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年初,毛主席住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之中,主持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为开创新中国依法治国的新天地,毛主席在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宪法资料,几乎整日都在伏案工作。
负责毛主席安保工作的浙江公安厅厅长王芳,经常看到主席的办公室烟雾缭绕。王芳知道,那是主席在里边抽着一根又一根的香烟,以此来缓解压力和疲惫。
他十分心疼主席的身体,便劝主席好好休息一下,并邀请对方一同前往西湖散步。
毛主席一听来了兴致,于是便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与王芳一道前往风景秀丽的西湖散心。
此时正值黄昏时分,夕阳将落,为波光粼粼的西湖渲染出一层金黄的华彩。毛主席轻轻靠在栏杆之上,欣赏着眼前山水如画的宜人景色,疲惫之感一扫而空。
但看着看着,毛主席突然注意到西湖边上矗立着许多坟墓,神情一下子严肃了起来。王芳对此不明所以,毛主席感慨道:
“西湖边上的墓太多了,人民群众来游西湖不是看这些的,可以拆迁一下埋到郊区去,让他们也过集体生活嘛。”
随后,一场迁墓行动开始了。而其中最特殊的当属岳飞墓,这是毛主席特意指出不用迁走的一座。
西湖边上的墓群“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客、高官权贵所钟爱之地。一些人更是将西湖视为“风水宝地”,因此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埋葬于此。
在这些名人之墓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飞之墓。抗金名将岳飞在被秦桧陷害至死后,民众们冒着生命危险将其遗体偷埋在九曲丛祠旁,沉冤昭雪后迁至西湖湖畔的栖霞岭安葬。
为了传颂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杭州地方官还在岳飞墓边设立了岳王庙,以供世人前来祭祀。因此岳飞墓也成为了西湖最出名、最受敬仰的墓碑。
西湖北山街西泠桥的桥头,有着一座孤坟,这是便是南齐著名歌伎苏小小之墓。苏小小本是富家之女,但奈何父母不幸早逝,这才被迫沦入风尘。
苏小小生得国色天香,又精通琴棋书画,引得无数风流才子为之倾倒。后来苏小小与一个名叫阮郁的公子相恋,但阮郁的父亲却嫌弃苏小小的身份,强行将两人拆散。
苏小小整日思念爱人,只能终日游山玩水排遣心中苦闷。她在西湖偶遇了一名叫鲍仁的穷苦书生,得知对方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进京赶考,善良的苏小小便主动为其提供了钱财。
后来鲍仁果然金榜题名,回到西湖报恩时,却正巧赶上苏小小的葬礼。原来苏小小相思成疾,不幸香消玉殒了。鲍仁抚棺痛哭,将苏小小葬于西泠桥畔。
距苏小小墓几十米的地方,另有一墓,此乃武松之墓。不过墓中所葬的武松并非《水浒传》之中的那个山东“打虎武松”,而是北宋杭州知府的提辖武松。
此人容貌甚伟,有着一身高超的武功,喜好为民除恶。杭州知府后因得罪权贵而被陷害,从而丢了乌纱帽。武松感念知府的知遇之恩,于是便替知府手刃了那名奸臣,自己最终被重刑折磨至死,世人后将其葬于西泠桥旁。
西泠桥的西侧,有着一个方形的陵墓,这是巾帼英雄秋瑾之墓。秋瑾是我国近代革命斗士,为妇女解放、推翻封建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秋瑾对岳飞十分仰慕,因此就义前留下了“埋骨西泠”的遗愿。
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埋葬于此,例如北宋隐士林逋、明朝重臣于谦、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等等。除此之外,便是许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之墓,因为“风水好”而选在此地。
如此之多的坟墓,就这样突兀地扎根于风景宜人的西湖四周。大大小小的坟包,不仅破坏了西湖原有的自然之美,还让这里多了几分阴冷之气。
西湖开始迁墓1953年12月27日,时任浙江公安厅厅长的王芳与浙江省委书记的谭启龙一同前往火车站迎接毛主席。这也是毛主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来到杭州,被安排住在西湖西岸的刘庄。
1921年参加“一大”之前,毛主席曾路过杭州短暂的停留了一天,所以这次再来他其实很高兴。如今河山大好,国家已经改头换面了。直到1954年3月14日,他才离开杭州回到北京。
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但毛主席不喜欢别人为他办寿,于是便安排这次行程有意避开“六十大寿”。
亲自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期间,毛主席并没有时间游山玩水,而是几乎每天都待在浙江省委为他安排的北山路84号30号楼办公。
1954年毛主席和王芳在钱塘江视察
毛主席对第一部宪法高度重视,在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相关书籍资料。
他不仅充分参考了苏联、民主德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宪法译本,还借鉴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精髓,并充分融入了100多年来的中国革命斗争经验。
为此,毛主席终日伏在办公桌前思考,点燃了一支又一支的香烟。由于全神贯注,毛主席手中的香烟经常是抽到烟熄才扔进烟灰缸之中,办公桌上的烟灰缸中堆满了短到不能再短的烟蒂。
王芳见毛主席如此辛苦,便劝说毛主席休息一会儿。疲惫的毛主席抬头看了看王芳,笑着说道:
“我过去在战争年代,养成了白天睡觉,晚上办公的坏习惯。这次来到杭州,就是想改变一下,你看我这段时间都在改,但是效果不好。这个坏习惯势力太顽固了,看来要一下子改变还是很不容易的。”
王芳听罢,便根据自己的经验,邀请毛主席多去做爬山、散步这种有效调剂睡眠的方法。
毛主席听取了王芳的建议,内心也对闻名已久的西湖很感兴趣,于是便与王芳一道前往西湖散步。
毛主席本来颇有兴致,时不时对着美丽的西湖发出几声赞叹,但在看到西湖旁的众多坟墓后,神情便严肃了起来。一旁的王芳一头雾水,不明白主席为何不快。
毛主席对此并没有作出解释,而是很快离开了西湖,重新投入到宪法的起草工作中去了。
在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下,整个宪法起草班子的人员工作也十分投入,很快便将宪法稿件制定了出来。
眼见这一工作进入尾声,毛主席紧绷着的神经终于松懈了下来,脸上也多了许多笑容。在一次与王芳的闲谈之中,毛主席突然问道:“你可知道西湖边上有多少坟墓啊?”
毛主席在刘庄
古往今来有许多人选择在西湖边上安葬,数量规模很是庞大,谁也没有定数。因此王芳诚恳地回答道:“主席,我不知道有多少,不过我想应该有很多吧。”
毛主席听罢皱着眉头感叹道:
“西湖边的坟墓太多了,那些个古人生前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死后还要占着西湖这块好地方。人民群众来游西湖不是看这些的。”
王芳听后连连点头,他也觉得西湖边的坟墓之多已经有些喧宾夺主之意了,于是便表示立即照办。此时主席又补充道:“像岳飞墓这样有代表性的墓不要动,其他的就迁走吧!”
说完之后,毛主席又向王芳解释起其中缘由。
岳飞是中华民族历史中一位伟大爱国英雄,他的精神值得中华民族人民永远铭记和传颂,因此岳飞墓对于西湖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
“岳飞的“爱国”思想虽然令人敬佩,但“忠君”思想却过于愚昧,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思想,摒弃他腐朽愚昧的忠君思想。”
毛主席对岳飞的独特见解令王芳印象深刻,而主席对岳飞的情谊不止于此。
过了几天,清明节临近,毛主席再次将王芳叫到了办公室内。毛主席一见王芳,便招呼他坐下,一脸神秘地说道:“这次我要麻烦你替我办一件事。”
王芳一听立即起身,庄重地向主席保证:“主席,您说吧,我保证完成任务!”
毛主席笑着说道:“过两天就是清明节,你帮我到岳飞墓前献一个花圈,但不要写任何名字,从我的稿费里边扣。”
于是清明节当天,在岳飞墓前多了一个没有署名的花圈,静静地向这位民族英雄传达敬意。
毛主席酷爱研读中国史书,更喜欢评说历史长河中的各种风云人物,而他经常提起的一个人物,便是宋朝抗金名将岳飞。
毛主席的岳飞情结毛主席少年时期,在韶山冲读私塾之时,便非常喜欢阅读明清小说,其中尤爱一本名为《精忠说岳全传》的小说。
书中岳飞救国救民、精忠报国的故事令年少的毛主席热血沸腾,深受鼓舞。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走出大山,临行之前挥笔写下“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言壮语。
毛主席如同历史中的岳飞一般,在国家动荡,百姓水深火热之际挺身而出,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生机。
根据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所回忆,毛主席在延安根据地时,最爱观看岳飞为主角的京剧。
在看到《岳母刺字》时,毛主席十分动情地教导身边的警卫员们:“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一心为民、抵御外敌,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
京剧岳母刺字
为了提高干部的军事和文化水平,毛主席在延安设立了抗日军政大学,而岳飞便成为了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榜样人物。
当时有些将领因为不是黄埔、保定军校等知名军校出身,便对指挥作战缺乏信心,总觉得技不如人。
毛主席得知后便以岳飞为例鼓舞道:
“也没有听说岳飞是什么地方毕业,仗不是也很打的很好吗?岳飞建立岳家军时才二十多岁,我们的队伍也很年轻,我们同样可以打好仗。”
在抗日战争的最初阶段,大量国土相继沦陷,国内出现了许多悲观投降派和消极抗日派。为了唤起军民抗日之决心,毛主席在延安军政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呼吁道:
“我们多少共产党人被捕杀头,但还是威武不能屈。这种英雄历史上也有很多,文天祥、岳飞、项羽......他们就有着这样决不投降的骨气,我们要学习这样的英雄气节。”
随着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的喜讯传出,国内许多军民又被接连到来的胜利所冲昏头脑,诞生出了麻痹轻敌的“速胜论”。
“投降论”和“速胜论”两种言论交杂在许多人的心头,可不论哪一种都是十分危险的。
为了警醒世人,将脚踏实,坚持抗日作战的信念传达给每个中国人,毛主席开始出呕心沥血地撰写大量抗日心得和理论,废寝忘食地创作出了《论持久战》。
该文对全国抗日军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也为中国抗日作战指明了道路。
岳飞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毛主席和他的队伍更是将这一精神发挥到了极致,铸就了一支真正的人民的队伍。
因此,这支队伍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竭诚欢迎,也必然会取得最终胜利。
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河南之时,特地前往汤阴参观岳飞故里。在之中,立着一个巨碑,上边刻着篇幅巨长的《岳忠武王故里》,但毛主席仍然兴致勃勃地将其从头到尾念完。
汤阴岳飞庙
在听到汤阴县县长汇报岳飞后代没有一个当汉奸后,毛主席显得十分惊喜,高兴地夸赞道:
“岳飞是一个爱国的大好人,他的后代也没有当汉奸的,很好的保持了他的气节!”
据王芳的回忆录记载,毛主席一生在杭州住过40多次,其中王芳接待的是38次。主席将杭州看做他的第二个故乡。
1954年这建国后的这第一次,他多次深入群众,亲身体会了浙江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到衣食住行,小到娱乐生活政策,都有着主席对人民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