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一条微信消息发出后,对方迟迟未回复,你这时候特别想微信有这样一个功能就是“已读”。又或者你悄悄翻看了前任朋友圈,却庆幸微信没有“访客记录”

这几天,一个以前出现过很多次的话题#腾讯客服回应微信开通已读功能# 再次冲上热搜,网友一边倒地喊话腾讯:“你要是敢动‘已读’和‘访客记录’,我立马删App!腾讯公关总监张军也亲自下场,发文澄清:以后也不会。微信没“已读”功能,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哲学问题。
它关系着我们在数字社交时代,还能不能保留一点模糊空间、一点社交自由,一点“不回”的权利。从技术角度讲,要实现“消息已读”或者“谁看了你朋友圈”,实在是轻而易举。

但它从未做这件事,为什么?“已读”意味着社交透明,却也让关系失去弹性。你刚看完一条消息,却没时间回复,或者暂时不知道怎么回复,或者就真的就是不想回复,那这个人你就别处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回应,而是想在自己的节奏里回应。未读”这个设计,给了所有人一个缓冲。,“微信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不做‘已读’功能。”。张军甚至晒出2018年、2023年多次回应截图, 当所有社交平台都在“加功能、挤隐私”,把用户行为榨得干干净净,有一家产品能主动放弃“控制感”,只能说他们非常具有产品哲学。在社交产品中,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而是边界越清晰越好。它的克制,保住了人与人之间那点“看不见的分寸”。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都在表演。我们无法时刻都准备好回应、沟通、互动,我们有疲惫、拖延、冷淡,也有“只是想看看”的偷窥欲。“已读”和“访客记录”一旦开启,这些人性的模糊瞬间就会被数据钉死。你回,还是不回?你看,还是不敢看?那种“暂时不想理你”的自由,彻底没了。而这种“没有自由”的社交,就是我们最恐惧的东西。它让本已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加高压,也让“在线社交”变成“社交kpi”。“已读”和“访客记录”,是技术可以做、但良知不该做的事。腾讯没有动,是因为它知道,有些东西,动了就没得救。社交软件能走进我们生活,是因为它尊重人性的暧昧、延迟、犹豫与拒绝——正是这些“不确定”,构成了我们做人的自由。张军说:“这事以后也不会做。”我们说:请你记得,你一辈子都不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