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医疗》疏调气机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

慕疏调学派养护说 2024-02-09 03:34:23

特别提醒:

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治疗应从实际出发,请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照搬。

乳腺增生病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乳房疾病,是非肿瘤、非炎症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发病年龄集中于20~50岁,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中医学中属“乳癖”范畴。

乳癖之名始见于华佗《中藏经》。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如《外科正宗》云“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云“乳癖此疾,因女子十五六岁,经脉将行,或一月两行,或过月不行,致生此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胃相表里,肝喜条达,若忧思郁怒,则肝失疏泄,脾脏受损,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则出现乳房结块疼痛。又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循腹而行止胸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冲任失调,痰气郁结,肝肾不足,阳虚痰湿内结,出现乳房肿块疼痛,并随月经周期改变。明陈实功则认为本病“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近代中医大多从肝气郁结论治,临床多采用疏肝解郁的治疗方法。

国医大师张震老师认为疏调人体气机必须以疏利肝气与调护脾肾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为基础,同时兼顾其他有关并发证候而统筹处治,并非单纯之疏肝理气解郁所能圆满实现治疗之目的。因此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之“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既可促进肝之疏泄条达功能,又能顾护先后天之本的肾脾气机,再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其他必要之治法,选用针对性药物组成方剂灵活施治;张老总结多年中医临床经验,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乳腺小叶增生的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疏肝解郁,化瘀消痰散结是施治的重点,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气血调和,结散瘀除,乳癖自消。因此张老自创“疏调消核汤”其方药组成如下:

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0g,

茯苓15g,薄荷6g,丹参10g,

白术10g,山药20g,淫羊藿10g,

川芎10g,浙贝母15g,白芍12g,

夏枯草15g,枳实10g,漏芦15g,

橘核15g,昆布12g,刺蒺藜15g,

生甘草6g。

方义分析:柴胡,疏肝解郁、条畅气机,为君药;香附,解肝郁、降肝逆、缓肝急、通行三焦、使气行血畅;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淫羊藿,温补肾阳、益精填髓;白术,补脾燥湿利水;山药,补脾养肝、益肾固精;丹参,活血祛瘀、通络调经、清心除烦;川芎,活血祛瘀、行气解郁;枳实,理气宽中,除胀消满,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白芍,敛阴柔肝、补血、平抑肝阳之功效;茯苓,补脾渗湿,既可扶正,又可祛邪;夏枯草清肝泻火,散郁消结;橘核入足厥阴肝经,理气散结止痛;昆布消痰软坚散结;刺蒺藜疏肝解郁;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消核;漏芦清热解毒,行血消肿;甘草调和诸药。

现将一病案分析如下:

陈某,女,43岁,于2023年6月14日初诊。

主诉:反复月经前双乳疼痛3年,加重3月。平素经前乳房刺痛,烦躁易怒,经后好转,此前未曾进行系统治疗。近3月乳房疼痛加重,经后无缓解,呈持续性胀痛、刺痛,伴胸闷不舒;眠差易醒,纳呆,便溏。末次月经5月22日,量少,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舌底脉络瘀粗,苔白微腻,脉细弦。

查体: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乳房外形如常,双乳内,外上象限可触及多个硬块、压之疼痛、边界清楚、质地柔韧、活动度好、周围界限清楚、与皮肤及胸肌无黏连。2023年6月14日乳腺X片示:双乳乳腺增生。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夹瘀。

处方:疏调消核汤加合欢皮、首乌藤,具体方药如下:

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2g,

丹参10g,川芎10g,炒枳壳20g,

炒白芍10g,白术15g,茯苓15g,

山药15g,薄荷6g,淫羊藿10g,

浙贝母12g,夏枯草15g,炒蒺藜10g,

昆布10g,漏芦10g,莪术10g,

合欢皮15g,首乌藤20g,甘草6g。

5剂,水煎服,每日3次,2日1剂。

2023年6月24日二诊:服上方5剂后,月经来潮,乳房胀痛缓解,仍感烦躁易怒,上方去漏芦,昆布,莪术,加牡蛎,共5剂。

2023年7月15日三诊,服上后,乳房胀痛缓解,烦躁易怒减轻,睡眠改善,纳食增加,大便调。继续服上方5剂巩固治疗。

总结:近些年来乳腺增生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张老认为乳腺增生与肝脾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同时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保持心情舒畅来预防乳腺增生病的发生。通过学习张老的经验,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疾病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