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流落祁连,放羊做苦工装哑巴,12年后再见同志时汉语已听不太懂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4-11-06 12:35:05

刘思贵,四川营山县人,1915年出生。

1933年,红九军在营山扩红,刘思贵就报名参了军。1935年,刘思贵参加长征,1936年10月底随部队在甘肃靖远县渡过黄河,参加了西路军西征。梨园口战斗后,刘思贵在康隆寺山上待了三天三夜,被青马搜山部队俘虏。

当时,刘思贵和战友三个人在一起,两个战友和敌人对打时倒在了血泊之中。刘思贵是卫生员,急忙去救。

一位战友看他一副要和敌人硬拼的架势,就在牺牲前的一刹那,叮咛刘思贵:“不要硬拼,要活下去,将来总有报仇的机会。”刘思贵就这样压住心头怒火,忍受着巨大痛苦,在祁连山中漂泊了12年。

1937年3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刘思贵和二百多名被俘战友被从张掖押解到西宁。他们穿着单衣,喝着稀汤,路上不被敌人折磨死,也得冻死饿死。上路第四天,从扁都口到俄博,刘思贵亲眼看到马匪杀死了二十多名难友。

天黑,被俘战士像牲口一样被圈在一个庄廓里,当夜就冻死了五六个。因为走不动路,第二天清早启程时,又有五六个难友被惨杀。从俄博到大梁,夜里大家蜷缩在淘金子挖过的沙坑里,刘思贵趁敌人不注意时逃跑了。

这里到处都是金掌柜开的金场,刘思贵给大通一个姓蒋的掌柜当了一名“哑巴”沙娃。哑巴是裝的,因为一开口就说四川话,顿时就暴露了身份。在那个金场,刘思贵当了三年的沙娃。

1940年,刘思贵流落到百经部落,住在贫苦牧民角尼家里。角尼给了他一件破皮袄、一双旧靴子、一个藏式的腰带,让刘思贵给他家放羊。为了怕马家军搜索抓走,刘思贵到角尼家仍然装哑巴不说话。这样,他在角尼家放了三年羊,又装了三年哑巴。

1943年春,百经部落的头人阿什杰传达马步芳的命令,让每家每户帐房门口挂上户口牌,同时派人在各帐房圈子搜查“共产娃”。角尼不敢收留刘思贵了,打算把他送到甘肃民乐县一带去逃命。

临走时,角尼的老伴担心刘思贵出门后被马匪军抓住杀掉,整整哭了一天,还给刘思贵准备了一包羊毛,两碗曲拉。 第二天,角尼全家人哭哭啼啼送刘思贵上路。

他们走到黄草沟,遇到了两个贫苦的老阿卡。角尼的老婆悄悄和那两个阿卡商量,让他们收留刘思贵这个哑巴,给他们打柴、背水、做饭。两个阿卡同意了。这样,刘思贵就再没向甘肃民乐一带逃命。他跟着两个在外念经的阿卡,在祁连八宝一带转悠了两个月。

两个月以后,回到百经寺,那两个阿卡把刘思贵介绍给寺院里的另外两个阿卡,一个名字叫奂曲乎,一个叫留义,给他们做饭、背水、拾粪、打扫卫生。

离寺院不远的河滩里驻扎着马步芳一个营挖金子。匪军们常到寺院里骚扰。奂曲乎怕马家军发现刘思贵后找麻烦,给他起了一个藏族名字龙日克,又从附近一个死后送去天葬的阿卡(名叫尔促巴)身上脱下一件袈裟,给刘思贵穿在身上。从此,刘思贵就当起一名披着袈裟,不会念经,也从不说话的“塔娃”(寺院里做苦工的阿卡)。

刘思贵在百经寺做了两年塔娃,学会了一手做饭的本领。寺院管家听说刘思贵做的饭好吃,就叫刘思贵给他做了一年饭。年终,给了刘思贵一头牦牛,这是刘思贵干了九年苦工,第一次得到的报酬。

1946年,管家三木俊介绍刘思贵给次日金阿卡做了一年饭,次日金年底也给了刘思贵一头牦牛。从1947年开始,管家让刘思贵在寺院经堂的厨房里做饭。从此,刘思贵这个哑巴塔娃又变成了哑巴“加玛”(寺院里对做饭人的称呼),也有人叫他加玛龙日克。

刘思贵到经堂厨房以后,每天除了做饭,还要到一里远的地方背十二大桶水。经堂只有在念经的日子才做饭,不念经时,刘思贵就在各大阿卡家帮工。

1949年9月,祁连解放了,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苦苦熬了十二年多,当了十二年多的哑巴、塔娃、加玛的刘思贵,终于盼来了日思夜想的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盼来了高原的解放。他高兴得流着幸福、欢乐的泪水,开始说话了。

由于12年多不说话,加上终年累月生活在藏族之中,这时刘思贵已不大会说汉话了。

百经寺距公路较远,刘思贵赶到公路上去迎接部队时,从西宁经门源到甘肃张掖去的部队早走过去了。刘思贵等着亲人解放军到祁连县来,他要向党组织和解放军诉说草原上贫苦牧民遭受头人阿什杰欺压、剥削的真实情况,请党组织和解放军像自己的家乡老根据地那样,组织贫苦人民翻身解放,彻底摧毁封建势力。

1949年冬天,驻甘肃张掖的部队派了几个同志到祁连黄草沟一带购买菜牛。刘思贵像见到亲人一样,向部队同志诉说了自己在草原上流落多年的情况。

但他讲的是一种走音变调的藏、汉混杂的语言,解放军同志听不大懂。他们讲的是带着浓重乡音的南方话,刘思贵也听不大懂,结果双方都只能懂个大意。

一个指挥员模样的同志劝刘思贵不要急着组织群众搞翻身解放,他再二再三讲到党的民族政策,讲到不能把几十年前川北老根据地那一套阶级斗争的办法搬到今天的草原上来。买菜牛的解放军很快完成任务走了。

1954年,祁连县阿力克乡成立了乡政府。这时刘思贵仍然在寺院里做工,当“加玛”。他立即找乡文书蒋兆林同志谈话。

在蒋兆林的帮助下,刘思贵慢慢地懂得了党在牧区的基本政策,思想上明确了,在新的形势下,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她要向周围的贫苦牧民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团结贫苦牧民,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1957年,刘思贵把解放后积攒的工钱,买了一顶牛毛帐房,买了五头牦牛,离开了百经寺,在阿力克乡草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和一个藏族姑娘叶尔丽结了婚。

1958年3月16日,阿力克乡成立了第一个牧业生产合作社,刘思贵被选为副社长。1959年9月12日,经牧业社社长才木宫同志介绍,刘思贵参加了党组织。

1959年7月,刘思贵兼任民兵连连长,曾带领十几名民兵到海西州天峻县剿匪,抓国民党匪帮的空降特务,共四十多天。完成任务后,刘思贵被评为民兵治安模范,受到县武装部和公安部门的奖励。

1960年成立俄博人民公社,刘思贵被任命为黄草沟大队党支部书记。 1960年8月,调任双河大队支部书记。1969年又调回黄草沟大队任支部书记。1975年调任俄博公社社办企业副书记。1981年退休。

从1959年到1981年,刘思贵在基层担任党支部书记职务达23年之久,先后16次被评为省、州、县、公社各级模范,受到各级政府的表扬和奖励。

20多年来,公社、大队的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党组织却一直让刘思贵担任基层组织领导职务。刘思贵没有文化,既不识汉字,也不识藏文,他干工作就凭两条:一是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凡违反党纪国法的事坚决不干;二是永远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劳动,不徇私情,不多吃多占,一切按政策原则处理。

1982年以后,刘思贵人老了,退休了,可是跟随党的红心不会老。他在家里闲不住,就主动帮助公社照看文化室和水井。他还要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要教育年青一代,热爱咱们的党、咱们的国家,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与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