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三板斧”,助力中国迈向制造强国

碳碳实时 2025-02-19 04:04:07

在今年1月国新办举办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2024年中国制造的优异“成绩单”新鲜出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稳坐全球首位。

其中,新型储能制造业在我国制造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推动能源转型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它不仅是制造业在能源领域的拓展延伸,更是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

“新型储能”在2024年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2025年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为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将围绕新型储能制造业的概念、现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展开分析与思考。

01

何为“新型储能制造业”

我们来看下官方文件中对新型储能概念的描述——新型储能制造业是为新型储能提供能量存储、信息处理、安全控制等产品的制造业的总称。其以新型电池(如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蓄能产品和各类新型储能技术为主要领域,也包括电源管理芯片、电力电子器件、热管理和能量控制系统等的生产制造。

简单来说,新型储能制造业就是为“存储能量”提供硬件设施和技术支持。

与传统的能源储存方式相比,新型储能更加智能化、低碳和高效。它不仅满足对电力储存、调配和输出的基本需求,更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长效性,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储能在平衡电网负荷和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

02

现阶段,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将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体系加速完善。站在当下视角,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的储能产业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生态”的竞争。

技术突破:从“芯”到“网”

新型储能的技术突破,不能停留在电池的“芯”上,而应该关注到整个“网”的建设。我们不能满足于只研发出一款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电池,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储能与电网、用户端、甚至是新能源系统深度集成。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储能系统的智能调度、能源预测和需求响应能力。

图片来源:纬景储能盐城智造基地生产车间

例如,未来的储能设备不仅要能高效存储电能,它还要具备根据电网需求自动调节充放电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高效的数据算法和智能控制技术的支持。因此,如何让储能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深度融合,才是未来突破的关键。

产业协同:解决孤岛问题

新型储能的技术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我们不能把储能产业当成单一的技术领域来看待,它涉及电池生产、电子控制、智能管理、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条高效的产业链。

而如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孤岛”式的局面。储能产业的核心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突破各技术环节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例如,电池技术的突破可以提升储能的基础能力,但如果没有与智能电网的深度融合,储能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无论是政策引导还是企业创新,都必须以协同为目标,将各环节的创新聚焦在“系统”上,而非孤立的技术突破。

市场化应用:技术与需求的契合点

当下新型储能技术最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是“市场化应用”的实现。如何将储能从技术实验室推向广泛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电力系统稳定性到商业、工业领域,再到家庭用电储能,储能的应用场景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电网侧和负荷侧的应用场景尤为关键。

但问题是,储能产品不仅仅需要有技术过硬的硬件支持,更需要有市场机制的配套支持。比如,如何设计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激励用户在电力价格低时进行储能,高峰时释放电力?若政策不到位,技术再好也无法找到合理的市场定价。

03

新型储能制造业的“三板斧”是什么?

随着《行动方案》的出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未来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集中在三个核心方面:

一、从“补贴”到“激励”的政策引导

过去几年,国家对储能产业的支持主要是通过直接补贴、项目引导等方式来推动。然而,单纯的财政补贴,可能会导致行业过度依赖政策,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未来的政策支持,应该从单纯的补贴向激励机制转型,推动市场自主定价、竞争性投标等机制的形成。

二、从“电池”到“系统”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提升电池性能,更重要的是推进储能系统整体的技术创新。智能化、信息化、系统集成,这些才是未来储能技术发展的真正方向。当储能与新能源并网后,如何通过智能调度和需求响应,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将是未来技术竞争的关键。

三、从“个体”到“整体”的产业协同

要想实现新型储能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链的协同至关重要。单一环节的技术突破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当电池、控制系统、电网、数据平台等各个环节协同工作时,储能产业才可能真正发挥其潜力。因此,行业内的跨界合作,尤其是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将是未来竞争的核心。

新型储能制造业,作为中国“智造”的新兴力量,正逐步迈向全球舞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未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将加快国际化布局,吸引全球资本和技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型储能市场之一,内需市场广阔,还具备在全球推动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制定的能力。在全球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应聚焦技术研发、拓展市场。

能“上牌桌、打好牌”不是最主要的,重点是努力成为全球能源体系变革的规则定义者。

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路或许不远了。

0 阅读:22

碳碳实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