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
【相关快讯分享:爱丽舍宫的战争倒计时】
2025年3月27日,巴黎爱丽舍宫,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自愿国家联盟”峰会后的记者会上宣布爆炸消息:“经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共同授权,法英军事代表团将于未来数日内启程乌克兰,与乌方伙伴展开全面协作。”此言标志着俄乌冲突爆发三年来,北约核心成员国首次以官方名义向战区派遣军事力量。
马克龙强调,此次行动聚焦于“未来乌克兰军队的形态构建”,涉及战略规划、装备适配及战术协同等深层领域。英国首相斯塔默同步声明称,代表团将“为乌克兰主权与领土完整提供专业支持”,但回避“作战部队”定性。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随即表态欢迎,称其为“欧洲团结的具象化”。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决策与两周前欧盟“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8000亿欧元预算形成呼应。法国近期向乌克兰追加20亿欧元军援,包括幻影2000战机导弹系统;英国则加速推进与波兰的联合军工生产链。

英国士兵
【老李锐评:地缘赌局背后的三重悖论】
1. 战略试探与风险失控的钢丝行走
英法此次行动本质是北约框架外的“战术越界”。尽管马克龙坚称代表团“非作战性质”,但俄外长拉夫罗夫早已明示:任何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外国军事存在均属合法打击目标。俄军近期在库尔斯克方向的反攻加剧,伊斯坎德尔导弹集群24小时待命,3万轻装部队的防护能力在俄火力网前近乎透明。
英法的战略冒险实为多重焦虑的投射:美国军援断供迫使欧洲自谋出路,特朗普政府对俄暧昧态度冲击跨大西洋互信,而乌克兰战场的技术代差(如F-16电子战系统停更)正削弱西方武器神话。马克龙试图以“欧洲安全自主”重塑政治遗产,却可能将法军拖入不对称消耗战。
2.能力赤字与野心的致命错配
英国陆军现役仅7.5万人,法军作战部队8万,抽调3万兵力需动员1/4军力,远超阿富汗战争峰值规模。乌克兰当前战线长达1200公里,11万驻军需求与英法计划投入形成巨大落差。更严峻的是后勤瓶颈:乌铁路网经三年战损,日均300吨油料输送在俄空袭威胁下难以为继。
技术层面,俄军S-500防空系统覆盖乌全境,电子战装备可瘫痪西方卫星侦察。法军幻影2000虽击落Kh-101导弹,但其对地攻击能力远逊于F-16,且缺乏持续制空权保障。
3.联盟裂痕与战略自主的虚幻承诺
德国、意大利公开反对分散北约东翼资源,匈牙利威胁否决欧盟防务预算,波罗的海国家担忧加里宁格勒方向威慑弱化。这种分歧在“自愿联盟”机制下被放大——缺乏统一指挥的多国部队,极可能重演马里维和行动的混乱局面。
马克龙-斯塔默组合试图以“欧洲双核”姿态填补领导真空,但其行动本质仍是19世纪“大陆均势”思维的现代翻版。英国扶持乌克兰制衡俄罗斯,法国借机挤压德国话语权,这种零和博弈与欧盟宣称的“战略自主”背道而驰。

法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