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的铁骑踏破长安城门时,一名掌管宫廷藏书的小官杨筠松,背着装满风水典籍的行囊悄然南下。这个被后世尊为“杨救贫”的男子,此刻的身份是朝廷通缉的要犯——他带走的不仅是《青囊中书》《玉函秘术》等皇家禁书,更是一套足以撼动王朝命脉的“宇宙密码”。

史载杨筠松“形貌清癯,目有紫棱”,精天文历算,尤擅相地之术。在唐僖宗朝任金紫光禄大夫时,他曾为皇室勘定昭陵陪葬墓群,以“龙脉穿心,子孙绵延”之局巩固李唐江山。但当他目睹权贵借风水之名强占民田、百姓流离失所时,这位出身寒微的术士毅然选择了背叛。临行前,他在司天台墙壁刻下《疑龙经》残句:“真龙藏幸穴难寻,唯有德者居之”——这既是对腐败朝堂的控诉,亦成为他余生践行的信仰。
二、著作开宗:从皇家禁术到百姓指南在赣南的崇山峻岭间,杨筠松将宫廷秘术“翻译”成百姓能懂的口诀。他的五大著作,构筑起中国风水史上第一座理论高峰:
1、《撼龙经》

《撼龙经》是杨筠松风水理论的巅峰之作,被誉为“龙脉圣典”。全书以“九星辨龙”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山脉(龙脉)的形态、气势及吉凶判断方法。书中将龙脉分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等九星,通过分析星峰的组合与变化,指导风水师识别真龙、点穴布局。开篇即以人体喻山脉:“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提出“龙分九势”学说(回龙、出洋龙、降龙、生龙、飞龙、卧龙、隐龙、腾龙、领群龙),将复杂的地形学转化为樵夫都能理解的歌谣。
2、《疑龙经》

《疑龙经》是《撼龙经》的姊妹篇,聚焦于龙脉的细节识别与验证。全书分三篇:上篇“干中寻枝”,强调通过关局水口判断龙脉走向;中篇“寻龙到头”,讲解如何通过山形面背、朝迎关系确定龙穴位置;下篇“结穴形势”,列举了十种常见疑问并逐一解答。例如,书中提出“龙分两片阴阳取,水对三叉细认踪”,强调阴阳平衡与水势交汇的重要性。
3、《青囊奥语》

《青囊奥语》是杨筠松理气派理论的代表作。全书以阴阳顺逆、九星化曜为核心,首创“三般卦”理论(父母卦、江东卦、江西卦),把《周易》的乾坤震巽等八卦方位,转化为“来龙去脉、砂水朝案”的实操口诀。提出“二十四山分顺逆”,“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等理气法则,强调通过罗盘定向与五行生克实现风水调和。例如,书中开篇“坤壬乙,巨门从头出”成为玄空风水的重要口诀。
4、《玉尺经》

《玉尺经》包含《造微赋》、《天机赋》、《逐吉赋》之“三赋”。以度量工具隐喻风水精要:“龙要起伏脉要细,穴要藏风砂要环”,书中提出的“三合四大局”(金、木、水、火局)及“乙丙交而趋戌,辛壬会而聚辰”等口诀,成为三合风水的理论基石。
5、《天玉经》

《天玉经》分为《内传》和《外编》,被视为杨公理气派的巅峰之作。全书以“父母三般卦”、“江东一卦”、“江西一卦”为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三元九运、玄空飞星等理气方法,强调“山上龙神不下水,水里龙神不上山”的阴阳交媾之道。以“识得阴阳玄妙理,知其衰旺生与死”的理论,指导风水师通过理气调整气场。
三、三僚村试验:穷山沟里的“风水乌托邦”在赣州兴国县梅窖镇,杨筠松找到了理想试验场——三僚村。他在此地收曾文辿、廖瑀为徒,并将三僚村——这个当时“十户九乞”的荒村,改造成中国风水文化的活体标本。
杨筠松为三僚村作了如下的风水布局:
1、四象归垣

杨筠松初至三僚村时,发现此地为“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盆地。盆地中央长条形石峰(罗经石)形似罗盘指针,周边四座寺庙(东华、西竺、南极、北斗)构成四象,暗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易经原理。于是杨筠松以后龙山作玄武靠背,村前溪流为朱雀明堂,左右砂山化作青龙白虎。在中间在盆地内开凿七口池塘,模拟北斗七星方位。此“七星池”既调节局部气候,又暗合“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的星象。形成“天人合一”的微缩宇宙模型。这些池塘至今仍在发挥排水和景观功能。
2、龙水交会

通过调整梅江支流走向,使其环抱村庄形成“玉带缠腰”,同时在龙脉结穴处(蛇形祠)设置出水口,实现“水绕玄武”的理气平衡。
3、蛇头立祠

杨筠松为曾氏设计蛇形祠,将祠堂主体置于蛇头位置,通过“照壁高耸”、“门槛低矮”等细节,隐喻“二房人丁兴旺”。传说中,二房后裔需跪行上香才能延续香火,这一设计成为风水“房份理论”的实物教材。
5、虎墓镇煞

杨筠松为廖氏设计虎形墓。廖氏虎形墓以山体为虎身,墓碑为虎口,墓前开凿半月形水池形成“虎涎”。杨筠松通过“藏煞于水”的手法,将白虎凶性转化为护佑力量,体现“化煞为权”的风水哲学。
杨筠松的风水实践对三僚村还是一种生态改造:杨公依据《天玉经》中“正神正位装,拨水入零堂”的理论,引山泉入村形成循环水系,依地形分级开垦梯田。至今村中保留138处风水林,村民建房仍按唐代“一卦三山”原则选址。
杨筠松收曾文辿、廖瑀为徒,分别传授“形法”与“理气”绝学。形成曾文辿与廖瑀的双脉传承:曾氏一脉侧重龙脉识别,发展出“倒杖十二法”;廖氏一脉精研罗盘应用,形成“九星化曜”体系。两姓后裔至今保持“曾家看山,廖家定向”的分工。
四、天子地博弈:杨公的风水复仇暗局杨公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末军阀割据的时代。公元904年,割据赣南的军阀卢光稠找到杨筠松,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水暗战就此展开。
卢光稠是唐末赣南农民起义领袖,占据虔州(今赣州)自任刺史,后被后梁封为“镇南军留后”,统治赣南26年,野心勃勃企图称王。
卢光稠找到杨筠松,称请他为自己的母亲选块风水宝地做为墓址。杨公不得已,携弟子曾文辿前往。
杨筠松依《撼龙经》为卢母择“卧牛望月”穴:“牛眠地上星辰应,龙真穴的旺人丁”。改葬时调整墓向,使前有九曲水缠绕,后有三台山拱卫,暗合“三元不败”局。

可是卢光稠并不满意,而是追问“天子地何在”?杨公观其野心勃勃,知道自己若为其选完“天子之地”后,必受其害。为保随行弟子不受杀害,杨筠松假意应允为卢寻“天子之地”。杨公假称“赣州磨车湾安碓,十字路口凿井”可成王业。实则按《玉尺经》“水破天心,气散形亡”之理布局:水碓震动龙脉,水井穿透地气,此风水局有谶语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彻底破坏赣州风水根基。
杨公在庆功宴上饮下卢光稠敬上的毒酒后,带着弟子曾文辿逃离。行至雩都药口坝时毒发。杨筠松对弟子曾文辿留下终极预言:“卢氏百日必亡”。果然,卢光稠不久背生毒疮(应“磨碓如疽”),自缢身亡(应“井如绞索”)。应验了风水术“造葬如用兵”的凶险。
五、千年遗产:活在砖瓦间的盛唐基因杨筠松病逝时,三僚村民以最高规格将他安葬在“虎形墓”中——这是他生前亲自点选的“回龙顾祖”穴,寓意魂归长安。

杨荺松的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赣南客家人建围屋必遵“杨公祠”规制,门楣“山管人丁水管财”的楹联源自《青囊奥语》;如福建土楼“三堂两横”布局,暗合“三般卦”理论;
甚至日本阴阳道“四神相应”都城规划,亦有杨筠松著作东传的痕迹。
这位“叛逃者”或许未曾料到,他带出宫廷的秘术,最终在民间长成了比王朝更坚韧的文化血脉。当游客漫步三僚村,仍能听见老者用唐音吟诵:“龙要旺,砂要秀,穴要生,水要抱,向要吉”——这是杨筠松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道风水谶语,也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不灭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