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调学派的科普小课堂——神农识药的时间啦,今天是《清热燥湿药》系列的第一期。我们就从清热燥湿药的第一味药黄芩开始给大家介绍了。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神农本草经》记载: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本草纲目》记载:
黄芩,苦、平、无毒。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胸部积热、肤热如火烧,骨蒸痰嗽、肝热生翳、吐血、鼻血、下血、血淋热痛、安胎清热、产后血渴,饮水不止。
《滇南本草》记载:
黄芩,味苦,性寒。上行泻肺火,下降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安胎,清热。胎中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热症多用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
黄芩,味苦平,性寒无毒,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主崩淋热疽,痛痢恶疮,解毒收口,去翳明目,调经安胎。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滋化源,除热于膀胱。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沙参,丹参。
各家论述:
①《别录》:黄芩,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②《药性论》:黄芩,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③《日华子本草》:黄芩,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④《珍珠囊》:黄芩,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⑤《本草乘雅半偈》:黄芩,主诸热黄胆,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
黄芩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植物,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其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为清热燥湿之要药。黄芩具有平肝泻火,清热解毒,止血,安胎等效,常用于胸闷、咳嗽、腹痛、腹泻、炎症、出血、胎动不安等症的治疗。黄芩中主要含有黄酮、黄酮苷类、多糖类、挥发油类和微量元素等。
黄芩具体运用小提示:
1、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具有较为广泛的抗菌谱活性,对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多种细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2、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黄芩素、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等黄酮类化合物是其抗肿瘤的已知主要活性成分)
3、黄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黄芩素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均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
4、黄芩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黄芩素可使CD4+和CD8+ T细胞的细胞因子不同程度表达升高)
5、黄芩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黄芩素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肝脏的代谢,一定程度上保护肝脏免受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肝脂肪变性)
6、黄芩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黄芩素可激活P38通路,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程)
7、黄芩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黄芩苷在体外和体内可减轻心肌坏死,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坏死)
8、黄芩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汉黄芩苷能够减少过氧化氢和Aβ诱导的神经元凋亡)
9、黄芩具有一定的安胎作用。(其可通过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复发性流产孕鼠免疫功能,使妊娠结局转良)
特别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
黄芩图示
凡良药大多都有一些传说故事,黄芩自然也不例外,今天小师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知道的故事吧。
据说李时珍在16岁的时候突然患上了一场急病,不仅持续咳嗽。即便请来方圆百里内的名医,也束手无策,纷纷表示无法救治,生命垂危。
正当时珍的父母陷入绝望之际,一位白发长髯、仙风道骨的道长远道而来。时珍的父母急忙将道长请入家中诊治。道长细观察后说:“无妨,只需服用黄芩六钱,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只好照方煎药。出乎意料的是,半月后,李时珍的身体逐渐康复,症状全消。这一切竟然得益于一味黄芩。
对于自己的生命得以挽救,李时珍对中医学深感钦佩。自此以后,他决定刻苦研习祖国医学。在他巨著《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曾拯救自己生命的黄芩给予极高的评价,赞美道:“黄芩如鼓应桴,医学之奇妙,实是如此!”
黄芩
那么,今天的神农识药就到这了,希望大家喜欢,有任何问题或意见可以在后台留言,我们每一条留言都会看的哟~下期节目再见。
参考文献:
[1]薛亚,朱为康,李雁等.《伤寒论》中黄芩的本草考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1,55(05):33-37.
[2]马栋,李小琴,薛幸嫔等.关于中药黄芩“辨状论质”的本草考证研究[J].中药材,2022,45(10):2516-2521.
[3]龚发萍,郑鸣.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34):176-178.
[4]黄玉普,吴大章,王森.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22,31(15):129-133.
[5]陈晶晶,张文风,魏岩.黄芩防治疫病本草文献、药理学及临床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04):371-374.
[6]姜钰婷,贺超,任田田等.黄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2022,30(06):93-100.
[7]王红艳,杨琳,王丹阳等.黄芩品种溯源和产地变迁本草考证与分析[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03):20-25.
[8]李影,周小青,陈杰等.黄芩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5(02):111-120.
[9]刘晓龙,李春燕,陈奇剑等.黄芩主要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3,40(10):979-985+990.
[10]任丽江,孙长鑫,杨胜男等.基于本草著作与《伤寒杂病论》解析黄芩、黄连、黄柏功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22):171-180.
[11]钱锦秀,孟武威,赵佳琛等.经典名方中黄芩的本草考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05):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