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第一长联”,走进孙髯翁的传奇人生

孤影老王头 2025-04-08 12:23:07
滇池畔,长联惊世

在昆明的滇池之畔,有一座古朴典雅的楼阁静静矗立,它便是闻名遐迩的大观楼。微风轻拂,滇池的湖水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间倒映着天光云影 。远处,西山如黛,连绵起伏,与澄澈的湖水相映成趣。周边翠柳依依,随风摇曳,似是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这里的悠悠往事。每逢春日,繁花似锦,烂漫的花朵点缀在绿树丛中,为这片景致增添了一抹明媚的色彩;秋日来临,金黄的银杏叶纷纷飘落,宛如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洒落在古楼的四周,又别有一番韵味。

而在大观楼的门柱之上,悬挂着一副长联,字体行云流水,笔锋刚劲有力,与古楼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这便是被誉为 “天下第一长联” 的大观楼长联,全联共计 180 字,由清代昆明文人孙髯翁挥毫而就。长联对仗工整,气势恢宏,上联描绘了滇池的壮丽景色,将五百里滇池的浩渺烟波、四周的山川胜景尽收笔下;下联则回溯数千年的历史,把那些在这片土地上上演过的英雄故事、王朝兴衰,以深沉的笔触娓娓道来。这副长联一经问世,便震惊文坛,引得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吟诵、赞叹不已。它不仅是大观楼的灵魂所在,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来品味、解读,探寻孙髯翁笔下的那个壮阔而又深邃的世界。

乱世身世,诗韵启蒙

孙髯翁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祖籍陕西三原 。彼时,天下初定,历经朝代更迭的动荡,社会正逐步走向稳定,却也暗藏着诸多矛盾与不安。他的父亲,本是一介武官,因种种机缘辗转来到云南任职,从此,孙髯翁便随家人在昆明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开启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家中虽称不上钟鸣鼎食,但也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父亲虽身披戎装,却对文学有着别样的热爱,闲暇之余,常捧起书卷,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母亲则出身书香门第,温婉贤淑,知书达理,对诗词歌赋亦有颇深的造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孙髯翁自幼便与诗书为伴,像是一颗渴望甘霖的种子,尽情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幼年的孙髯翁,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别的孩童还在懵懂玩耍时,他便能在父母的教导下,摇头晃脑地吟诵那些古老的诗词,《诗经》里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唐诗三百首》中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经典诗句,他念得朗朗上口,且能领会其中的韵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文学的热爱愈发炽热,常常一头扎进家中的藏书阁,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经史子集,从诸子百家的思想智慧,到历代文人墨客的佳作名篇,他都广泛涉猎,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昆明,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孙髯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滇池的浩渺烟波,西山的巍峨壮丽,翠湖的灵动秀丽,还有那街头巷尾的热闹市井,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他时常漫步在滇池畔,感受着微风拂面,望着那一望无际的湖水,心中涌起无尽的诗意;或是登上西山,俯瞰整个昆明城,将城市的繁华与宁静尽收眼底,思绪也随之飘远。周边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他们的服饰、歌舞、习俗,也让孙髯翁大开眼界,这些元素如同璀璨的明珠,被他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成长的岁月里,孙髯翁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他们常常相聚一堂,谈诗论道,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每一次的聚会,都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切磋,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这样的交流与学习中,孙髯翁的文学素养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他的诗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豪迈奔放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质朴平实里又透着深刻的哲理,在当地的文坛崭露头角,声名远扬 。

拒考归隐,风骨初显

在那个科举被视为读书人通往仕途、实现抱负的唯一正途的时代,孙髯翁却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当他满怀憧憬地来到科举考场,准备一展身手,却看到了令他深感耻辱的一幕 —— 考生入场时竟要遭受搜身检查。在孙髯翁看来,这是对读书人的极大侮辱,将他们视为心怀不轨的盗贼。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与失望,那原本炽热的科举梦瞬间破碎 。

“士可杀,不可辱!” 孙髯翁心中怒吼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毫不犹豫地转身,大步离开了这个他曾经寄予厚望的考场。那一刻,他仿佛与整个世俗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周围人的惊愕与不解,在他耳中不过是过眼云烟。他明白,自己的这一转身,意味着放弃了一条众人趋之若鹜的康庄大道,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孤独之路,但他无怨无悔 。

这一拒考之举,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孙髯翁对封建腐朽制度的有力反抗。在他的心中,有着自己坚守的尊严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他不屑于通过这种屈辱的方式来换取功名利禄,宁愿回归田园,过着平淡的生活,也不愿与世俗的丑恶同流合污。他就像一朵在寒风中独自绽放的梅花,傲然挺立,不随波逐流,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文人的风骨。

回到家中,孙髯翁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对经史子集的深入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他便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与古人对话,与圣贤交流。他的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的诗作中,逐渐流露出对封建统治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字里行间充满了愤懑与无奈 。

“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 这句诗正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在他眼中,世俗的功名利禄皆如过眼云烟,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在黄金的诱惑下,早已迷失了自我,是非颠倒。而他,宁愿保持着自己的清醒与独立,用一双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也不愿被世俗的洪流所淹没。他的这种坚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却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又激昂的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众多文人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

游历山河,心系苍生

拒考归隐后的孙髯翁,并没有让自己的人生陷入消沉与颓丧,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去拥抱世界,探寻生活的真谛。他背起行囊,踏上了游历山河的征程,就像一只挣脱牢笼的飞鸟,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翱翔 。

他的足迹遍布云南的山山水水,从巍峨壮丽的苍山洱海,到神秘幽深的玉龙雪山,再到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每到一处,他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敏锐的目光捕捉那些被常人忽视的美好瞬间。他沉醉于苍山的云雾缭绕之中,看那云雾在山峰间变幻莫测,时而如轻纱般缥缈,时而如海浪般汹涌;他惊叹于洱海的波光粼粼,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的青山绿树,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 。

在游历大理期间,孙髯翁不仅被当地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更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亲眼目睹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当时的大理,时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旱灾、水灾频繁发生,使得农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地方官员却对此视而不见,依旧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过着奢靡享乐的生活 。

看到这一幕幕人间惨剧,孙髯翁的内心充满了悲愤与同情。他无法坐视不管,于是拿起手中的笔,以诗歌为武器,创作了一系列竹枝词,对当时的时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其中一首写道:“自古官愁民不愁,垄头啼遍众斑鸠。龙王不下栽秧雨,躲在苍山向日头。”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埋怨龙王不下雨,实际上是在指责那些不作为的官员,将他们比作躲在苍山晒太阳、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的龙王 。

这些竹枝词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们在民间迅速流传开来,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了那些贪官污吏的心,也引起了广大百姓的共鸣。百姓们口口相传,将孙髯翁视为他们的代言人,对他充满了敬意与感激 。

孙髯翁的这些创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他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百姓的苦难与无奈,让后人能够透过这些文字,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封建王朝的腐朽与黑暗,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文人的担当与良知 。

长联出世,文坛震撼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孙髯翁再次登上了大观楼。此时的他,已历经人生的种种波折,对世间万物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微风轻拂着他的衣袂,他凭栏而立,俯瞰着滇池的浩渺烟波 。滇池的水,波光粼粼,一望无际,似是与天际相连,那涌动的波涛,仿佛是历史的浪潮,在他心中激起千层涟漪 。

望着眼前的美景,孙髯翁的思绪飘向了远方。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壮志豪情,想起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英雄人物,也想起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无数兴衰荣辱 。心中的情感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难以抑制,他觉得自己必须要为这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留下些什么。

于是,他命人备好笔墨纸砚,略作思索后,便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时间,墨香四溢,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字在纸上跃然而出。他的笔触时而轻盈,如微风拂柳,描绘出滇池的秀丽风光;时而凝重,似洪钟巨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周围的人都被他专注的神情和潇洒的姿态所吸引,纷纷围拢过来,静静地观看他创作,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惊扰了这位沉浸在创作激情中的文人 。

不一会儿,一副长达 180 字的长联便诞生了。上联开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 以磅礴的气势,将滇池的壮阔景色尽收眼底,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浩渺烟波。随后,“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滇池四周的山峦比作奔腾的骏马、飞翔的凤凰、蜿蜒的灵蛇和翱翔的白鹤,赋予了这些静态的山峦以灵动的生命力 。接着,“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 又细腻地描绘了滇池中的岛屿、岸边的植物以及天空中的飞鸟和云霞,色彩斑斓,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 。最后,“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 以一种劝诫的口吻,表达了对这片美好景色的珍惜之情,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

下联则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 一句,将读者的思绪从眼前的美景拉回到了遥远的过去,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历史典故,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云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展现了这片土地上曾经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辈出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 这几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和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的感慨,无论多么伟大的功绩,都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最终都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最后,“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 以一种落寞而又豁达的笔触,描绘出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思考空间 。

这副长联一经问世,便在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语言技巧,让人们为之惊叹不已。当时的文人墨客们纷纷传阅、吟诵,对其赞不绝口 。有人评价它 “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堪称千古绝唱”;也有人说 “此联一出,其他楹联皆黯然失色 ”。长联的影响力迅速扩散,不仅在云南地区家喻户晓,还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大观楼也因为这副长联而声名远扬,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欣赏滇池的美景,更是为了领略这副长联所蕴含的独特魅力。长联与大观楼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昆明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它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孙髯翁的文学才华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昆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

晚年落魄,乐观以对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格外眷顾。随着时间的推移,孙髯翁的生活逐渐陷入了困境,曾经那个在文坛上意气风发的他,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现实 。

中年丧妻的打击,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让他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曾经温馨的家庭,如今只剩下他孤独的身影,形单影只地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此后,家道中落,经济上的窘迫如影随形。他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生活变得捉襟见肘,常常为了生计而发愁 。

为了维持生计,孙髯翁不得不放下文人的身段,在圆通寺后的咒蛟台上摆起了卦摊,以医卜为生。咒蛟台位于圆通山后山,位置偏僻,平日里鲜有人至。孙髯翁坐在简陋的卦摊前,面前摆放着一些算卦的工具,眼神中却透着与这市井营生格格不入的淡然与超脱 。

每日前来求卦问卜的人寥寥无几,他常常一整天都等不到一个顾客。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抱怨,总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一切。当生活陷入绝境,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饱饭时,他也只是淡然一笑,在诗中自嘲道:“枕头肚里是秕糠,耗子因何少得粮?咬破任从天替补,空空如也又何妨 !” 那豁达的态度,仿佛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无法将他打倒 。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孙髯翁对文学的热爱却丝毫未减。在那狭小昏暗的居所里,他依然笔耕不辍。每当夜晚来临,万籁俱寂,他便点上一盏孤灯,在摇曳的灯光下,铺开纸张,挥笔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些或感慨人生、或针砭时弊、或赞美自然的诗句,如潺潺溪流,从他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涌出 。

他的诗作中,既有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感慨,也有对世间万象的深刻洞察。“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 。” 这句诗道尽了他对世俗的不屑与对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在他眼中,金钱和名利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让这个世界变得黑白不分,而他宁愿保持清醒,以一双冷眼看待这一切 。

周围的人看到他如此落魄,心中不免同情,一些好友时常前来探望,想要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却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不愿成为别人的负担,坚持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他的这种坚守,并非固执,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那份自尊与骄傲。他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世界却无比富足,他的灵魂在文学的滋养下,熠熠生辉 。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文学成为了孙髯翁唯一的慰藉和寄托。他在创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忘却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每一首诗、每一副对联,都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体现。他用文字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精神不朽,文化传承

孙髯翁的一生,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虽历经风雨,却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以非凡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对文学的执着热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那副 “天下第一长联”,早已成为昆明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大观楼因长联而声名远播,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人们伫立在楼前,凝视着这副对仗工整、气势恢宏的长联,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孙髯翁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长联所蕴含的对自然的赞美、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引发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

除了长联,孙髯翁的其他诗作同样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这些作品或描绘山水风光,或反映社会现实,或抒发个人情怀,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尽管他的许多著作在岁月的流转中已散失无存,但仅从现存的诗作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文学魅力和精神力量 。

孙髯翁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他敢于反抗封建腐朽制度,以拒考的方式坚守自己的尊严和正义,这种不向权贵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他一生心系苍生,关注民生疾苦,用诗歌作为武器,对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展现出了一个文人的担当与良知 。即使在生活陷入困境,穷困潦倒之时,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笔为友,以诗为伴,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孙髯翁的价值和启示愈发凸显。他的长联让我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励着我们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他的精神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内心,追求自由、正义和真理,不被世俗的喧嚣所左右 。同时,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学习和创作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精神力量 。

孙髯翁虽然已经远去,但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世间。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文人,从他的作品和精神中汲取营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孤影老王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