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欣羽
指导:田春洪
特别提醒:
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治疗应从实际出发,请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照搬。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由特应性个体暴露过敏原引起的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具有遗传性,患者常在接触花粉、螨虫、动物毛发、真菌等变应原后发病,是耳鼻喉科常见且多发的疾病。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打喷嚏、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有些患者伴发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西医学中AR的病理学和治疗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AR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从免疫学角度来看,AR属Ι型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重点在于Th1细胞和Th2细胞免疫反应失衡。本病可由吸入季节性或常年性变应原触发,具有反复发作,病程缠绵的特点,但目前尚未发现一种根治本病的速效手段。西医治疗AR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免疫疗法等。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治疗AR的一线用药。尽管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疗效,但也存在副作用的问题,如嗜睡、口干、皮疹、疲劳等。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多为正虚与外邪相合,气机升降失调,鼻窍经络不畅进而产生鼻塞、流涕及喷嚏等临床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病源候论》曰:“肺气通于鼻,其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笔者导师田春洪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张震,张老结合自己长期临证诊疗的心悟成果,倡导疏调气机可成中医内治大法之一。强调“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无忘对患者气机之疏调”,以“一体两翼”之法保持人体气机的条畅运行,使体内气血阴阳得以协调平衡,利于病体康复,而非单纯疏肝解郁。《素问·风论篇》有“风者,百病之长也”,《医碥·杂症之五脏生克说》所言:“饮食入胃,脾为营运其精英之气,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张震教授认为鼻鼽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病位在肺,与脾密切相关。治疗以祛风通窍,调理脾胃为治疗大法。
患者曾某,男,38岁,主因“反复鼻痒、鼻塞、流涕2年余”前来就诊。
现症见:2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鼻痒、鼻塞、流清涕,无规律性,甚者3-4次/周,自服“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偶有头昏头晕,大便干,小便调。
既往史:无特殊。
中医四诊:舌淡苔白,脉弦。
中医诊断:鼻鼽(肺脾不足,风邪外袭,气机失调)。
西医诊断:变应性鼻炎。
处方:疏调汤加减,具体如下:
黄芪50g,当归10g,丹参15g,
牡丹皮20g,紫草20g,白鲜皮20g,
火把花根20g,麻黄6g,细辛6g,
辛夷10g,苍耳子6g,白芷10g,
荆芥10g,蒺藜30g,蝉蜕10g,
北柴胡10g,葛根30g,川芎10g,
白芍15g,枳壳10g,薄荷10g,
甘草10g,厚朴15g,豆蔻15g,
重楼10g,北沙参20g,紫苏梗10g。
3帖,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200ml。
嘱:避风寒,忌过劳,畅情志,清淡饮食。
复诊:患者自诉服药1周之内偶有发作,故再次前来就诊。遂续守方3剂以巩固。
按语:白芷、苍耳子、辛夷、细辛宣通鼻窍;麻黄祛风散寒;白鲜皮、牡丹皮、紫草、重楼清热解毒;蝉蜕、蒺藜、荆芥祛风解表,又有“风能胜湿”之义,兼能燥湿;加黄芪益气固表,久病者稍加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丹参、川芎等,取久病入络之意;患者头昏头晕,大便偏干加以葛根升阳解肌,清利头目;紫苏梗、厚朴、豆蔻、白芍、枳壳、行气、宽中调脾胃;加以北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与川芎、白芍、枳壳、丹参、甘草合用疏调人体整体气机,为治疗之基础。调畅气机升降平衡、出入协调。张老强调,辨病与辨证结合方可构成完整的诊疗模式,二者应互参互鉴。鼻鼽的发生发展以风邪为主要因素,而与脾关系密切,在治疗中以祛风散邪为基本治法,兼以健脾,临床随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