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东海舰队驰援西沙,绕远路来不及,毛主席敲定:走台湾海峡

洞鉴历史人物 2023-03-13 17:45:1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毛主席从西柏坡出发上京,这段旅程被他本人戏称为“进京赶考”。这是对共产党人重要的一次考验,但却不是对党和主席的最后一次考验。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很多的比邻国家,加上东亚地区的关系复杂,所以难免会不自主的陷入同周边国家的边境摩擦之中。

新中国建立后,我党又迎来了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多次考验。作为曾经中国古代王朝的附属国越南,也因为美国在后方的支持,出现了以阮文绍为代表的反动军事势力。

他们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对我国西沙和南沙群岛开始了非法侵占,并一度将西沙岛屿纳入了越南版图。

对于越南方面的做法,之前我国一直采取强调主权和严词谴责的策略。不过这样的态度却被对方认为是软弱的象征,所以南越方面的气焰愈发嚣张起来。

于是自1974年1月,我军开启了“西沙保卫战”。

此时大陆和台湾气氛紧张,隶属于我国东海舰队的军舰需要驰援南海就要绕远路,但如此一来,时间就来不及了。

党中央最终向东海舰队指挥官下达了主席的命令:“抓紧时间,从台湾海峡走。”

很快,消息便传到焦急等待的南海舰队。这个大胆的安排让时任南海舰队司令员的张元培第一时间不由得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张元培

而事实证明,最终台湾省也确实没有加以阻拦。毛主席为什么会果决的下达这样的指令?台湾省的蒋介石当时又是什么考量呢?

西沙海战不打不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巴黎和平协约》的签署,意味着美越战争已经走向尾声。

自此进入越南境内的美国军队开始陆续撤出越南,南越代表人物,被美国扶持起来的阮文绍之流也逐渐失去了最强大的靠山。

从事情的发展潮流上来看,越南南北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而趁着越南分裂的最后时期,抓紧时间收回我国的南海固有领土,则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了。

此前之所以没有对南越方面侵占西沙、南沙岛屿的行为出手,是因为我国海军把大部分兵力都放在了北海和东海以防备苏联,在南海的海军防御力量相对薄弱。

而南越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力量,却要远超我国当时的南海海军。美国撤军后留给了阮文绍不少武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小十几艘舰艇。

仅在西沙群岛地区,越南方面就派遣了三艘驱逐舰和一艘护卫舰。这些军舰的总吨位达到了6300吨。并且在军舰上装备了数十门127毫米口径的火炮。

相比于对手,我们的南海势力就显得有些寒酸:中国南海目前能够出战的只有四艘炮艇。其中有两艘排雷艇和两艘猎潜艇,吨位不足2000吨,火力也只有小口径火炮十几门。

或许装备上的巨大差异,也是阮文绍胆敢在西沙大肆挑衅的原因之一。

1973年9月开始,由于南越方面强硬驱逐我国西沙地区的渔民,并且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打死打伤了我国公民数十人。

我国在9月和11月两次向越南方面严重抗议,越南方面反而用西沙是越南领土的借口加以诡辩。

事已至此,击退越南军队收复西沙已经迫在眉睫。1月19日早晨我国再次重申防卫宣言:

“我国人民下决心保卫自己的国土,如果西贡方面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阮文绍

声明发表之后,1月19日上午西沙战斗正式打响。在我国下决心收复西沙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各国之间的关系。

此时我国和美国正处在蜜月期,所以为了南越的一小撮人而站在我国的对立面,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

所以在南越人以为我国会和从前一样只是谴责而不会动兵的情况下,此时给予他们打击正是最好的时机。

此次战斗,越南方面参战的包括“陈平重”为首的三艘驱逐舰,和“怒涛号”护卫舰。我方则是以“389号”为首的四艘小型舰艇。

战斗进行的十分胶灼,在我方全体士兵的艰苦奋战之下,终于在武器劣势较大的条件下,击沉对方“怒涛号”,受伤的其他三艘南越驱逐舰逃之夭夭。

虽然初次对战以我军的胜利告终,但我们也付出了“389号”重伤的代价。

况且越南方面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恐怕会集结更多的舰艇和更强大的火力入侵。基于这个考虑,我方也急需海军增援。这便是文章开头,毛主席调遣东海舰队前去支援。

取道台湾海峡

东海舰队中可派的护卫舰共有四艘。除去一艘正在维修,其他的三艘不但可以马上加入战场。

这几艘护卫舰是从苏联进口的,较为先进的导弹护卫舰了。无论是从火力,吨位还是航海速度上,都不逊色于越方的美式舰艇。

在接到南海司令张培元的报告后,中央第一时间就通知了由福建军区负责这次增援的指挥,尽快赶到南海增援。

不过从东海到南海的航程,无疑穿过台湾海峡是最近的,考虑到海峡对岸的严防,最短的距离也意味着最危险的路线。

如果选择绕过台湾岛,又恐怕贻误战机。此时的舰队指挥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昆明舰

1974年1月21日晚间,我军东海舰队的三艘导弹护卫舰衡阳舰,昆明舰和成都舰,按照既定计划从台湾海峡的东北方向,向西南方向进发。

由于增援南海的行动刻不容缓,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还要防备对岸的海空军部队,所以这次的航行从一开始就让人绷紧了心弦。

增援路线的选择,全靠着毛主席的一句话:“全速增援,走台湾海峡!”

虽然心中忐忑,可是带着对主席决策的信任,三艘军舰还是开始穿越台湾海峡。由于无法预判蒋介石政府的态度,包括指挥员在内,都担心我们的战士陷入半路上的埋伏中。

为了安全掩护军舰通过,最重要的护卫任务交到了福建军区的手中。

他们出动了大批次的飞行部队,对台湾地区的所有大型舰艇的一举一动严密监视。另外在福建省的岸边,架起了上百门火炮和高射炮,用来防范对方的空军袭击。

出于隐蔽的考虑,“成都号”等三艘舰艇在通过时,需要关掉一切灯光照明设备。对于所有的电报只收不发。

航行和航向全由雷达负责监控,得到结果后再转发给军舰上的指挥员。

可以说此时的军舰像是闭上眼睛,全靠听觉赶路的武林高手,行走在一段布满荆棘的山谷之中。

好在福建方面派出了副司令员朱绍清将军,提前登上了舰艇。

有了这一位“本地人”的指引,给在黑暗中航行的军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朱副司令还带来了经过研究最合适的行进路线。

因为我军在金门方向控制力稍强,所以如果能够顺利航行到那里,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安全了。

然而在到达金门之前,需要经过两个国军重要据点:东引岛和马祖岛。

东引岛占据了重要的战略位置,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海上中转站。

东引岛

蒋介石政府在得到美国人的帮助后,在东引岛上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壁垒,并且派遣了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部队长期驻扎其上。曾经在高峰时期,岛上的军队人数一度高达数万人。

国民党政府还为这些士兵配备了如装甲车,反坦克导弹,以及军用舰艇等装备。如果在这个地方双方交火,即便我军在火力上不弱,但想要快速通过的想法也自然就落了空。

随着东引岛越来越近,在黑暗中岛屿的轮廓已经模糊可见了。

当时无论是舰船上的战士们,还是福建沿岸的将士们,都已经随时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就连飞行员都已经坐在飞机中待命了。

军舰以每小时18海里的速度匀速前进着,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想象中可能出现的交火并没有到来,我军平安无事的通过了东引岛海域,并继续向马祖岛海域进发。

正在我军官兵暗自庆幸的时候,海上的风浪忽然变大,八级以上的狂风卷着巨浪袭来。

突然的天气变化,也为这次注定不平静的旅程,增添了一份难度。

马祖岛是马祖列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与东引岛不同,在这里驻扎着完备的部队,其岛上的地区也在国军部队的炮击范围之内。更不用说对方如影随形的飞行部队了。

这里也曾经是我军同国民党军队屡次空战和炮战的焦点地区。其战略重要性,仅次于著名的金门岛,同时也是台湾地区的门户之一。

安全的经过东引岛并没有让解放军官兵放松警惕,因为朱副司令心里清楚,如果对方真的在海峡内设下埋伏的话,无疑这里是最好的埋伏地点。

朱绍清

战斗一旦打响,我军舰艇正处于海峡中间。前有金门,后有东引,两面夹击之下我军必定首尾难顾。

好在福建军队对于国民党军队的监控一直没有放松,他们监测附近在近几天内并未发现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所以在马祖岛设下“埋伏”的可能性并不大。

听到了福建方面的分析和汇报后,这才让舰艇将士们心里稍稍安稳下来。

军舰驶过马祖岛的时候,整个海峡内的航程已经过半,前面就是最后一个岛屿金门岛了。

福建方面的接应船只已经抵达金门附近,所以此时几乎可以放心,此次的航行任务基本安然无恙了。

1月22日凌晨3点,我军三艘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金门岛以东海域,进入南海地区。

在黑暗中摸索一夜后,此时的官兵们纷纷松了一口气。他们鼓足士气向西沙群岛进发,援军的到来也在西沙战场上改变了敌我态势。

见到我军增援的越南军队,此时也不得不放弃对我国领土的觊觎,带着不甘离开了我国领海。

听到我军在南海初战大捷,援军也顺利抵达的消息后,毛主席十分高兴。

不过我军军舰的行动,海峡对面真的没有一丝察觉吗?这个疑问在调取了我军经过海峡时,国军的动态后才被解开。

驰援西沙的3艘导弹护卫舰

蒋介石的态度

经过调查,当天就有一支国军的舰队在我军行进路线附近巡逻。不过在我军横渡海峡的过程中,他们却选择驶向了相反的方向。

这也就意味着,并非国军不知道,而是主观上的避开了我军。并且,1974年2月,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上也针对南越呼吁美军第七舰参战的做法予以谴责,声明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对于国军的这个表现,主席略一沉思就微笑的说道:“看来蒋介石还算是位识得国家大义之人啊。”

对于主席来说,这一次冒险通过台湾海峡,又何尝不是对蒋介石政府的一次考验呢?

如果他们不顾家国大义,阻挡我军保护国家领土的脚步,那么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被人民永远的唾弃。

任何的国家内部矛盾,和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相关的问题相比,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取舍是对每一位国家领导人的考验,如果不能为国家人民着想,那么这个领袖无疑是不合格的,他也必将被人们推翻统治。

1974年1月23日,在东海舰队到达的第二天,西沙海战以南越当局的战败结束。我军生俘南越军队官兵48人和美国联络官1人。

1975年,为纪念在西沙海战中牺牲的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亚市于红沙镇建立了西沙海战烈士陵园。

这一场战役,是中国海军舰队的第一次对外作战,也是毛主席决策的最后一战。此战之后,中国获得了对西沙群岛和周围海域的全部控制权。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对于西沙海战背后的这些故事,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1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