手段,竟给中国这边的杂技与戏法带来了启发,促使其在相关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思路。
然而与之相较而言,这支来自倭国的使团所携带的“礼物”,着实是令人感到十分无语。
160个男仆被他们送了过来。
这件事绝非后人凭空杜撰而来,在《后汉书》里就有着明确的记载呢!并且,诸多与之同时代的史料之中,同样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内容,是有确切史料依据的。
史书上并未记载当时邓绥的具体反应。不过很明显,东汉方面已然在尽最大努力去理解相关情况。东汉也清楚,倭国并非大国,只是位于海对岸的一个小国罢了。说不定,对方确实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特产,所以只能送些仆人过来,以此表达他们的一番心意。
总而言之,此次倭国使团来访一事,结局堪称圆满。于东汉而言,接纳了倭国使团的朝拜,随后亦给予了相应回礼。而从倭国方面来讲,成功再次傍上东汉这棵大树,从中收获了诸多实际利益。
大致来说,这便是东汉中期时,倭国使团前来访问的相关情况了。
说起倭国,鉴于诸多历史因素,大家普遍对其难有好感。然而或许不少人并不知晓,早在东汉之时,倭国便已多次派出使团,前往中原进行朝拜。待到三国时期,倭国依旧派遣使团,前去曹魏政权处行朝拜之礼。
历史上早期的倭国究竟是何种模样的国家呢?其有着怎样的过往历史?再者,倭国与中原王朝最初又是以何种方式开启彼此间的往来的呢?
我们不妨从倭国的来历开启对这段历史的讲述。
史学界对于日本地区人的来源问题,向来争议颇大。当下,被考古学家以及人类学家最为认可的看法是:在古代悠悠岁月里,东北亚的游牧民族、古代中原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马来人,还有少量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陆续来到了日本地区。
最终,上述提到的这些古代人彼此之间不断进行融合发展,经过漫长的过程之后,逐渐演变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人。
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日本地处大海之中,位置相对独立,这使得它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极为困难。因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日本地区的文明发展水平一直较为滞后。直至中原地区的春秋末期,日本都尚未形成自己的文字,其文化还仅仅停留在以绳打结来进行一些基本表达的阶段。
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之中,有这样一段时期,它被赋予了一个特定的称谓,那便是“绳纹时代”。这一时代在日本历史的演进历程里,占据着独特的位置,承载着那个时期所特有的诸多印记与故事。
依据当下人类学的通用标准来看,这样的文明发展程度,通常是会被归入“旧石器文明时代”范畴的。这意味着,当中原地区都已经评选出春秋五霸,孔子都已经踏上周游列国之旅的时候,日本才刚刚要告别“旧石器文化时代”,迈向新时期文化时代呢。
随后,当中原步入战国时期后,此地战事频发。如此一来,众多底层百姓为谋生计,只得选择出海以避战乱。在这期间,不少中原百姓辗转抵达了日本地区。他们抵达之后,还将水稻、文字以及一些基础的生产工艺一并带了过去。
自战国时代起,日本地区的文明程度便开始快速提高,渐渐步入了“新时期文明时代”这一阶段。要是对照中原地区的话,其当时的发展状况差不多等同于中原的部落时代水平。
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之中,有那么一段时期,它被赋予了“弥生时代”这样的称谓。
此后,大约到了汉朝时期,有越来越多的生产技术陆续传入日本地区。在这些技术的推动之下,当地的文明程度得以再度提高,也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国家的概念才渐渐在日本地区萌生出来。
当然啦,彼时日本所谓的“国家”,可不是像秦朝、汉朝那样的大一统国家哦。它更类似于夏朝乃至夏朝之前的情形,也就是刚刚从部落状态脱离开来的城邦国家,其规模普遍都特别小呢。
就在这个时候,部分位于日本区域内的国家,将目光投向了海的那一边。
他们心里明白,在大海的那一头,存在着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而这些技术能够助力他们过上更为优质的生活。
在此处,地理方面的内容。因为倘若不这样做的话,后续诸多的历史情形,我们理解起来恐怕就会存在不少困难了。
日本属于岛国,其地区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大的岛屿。按照从北至南的顺序来看,依次为北海道岛,紧挨着的是本州岛,再往南便是四国岛,最南端的则是九州岛。
实际上,在这四个大型岛屿当中,距离大陆地区最近的当属九州岛了。并且在九州岛范围之内,距离大陆地区最近的地方,恰恰就是收藏着“倭国金印”的福冈县。
若查看地图便会发现,福冈县与朝鲜半岛的釜山呈隔海对望之势,二者之间仅隔着一个对马海峡罢了。并且在这海峡之中,还存在着壹岐岛以及对马岛这样规模较大的岛屿呢。
福冈与釜山之间的直线距离仅为两百公里,并且在这两地中间存在着两个大型岛屿,可供船只靠岸停歇。如此一来,直至明朝之前,这条路线始终是日本地区通向大陆的唯一通道。
倭国使团若打算前往东汉进行朝拜,必然得先乘船渡过对马海峡,从而抵达朝鲜半岛。待到达朝鲜半岛之后,便要从那里一步步地朝着洛阳前行。
当对这一地理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后续诸多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理解起来便会轻松许多了。如此一来,很多历史发展脉络等方面的情况,就能够较为容易地被我们所领会啦。
试问,当日本地区存在诸多小国,且这些小国的文明程度均颇为落后之时,哪个区域最有率先发展起来的可能呢?答案显而易见,便是福冈县一带,毕竟这里是最便于抵达大陆地区的所在呢。
据传,在当时的整个九州岛范围内,有着数十个国家存在。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国家名为“邪马台国”,其所处位置大致在九州岛的东北部一带。而这个邪马台国在当时的九州地区可以说是占据着霸主地位的。
在九州岛的西北部区域,具体来说就是福冈县所在的这一片地方,存在着另外一个名为“奴国”的地方呢。
在东汉那个时期,有个奴国主动派出使团,踏上前往东汉朝拜的行程,之后成功见到了刘秀。依照东汉时期文字所蕴含的意思来讲,“倭”这个字代表的是“顺儿”的含义。于是,面对这些从远方赶来且表现得极为顺从的人,东汉便将他们所在的国家称作“倭国”了。
后来,“倭国”这一称呼的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整个日本地区。在中原王朝看来,日本地区内的所有国家,统统都被视作“倭国”。
在这里额外提一下,在元朝以及明朝之前的时期,“倭”这个字原本并没有什么贬低的意味,仅仅是其字面所呈现的普通意思罢了。待到后来明朝的时候,不少来自日本地区的浪人,跨海来到东南一带,肆意胡作非为,被称作“倭寇”。也正是从这时起,“倭”字才开始带有贬义了。
这便属于典型的情况,即原本有一个字,其含义是比较中性的,然而由于后来特定的历史因素影响,最终这个字竟演变成了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
东汉开国之后,倭国使团便派出使者前往东汉,使者有幸得到了刘秀的接见。接着,在汉和帝当政时期,倭国又一次派遣使团前来,此番他们见到了汉和帝以及邓绥。彼时前来访问的这个倭国,其国王乃是帅升。
在之后的许多年当中,位于九州岛那一带的倭国,曾多次委派使臣前往中原地区行朝拜之礼。彼时九州岛区域内,邪马台国的实力堪称最强。故而在此之后,大都是邪马台国派遣使团前来中原朝拜。并且在三国以及西晋时期,均留存有邪马台国派使团前来朝拜的相关记载。
然而在那之后,邪马台国便渐渐消逝了。由于当时日本地区并无详细记录历史的惯例,直至如今,我们依旧不清楚邪马台国究竟是如何消失的。有人觉得,邪马台国后来是被大和国所灭掉;还有人认为,邪马台国后续发展演变成为了大和国。
在这一过程里,中原地区诸多的文化及生产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地区,使得日本地区的文明层次得以快速提升。并且,鉴于汉朝陪葬文化极为显著,后来这一文化也被直接带到了日本那边。
那么在此之后呢,自三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后期这段时间里,日本进行了大量古代坟墓的建造活动。也正因如此,在日本的历史划分当中,这一时期便被称作古坟时代啦。
在古坟时代,日本区域内的诸多国家,伴随着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相互间展开了混战局面。就在这混战期间,有个名为“大和国”的国家慢慢崭露头角。最初,大和国所占的地盘,大致位于如今日本的奈良那一片区域。
然而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大和国逐步兴起并走向强盛。待到南北朝后期阶段,大和国已然逐步实现了对日本大部分区域的统一,在日本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占据了颇为重要的位置。
大和国在完成对日本的统一后,依旧不断派遣使者前往中原地区。在随后的百年间,中原的历史进程从南北朝演进至唐朝。于此同时,日本借助多次遣使这一契机,充分汲取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由此逐步实现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日本社会体制发生转型之际,此前的所谓古坟时代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飞鸟时代的开启。
特别是在唐朝初期的时候,日本为实现社会转型,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行动,也就是其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在这场变革进程里,日本尽管成功达成了社会改革的目标,可与此同时,也使得旧有阶层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尖锐了。
随后,彼时日本地区的统治者开启了一场豪赌,妄图以国运为注。其目的在于转移国内重重矛盾,为此毅然决然地发动了对外战争。恰逢当时唐朝忙于平定高句丽的叛乱,日本高层瞅准这个时机,倾全国之力进军朝鲜半岛,与唐朝军队展开了正面交锋。
没想到在这一回,日本军队碰到了唐朝极为出色的将领刘仁轨。在白江口展开的那场大战过后,日本军队可谓是被打得一败涂地,灰溜溜地撤回去了。而经历了此次战役,从这之后的整整一千年时间里,一直到丰臣秀吉完成统一之前,日本都再未敢对中原王朝挑起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