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卷了,深圳储能开启“第二曲线”

碳碳实时 2025-03-29 04:22:12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在第十五届国际储能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24年底,累计装机规模达74.66GW/176.45GWh,同比分别增长131.86%(功率)和163.8%(容量),首次超越抽水蓄能成为电力系统储能主体。

然而,与以往“产能扩张”的欢呼不同,这场大会的关键词是“价值重构”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

“市场机制创新、跨领域协同为储能产业注入了新动力,从‘政策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到‘质效优先’,中国储能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的这一观点迅速成为全场共识。而当全球还在为成本纠结时,深圳已悄然构建起一个以“技术+场景+生态”为核心的新型产业生态为全国储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深圳储能产业“拼价值”时代已然开启。

深圳储能产业发展历经三个关键阶段,2005年前后为技术萌芽期,企业开启储能技术探索与应用;2011-2017年政策驱动产业破局,技术研发加速突破;2017年后进入爆发增长期,“十三五”期间通过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实现技术经济性提升。

深圳储能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头部企业的技术突破与战略布局。宁德时代于2024年4月成立深圳市时代新能源供应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通过整合锂矿开采、电池制造到回收的全产业链资源,实现电芯成本降低18%。该公司依托2023年在龙岗区成立的深圳时代未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材料-电芯-系统-回收”闭环管理,推动储能产业向高效低碳方向升级。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自2020年3月发布以来,历经多代迭代。初代产品通过CTS(电芯到系统一体化)技术,将体积能量密度提升至与三元锂电池持平,同时通过针刺测试验证安全性。2023年推出的“比亚迪魔方”储能系统,首次集成刀片电池并支持快速充放电。2025年3月,第二代刀片电池正式量产,采用短刀片设计和陶瓷涂层技术,能量密度达160Wh/kg,支持8C快充,进一步巩固其在储能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华为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平台应用在沙特红海

华为则在2024年6月发布全球首款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平台,基于AI算法实现充放电策略动态优化,系统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该平台通过新疆哈密25MW/100MWh项目验证,成功实现80秒黑启动,较传统方案缩短90%以上时间。截至2024年底,华为储能系统已在全球60GWh项目中应用,其技术优势推动深圳储能企业在北美市场实现12%的产品溢价。

这些企业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共同构建起深圳储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2005年技术萌芽到2023年3000亿元产业规模,深圳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从技术探索到生态构建的跨越,形成电池材料、电芯制造、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聚集超7000家企业,其中51家上市公司,为全球储能产业发展树立标杆。

这场价值革命离不开“政-企-资”铁三角的生态共建。2023年,深圳设立规模超200亿元的新型储能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固态电池、智能调度等核心技术;深创投、松禾资本等机构成立专项基金,孵化出10余家估值超10亿元的储能新锐;由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发起的电化学储能产业联盟,已推动23项团体标准落地,共享专利超千件。这种生态化协作,让深圳储能企业摆脱了“单兵作战”的局限,形成了从研发到商业化的闭环。

储能的真正价值,在于成为能源系统的“连接器”和“赋能者”。其中生态的力量在解决行业痛点时尤为凸显,而深圳将这份力量的“含金量”藏在了细节里。

针对储能电站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难题,深圳供电局联合企业打造的“光储充一体化”示范站,通过峰谷电价套利和绿电交易,将回收周期压缩至5年。

面对安全隐患时,全国首个储能电站专属保费落地深圳,覆盖火灾、寿命衰减等七大风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虚拟电厂已接入广东电力现货市场,储能运营商通过调峰调频年增收数百万元——这些机制创新,让储能从“成本负担”转型为“盈利引擎”。

当部分企业还在价格战中内卷时,深圳的实践已辐射全国。

在青海海西州的风光储基地,深圳企业提供的智能调度系统降低了其弃风弃光率;在长三角地区,借鉴妈湾模式的虚拟电厂平台,每年减少煤电备用机组投资超亿元;就连南海岛礁的微电网项目,也采用了深圳研发的“储能+海水淡化”集成系统,实现淡水日产量上百吨。这些案例证明,储能的竞争维度正在升级,从设备价格的数字游戏,转向技术方案的综合价值比拼。

这种价值重构甚至开始主导国际规则。华为深度参与IEC储能安全标准修订,比亚迪牵头制定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循环寿命测试规范》成为行业标杆,深圳普瑞赛思实验室的“加速老化测试模型”被欧盟采纳为认证依据。这意味着,中国储能企业不再只是国际市场的“跟随者”,而是逐步成为“规则制定者”。这种话语权的提升,都直接反映到了市场端,2024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深圳光明区计划打造超千亿级新型储能产业以及2024年深圳”新三样”产品(锂电池、电动汽车、光伏)出口996.9亿元,增长11.5%。

深圳的探索为全国储能发展提供了三大启示:其一,技术创新必须与场景创新深度融合,在真实需求中打磨技术经济性;其二,政策设计需从“补贴驱动”转向“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化手段释放储能的多维价值;其三,产业竞争应超越“零和博弈”,通过生态共建降低试错成本。

深圳储能产业正经历从 “价格内卷” 到 “价值重构”的质变。这是一场关于“价值”的静默革命。当全球储能行业仍在成本红海中挣扎时,深圳已用生态化的创新网络,为中国储能开辟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

0 阅读:32

碳碳实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