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一隅,有一座小城,名为华亭。这里,群山巍峨,森林茂密,山峦青翠,薄雾缠绕,宛若仙境。漫步在华亭市莲花台景区,空气中散发着绿叶和鲜花的清香,每一口呼吸都是满满的负氧离子,让人感受到惬意与舒适。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走进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近处,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弋着。山间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春日桃花烂漫,灿若朝霞;夏季绿意盎然,浓荫蔽日;深秋漫山红叶,层林尽染;隆冬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便是药王孙思邈。千百年前,孙思邈来到华亭,他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更为这里的百姓疾苦所触动。从此,他踏上了在华亭的种药行医之路,用自己的仁心仁术,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健康与希望 ,也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一、药王其人
孙思邈,这位在中国医学史上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人物,于公元 541 年(存在争议 )出生在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七岁入学堂,便能一日背诵上千字的课文,二十岁时,已对庄子、老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了然于心,还对佛经有着浓厚的兴趣,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后,都不禁称赞其为神童。
然而,孙思邈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体弱多病的他,常常与病痛抗争,家中也为了给他治病耗尽钱财。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学医救人的种子。从此,他踏上了医学之路,凭借着对医学的热爱和执着,开始自学医学知识,四处探寻良方。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医学典籍,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每一本经典都被他反复研读,汲取其中的精华。
成年后的孙思邈,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他深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他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遍访名师的旅程。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山村,每到一处,他都会虚心向当地的名医请教,学习他们的临床经验和独特医术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医学问题,交流临床经验,共同进步。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孙思邈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医。他的医术精湛,声名远扬,无论是疑难杂症还是常见疾病,他都能药到病除。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不断追求更高的医学境界。他常说:“医术无涯,学无止境。” 他深知,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除了医术高超,孙思邈的医德更是令人敬仰。他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 的行医理念,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无论贫富贵贱,都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疗。在他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患者有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常常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甚至还会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药物。他的仁慈和善良,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心灵,让他们在病痛中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和关爱。
二、关山奇遇
在云游四方、采集药材的漫漫征途中,孙思邈听闻华亭关山的大名,那里山林茂密,物种丰富,是一座天然的药材宝库。于是,他满怀期待地踏上了这片土地。
进入关山后,孙思邈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这里山峦起伏,绿树成荫,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气息。他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目光如炬,仔细搜寻着每一种可能入药的植物。每发现一种新的药材,他都会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将其采摘下来,放入随身携带的药篓中,并认真记录下药材的形态、生长环境和可能的药效。
不知不觉间,孙思邈已深入山林许久,他全神贯注于采药,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未曾留意到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当肚子发出阵阵抗议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他环顾四周,只见山林茂密,寂静无声,别说人家,就连个茅屋草舍的影子都没有。尽管他身背满满的药材和药籽,但这些都无法用来充饥。此时,他不禁想起在京城长安给帝王将相看病时,那些招待他的山珍海味,一盘盘可口的佳肴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引得他口水直流,越想越觉得头晕目眩,双腿也渐渐变得无力。
他强撑着身体,继续前行,渴望能找到一些水来缓解疲乏。华亭这地方果然奇特,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没走几步,一眼清泉便出现在他眼前。泉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仿佛在向他发出邀请。孙思邈迫不及待地弯下腰,刚要用手捧水来喝,突然,一条毒蛇从水中游过,他的动作惊到了毒蛇,瞬间便游得无影无踪。但孙思邈凭借着多年的行医经验,深知此水已被毒蛇污染,含有剧毒,喝了它,轻则腹痛难忍,重则性命不保。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喝水的念头,在离山泉不远处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歇息。
就在他满心沮丧之时,远处走来两个割竹子的本地汉子。他们来到泉边,放下毛竹,连手都没洗,汗也没擦,便掏出玉米面大饼吃了起来。那金黄的色泽,诱人的香气,让孙思邈更加饥肠辘辘,口水止不住地往肚里咽。他有心上前讨要一块饼,可又觉得自己身为一代名医,这样做有失身份,便强忍着没有开口。
然而,孙思邈心中却打起了 “小算盘”。他心想,这两个汉子吃了饼,必定会喝这有毒的泉水,喝了之后肯定会肚子疼。到那时,自己便能凭借高超的医术为他们医治,他们必定会对自己感激不尽。可感激自己什么呢?除去干粮就是毛竹,总不至于让自己扛两捆毛竹吧…… 想到这里,他不禁暗暗得意起来。
事情果然如孙思邈所料,两个华亭汉子吃了几口玉米面饼子后,便捧起泉水大口喝了起来。孙思邈出于救死扶伤的善良本性,几次想要上前阻拦,可一闻到那香甜的玉米面饼子的味道,刚起身的他又坐了下来。只见两个汉子喝过泉水后,又掏出大蒜就着饼子继续吃起来。他们吃一会儿饼,喝一回水,如此反复了好几次。吃饱喝足后,两人便倒卧在石头上,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孙思邈躲在一旁,偷眼看着他们,心中暗自高兴,心想:“好了,他们的肚子该隐隐作痛了,过不了多久,便会疼痛难忍。” 虽然他心里这样想着,但医者仁心,他总觉得救人要紧,不能耽搁。于是,他刚要上前查看,却听到那两个汉子竟对唱起了华亭曲子戏《秋莲捡柴》:“继母不仁,姜秒莲泪纷纷……” 这让孙思邈感到十分奇怪,难道这水没有毒?
为了弄个水落石出,孙思邈决定亲自尝一尝这泉水。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几味解毒的药,以备万一中毒时能及时自救。准备妥当后,他朝山泉走去,刚捧起一掬水伸嘴去喝,只听那两个汉子喊道:“老人家,热人可喝不得山泉水!” 他们并不知道这泉水被毒蛇游过。孙思邈疑惑地问道:“喝不得?那你们喝了为啥没事儿?” 汉子回答道:“我们刚才都吃了大蒜。大蒜能解毒啊!”
大蒜能解毒?孙思邈还是第一次听说。此时,两个华亭汉子走到孙思邈跟前,那个高个子递给他两骨朵儿蒜说:“喝了生水,再吃些蒜,就百保无事。” 低个子也说道:“你上了年纪,空肚子吃多了蒜胃里难受,再吃块干粮吧。” 说着,便把一块玉米面饼子送到孙思邈手中。孙思邈感动不已,连忙向两个汉子连连道谢。
两个华亭汉子身背毛竹离去后,孙思邈照着他们的样子,就着大蒜吃起玉米面饼,然后又喝了几口山泉水。他发现,这样搭配着吃,味道竟比在京城吃过的山珍海味还要可口。渐渐地,他的肚子舒服了,浑身也充满了力气。望着那两个汉子逐渐消失的背影,孙思邈感慨万分。他心想,自己虽然大名鼎鼎,被尊称为 “药王”,但在生活经验方面,竟远不如这两位普通的山民。自己还妄称药王,实在是惭愧。
一气之下,孙思邈竟把从三山五岳采集来的药材、药籽一股脑儿全撒在了关山上。他希望这些药籽能在这里生根发芽,为这片土地带来福祉。神奇的是,这些药籽真的在关山扎根、开花、结果,并随着鸟雀的迁徙,被带至华亭境内的各山沟生长、繁衍。从此,华亭便成了有名的药材之乡 ,为后世无数人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三、药香四溢的华亭
那些被孙思邈撒下的药籽,仿佛得到了大自然的特别眷顾,在华亭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它们像是一群勤劳的开拓者,不断繁衍,逐渐占据了华亭的山川沟壑。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亭的药材种类日益丰富,成为了一座天然的药材宝库。这里不仅有常见的柴胡、黄芩、党参、当归等,还有许多珍稀的药材品种。据统计,华亭境内野生及家种药材共有 249 种,其中符合《药典》命名的就有 190 种 。这些药材,有的生长在山坡上,迎着阳光雨露,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有的隐匿在山谷中,与清泉怪石相伴,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华亭的独活,肉质肥厚,断面茬白,有效成分蛇床子素含量是规定标准的 1.8 倍,产量更是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成为华亭药材中的佼佼者。每到秋冬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们便会 “闻香而来”,将这些优质的独活销往全国各地。华亭的大黄,也以其独特的品质闻名遐迩,它色泽鲜艳,气味浓郁,药效显著,深受市场欢迎。
除了这些,华亭还盛产川芎、黄芪、板蓝根等多种道地中药材。它们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经济收入,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亭,这个因药王孙思邈而与药材结缘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 “千年药乡”“陇东药库” ,其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在全国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仁心的传承
孙思邈在华亭的种药行医之举,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这片土地,也在当地百姓心中种下了仁爱的种子。他的精神和行为,对当地百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如同涓涓细流,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当地百姓对孙思邈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之情,他们将孙思邈视为神明,尊称他为 “药王”。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百姓们在华亭的许多地方修建了药王庙,庙中供奉着孙思邈的塑像,香烟缭绕,终年不绝。每年的特定日子,百姓们都会纷纷来到药王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感恩之心。他们献上鲜花、水果和香烛,祈求药王保佑家人健康平安,祛病消灾。在他们心中,孙思邈不仅仅是一位名医,更是一位救苦救难的菩萨,他的慈悲和仁爱,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人。
受孙思邈的影响,华亭的百姓对医学和药材种植也越来越重视。许多人开始学习医学知识,钻研医术,希望能够像孙思邈一样,用自己的医术帮助他人。他们跟随长辈或当地的医生,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如望闻问切、针灸推拿、草药配伍等。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实用的医疗技能,更传承了孙思邈的医德和仁心,将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同时,华亭的药材种植也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项重要产业。百姓们世世代代传承着种植药材的技艺,他们精心呵护着每一株药材,从播种、施肥、浇水到采摘、晾晒、加工,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深知,这些药材不仅是他们的生计来源,更是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的珍贵之物。在种植过程中,他们遵循着传统的种植方法,注重药材的品质和药效,力求种出最好的药材。
如今,在华亭的各个乡镇,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药材种植基地。春天,药材地里一片生机勃勃,嫩绿的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希望;夏天,药材茁壮成长,茂密的枝叶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百姓们忙碌在田间地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捆捆、一袋袋的药材被运往各地,为更多的人送去健康。
在华亭,还有许多传承多年的中医世家,他们世代行医,将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传承下来。这些世家的医生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们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如同亲人一般,耐心倾听他们的病情,细心诊断,精心治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孙思邈的仁心仁术,成为了当地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孙思邈的故事,也在华亭的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动力。孩子们从小就听着孙思邈的传说长大,这些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善良和仁爱的种子。他们以孙思邈为榜样,立志长大后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他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现代回响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孙思邈在华亭播下的药材种子,不仅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更成为了华亭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华亭的中药材产业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华亭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力度。在种植方面,政府通过提供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民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例如,对种植中药材的农户给予每亩一定金额的补贴,对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的企业或合作社给予资金扶持 。在技术培训上,定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中药材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华亭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 6 万亩左右 ,形成了以独活、大黄、川芎等为主导品种的种植格局。在马峡、山寨、河西等乡镇,一片片中药材种植基地连绵起伏,宛如绿色的海洋。这些基地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希望田野,也是华亭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华亭还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品牌建设。“华亭独活”“华亭大黄” 等品牌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其品质和知名度得到了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华亭市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举办中药材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在展销会上,华亭的中药材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药效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消费者的关注,订单源源不断。中药材文化节则为华亭搭建了一个展示中药材文化、促进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华亭的中药材产业,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华亭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中药材的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平凉市青松饮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已入选甘肃省第一批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龙头企业,也是陇东地区唯一的一家 。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达 300 多种,年生产量 3000 吨,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华亭市新康中药材有限公司也获得了药品生产证,进一步提升了华亭市中药材的深加工能力。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延长了中药材产业链,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经济发展。
六、跨越时空的敬意
孙思邈在华亭的种药行医故事,虽已历经千年,但他的仁心仁术,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使命与担当,成为了后世医者学习的楷模。
他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医学的伟大与神圣。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孙思邈用他的一生,践行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的信念,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传承和弘扬孙思邈的医者仁心。无论是医疗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学习他的仁爱、敬业、奉献精神。让我们以孙思邈为榜样,用爱去关心他人,用责任去守护生命,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药王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敬仰。让我们铭记孙思邈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