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5年3月29日晚,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28日发生的7.7级强震已导致全国1644人死亡、3408人受伤,另有139人失踪。伤亡数字在24小时内从1002人骤升至1644人,凸显灾区信息统计的滞后性与灾情的严峻性。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震源深度仅10千米,属破坏性极强的浅源地震。卫星影像显示,内比都国际机场的空中交通管制塔在地震中“如积木般坍塌”,严重阻碍国际救援队与设备的空运。
此外,缅甸长期内战导致政府军与地方武装势力割据,超过300万人因战火流离失所,近2000万人需人道援助。联合国警告称,地震灾区多处于交战地带,救援通道被炮火封锁,部分区域甚至“无法抵达”。
3月29日晚,缅甸影子政府“民族团结政府”(NUG)宣布,其武装分支“人民防卫军”(PDF)将从3月30日起,在地震灾区暂停军事行动两周,以配合国际组织建立临时医疗营地与安全通道。该组织强调,停火“仅限于救灾区域”,若遭军方攻击将保留反击权利。这一决定被外界视为政治与灾难交织下的妥协,但也引发质疑:在军方控制薄弱地区,抵抗组织能否真正主导救援?
【老李锐评:地震撕开缅甸的“双重伤口”:天灾与人祸孰更致命?】
1. 地震暴露缅甸的“脆弱性”
此次地震的破坏力不仅源于7.7级的强震与频繁余震,更折射出缅甸长期动荡下的基建短板。曼德勒等核心城市大量建筑抗震等级低下,寺庙、桥梁等标志性建筑倒塌,直接加剧伤亡。而实皆断裂带这一地质“火药桶”的活跃,预示着未来缅甸仍需面对潜在的自然风险。

2.停火的“政治算盘”与局限性
抵抗组织的停火声明看似人道,实则暗含政治博弈。自2021年军方政变以来,缅甸陷入“双重政权”对峙:军政府控制中心城市,而NUG通过地方武装与民间抵抗力量扩大影响力。此次停火既可塑造NUG的“负责任”形象,又能借救灾巩固其在地方的控制。然而,军方尚未回应停火提议,若冲突在灾区重启,救援行动恐沦为牺牲品。
3.国际救援的“道德困境”
缅甸局势的复杂性令国际援助进退维谷。一方面,联合国与多国已启动援助机制;另一方面,军政府与抵抗组织均试图掌控救灾主导权,援助物资可能被政治势力“劫持”。中方此前多次表态支持缅甸各方“通过对话实现和平”,这一立场或为平衡人道与地缘政治提供参考。
4.灾后重建:和平才是真正的“基础设施
地震或成缅甸局势转折点。若军政府与抵抗组织能暂时搁置分歧,共同救灾,或为未来和谈积累互信。反之,若各方借灾难互相指控、争夺资源,缅甸将滑向更深的人道危机。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暴力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唯有止战方能真正拯救生命。
缅甸的1644名遇难者,不仅是地震的受害者,更是长期冲突的牺牲品。当救援直升机与战机在同一片天空盘旋时,这个国家的命运已与自然和人性双重博弈紧紧捆绑。停火两周或许能暂缓伤痛,但唯有终结战乱,缅甸才能真正从废墟中站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