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杨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拒绝接见,邓公:该让他升总长了

洞鉴历史人物 2023-03-09 13:55:3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8年6月,杨勇率领着中国代表团对南斯拉夫进行回访,这次他是代替邓小平出使的。

接见的并不是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而是国防委员会委员波托查尔上将代为接见。

杨勇访问南斯拉夫

其实,按照行政级别来说,铁托是国家主席,杨勇虽然是军委副总参谋长,但是还是和铁托有着不小差距的。所以铁托选择让军衔、职务都略高于杨勇一些的波托查尔上将接见,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只是南斯拉夫一方并不知道,杨勇主要就是分担邓小平一部分工作的 ,很多的时候他就可以代替邓小平做决定。

难怪后来9月,波托查尔上将来到中国回访时,因为这事感到抱歉。而邓小平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也表示:“看来我们的杨勇,是该考虑升总长了啊。”

杨勇在当时的中央政府,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

邓小平

三杨入朝,敲定三八线

杨勇是著名的“三杨”中的“一只杨”,是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一员猛将。

杨勇、杨得志、杨成武,他们三个人都是南方人,也同样都出身于中央红军,同样都参加过平型关大捷和黄土岭之战,抗美援朝又同样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杨得志率先入朝作战,紧接着杨成武的20兵团也赶赴朝鲜。杨勇多次请缨出战,但是毛主席认为时机没到,一直都没有批准。

一直到1953年4月,毛主席认为是时候了,并且笑言:“三杨开泰嘛,这只杨再送到朝鲜,美国佬就要认输喽。”

让杨勇在战局异常复杂的时候进入朝鲜,毛主席是有着自己的打算的。

杨勇从加入工农红军起,参加过反围剿、走过长征,开辟了鲁西抗日根据地,取得了汾离公路伏击战、南乐战斗、阳谷战斗等多次对日战斗大捷。

因为作战勇猛,多次带头和敌人拼刺刀,他的头上、脸上、身上也留下了大大小小十多处伤疤。最严重的一次是子弹从右腮打进、唇部飞出,同时带掉了他的六颗牙齿。

杨勇的智谋更加出色,他在对日战争中灵活运用围点打援的办法,创造了平原歼灭战的典范战例。在担任副司令、参谋长等职务时,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创造性的作战意见。

这次入朝之后,杨勇的20兵团迅速前插到金城附近,紧紧顶住李承晚和美军的先头部队。

金城战役示意图

此时的美韩在谈判桌上耍起了无赖。为了促成谈判,志愿军指挥部决定给他们施加一些压力。

3军团的许世友、9兵团的王建安和杨勇都想争取这次任务。总指挥部在经过仔细的斟酌之后,把这次主攻的任务交给了足智多谋的杨勇和他的20兵团。

为了保证这次战斗能够万无一失,杨成武和彭德怀给杨勇送了一份大礼:重炮团和苏联提供的喀秋莎火箭炮群。

67军和60军距离金城最近,杨勇命令这两支部队首先冲击金城,54军和21军作为后援部队随时补充。另外,西北方的68军从侧翼斜插,随时准备对金城进行包围。

杨勇这样的打法,一改入朝作战的“零敲碎打”式作战方法,让美军和南韩军队大感吃惊。

金城战役

就在美军还没有弄明白志愿军真实意图的时候,1094门火炮倾泻下70多万发炮弹,把北汉江到牙沈里整条战线全部点燃。

在短暂的炮火间隙中,三支先头部队迅速占领了指定区域。

紧接着,喀秋莎火箭炮和便捷迫击炮的进攻组合再次发威,将南韩军的防御系统全部摧毁,60军和67军的119师毫不费力便占领了敌方阵地。

从开炮到占领阵地,除美军极少的回击以外,南韩军队基本没有做出像样的反应,三个师的兵力便被快速歼灭,号称南韩近卫部队王牌的“首都师白虎团”也在其中。

奇袭白虎团功臣

68军607团侦察连杨育才带领着12人的侦查小队,奇袭了223人的白虎团,进行“斩首”行动之后没有一人伤亡。不仅消灭了指挥官和捣毁指挥系统,还缴获了象征荣耀的军旗。

有战斗就有伤亡,在占领金城两侧高地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如黄继光一样的英雄人物李家发,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暗堡的枪眼,给身后的战士们创造了摧毁敌人的绝佳时机。

杨勇用了15天,便取得了消灭敌人7.8万人、缴获汽车279辆、坦克45辆、火炮423门枪支无数的骄人战绩,同时也中朝联军向前突破了18公里。

最重要的是,这一仗打下来的不仅仅是联合国军的面子和地盘,还迫使他们在停战协议上签下了名。

签订停战协定

1954年春,杨勇担任志愿军参谋长,不久后任职司令员,帮助朝鲜朋友们进行战后建设,一直到1958年回国。

到哪里都能“坐镇”

回到祖国的杨勇,被安排到祖国的“心脏”北京,任职北京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务,在军队的训练和建设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但是与苏联的关系却越发紧张。为了做好应对措施,杨勇被高调调往东北。

之所以把杨勇的上任称为高调,是因为杨勇从北京离开之前,北京军区数百辆红旗汽车为他送行,他到达在沈阳的那一天,几乎整个东北的军政要员都赶到机场迎接。

坐在专机上,杨勇从窗户上就可以看到机场地面上黑压压数百辆汽车,都在那里早早等候他的到来。

那时候,杨勇还担心毛主席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太张扬、太浪费了,后来他才明白,毛主席其实是想让国际都知道杨勇来了,也是在间接向苏联示威。

当时的西方媒体对杨勇的这次高调示威,是这样评价的:

“把杨勇将军调到东北,是他指挥过现代化战争,是准备对付苏联的。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杨勇在朝鲜

果然,自从杨勇坐镇东北之后,黑龙江方面的苏联军队行动的确收敛了许多。

1973年5月,毛主席再次做出了调整,把韩先楚放在兰州坐镇,把杨勇调到新疆。

其实当时杨勇的身体情况并不理想,1971年的时候他摔断了腿,现在行动还不是很方便,另外他还有陈年旧疾肺气肿,对新疆气候的适应情况还不够了解。

当周总理对他说,这个重任还得老将来担的时候,他毫无怨言,当即接下了这“两个担子一肩挑”的工作。

在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同时,兼任新疆委员会第二书记,一边加强军队建设,一边加强地区的经济建设。

不仅迅速在各地构筑好了防御工事,而且还把当地一些思想有所跑偏的干部,重新拉回到正轨上。

杨勇所在的位置极其重要,个人的影响力也相当大,江青曾经多次想要拉拢他,几次给他写来了“绝密信”。然而,杨勇的态度十分坚决,不仅不看,还让秘书直接把信件转发给中央办公厅。

江青虽然生气,但是也始终拿杨勇没有办法。

1976年,有一批人企图再次将邓小平打倒,新疆也有人趁机说杨勇“散布对中央的不信任、煽动群众不满情绪”。

杨勇全部视而不见,只坚守一个原则“以中央红头文件为准,听从毛主席的中央文件办事”。

杨勇与毛主席

在那一段时间里,杨勇不管别人怎么叫喊、怎么表态,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当年11月,杨勇向中央提出请假,要到广州、海南岛等地,去治疗一下自己的肺气肿。

实际上,杨勇是同罗瑞卿、韩先楚一同南下的。他们借着这次“疗养”的机会,和广州、武汉军区的一些老战友进行了沟通。

第二年,杨勇在结束访问朝鲜任务回国的时候,还特地在工作报告里注明:朝鲜方面,多次问询过邓小平同志的身体状况。

1977年,邓小平恢复了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上。

同年,杨勇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委列席常委,主要负责协助邓小平处理和主持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

与“总长”擦肩而过

1977年8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来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人在机场对铁托进行了热烈欢迎。

铁托是参加过“十月革命”的老革命,如果论资排辈的话,恐怕只比斯大林逊色几分。他的这次到来,不仅象征社会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持续关心、加深了两国的友情。

铁托访华

铁托是毛主席去世之后,第一位到我国来访的外国元首,我国给予了极为盛大的欢迎规模。

次年6月,为回应铁托的邀请,杨勇率领中国军事友好团,对南斯拉夫进行了回访。

不过,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杨勇却没有见到铁托,而是由国防委员会委员波托查尔上将代为接见。

当年9月,波托查尔上将对我国进行回访,这次轮到杨勇代邓小平接见。

当波托查尔知道了杨勇在我国军队中实际的地位之后,不由得苦笑,还说上一次由我负责接待您,原来是我们的规格不够。

斯塔查·波托查尔

邓小平知道这件事之后表示:“看来杨勇的级别不够啊,是该考虑给他升总长的时候了啊。”

邓小平这样说,其实是早就有这方面的想法。

1979年,军委决定对部队的领导班子进行一次大调整。邓小平参考了其他同志的意见,加上自己对杨勇的认识,决定把军委总参谋长的职务让杨勇接任。

当时,军委已经同总后勤部部长张震进行谈话,要张震做好准备任职第一副总长,辅助杨勇做好工作。

但是,由于杨勇性格耿直,在工作中方法比较“硬”,从而的罪过不少人,所以这时候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些人认为杨勇如果总参谋长,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上,一定会对其他同志的工作和情绪造成一定影响。

相反的,如果杨勇能够做副总参,从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上考虑,应该会更加适合。

邓小平对总参谋长的人选还是很慎重的,他私下同秘书长耿飚进行了沟通,了解了一下大家的意见和想法,并且又嘱咐耿飚,在方便的时候可以征求一下叶剑英的意见。

12月初,邓小平接到了叶剑英写来的信。信中具体的内容已经无从知道,只是邓小平又冒着雪到了徐向前和聂荣臻的家里,对总参谋长的人选进行反复商谈。

叶剑英

1980年2月,由军委秘书长耿飚主持,军委总参部部局以上干部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会上,耿飚传达了中央军委的最终决定: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参谋部第一书记的职务,由杨得志继任,并任命杨得志为军委副秘书长。

尽管邓小平对杨勇十分器重,但在大局面前,还是考虑了大家的意见。杨勇继续任职副总参谋长,辅助杨得志工作。

杨勇要比杨得志小两岁,平时三杨在一起的时候,杨勇总是叫杨得志“老杨哥”。从冀鲁豫军区、朝鲜战场,到主持军委工作,这是他第三次给杨得志当助手,他依旧专心地给“老杨哥”当着副手。

杨勇杨得志

对于是否能够当上总参谋长,杨勇并不在乎。对于他来说,中央安排什么工作,他就安安心心做什么工作,从不挑剔。

1982年底,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杨勇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原本邓小平还准备继续给杨勇在部队里的工作加些担子,可是杨勇却在四个月后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1983年1月6日,病床上的他没有留下什么遗言,生前他也没有书写回忆录,剩下的只是他对家人未来正直工作的期盼。1月15日,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毛主席曾经给他做出过简洁又准确的评价:“文武双全,是好同志”。杨勇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国家和人民做工作。就像他的儿子杨小平所说:

“我的父亲是个完人。”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