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等教育”也成为国家博弈的前线,中美之争,就不只是关税、军售、供应链那么简单,它正蔓延到笔记本与黑板上,扩展为一场“思想与人才”的隐形战争。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中国教育部发布今年的第1号留学预警。美国俄亥俄州通过有关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含涉华消极条款,对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施加限制,别被“法案”二字的蒙蔽。

这不是简单的行政调整,他就是一次针对中国的系统性打击。一般来说,这类限制会包括限制与中国大陆高校的联合研究与资金往来;对中国留学生施加审查性备案;禁止州属高校与“中国背景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加强“间谍防范”教育与学生背景排查等等方式。表面上,美国一定会打出什么“国家安全”的大旗;实质上,是把学术交流污名化、把求知者标签化,把教育战场化。这并不是俄亥俄州自己的事,而是全美一盘棋的缩影。

近几年,已有超10个州议会考虑或出台类似立法,而这股浪潮,正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极限施压战略精准契合。如果说关税大战是中美经贸博弈的前线,那现在这个教育限制,就是特朗普版本“新冷战”的引信。自其上任以来,特朗普密集出招: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现在,连高教系统。这套组合拳,不只是对中国制造的围堵,更是对中国思想、科技、话语权的全面压制,打的是我们的自信,封锁的是我们的未来。
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打产业链”打不明白,那就从“断人才链”下手;既然“中国制造”韧性十足,那我就阻断“中国创造”的供血链。曾几何时,中国留学生是美方最倚重的人才资源之一。如今,却被污名为“潜在间谍”“盗窃技术”。2024年,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学生占比首度下降,中国留学生签证同比减少12%。这不仅伤害个体命运,更割裂的是中美几十年累积起来的教育信任网络。我们清华、北大与耶鲁、MIT之间的合作项目,像联合实验室、交流课程,曾是全球科研版图的一部分,如今都成了“政治”下的牺牲品。

要知道美国大学理工科博士生中,中国籍占比超过三成;多所州立大学严重依赖国际学生学费维持运营;批学术研究资金、实验室项目也依托中美合作开展。一旦这些合作被强行掐断,美国高校将陷入“资金焦虑+人才空心化”的双重危机。这又是一场特朗普政治意志下的“自残式的孤立”。在特朗普这个商人的眼中,只有利益之争和国家的对抗,他看不到多个文明在全球格局中的选择。教育,不该是战争的延伸,而应是和平的桥梁。可现在,特朗普正亲手拆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