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晓图》》沉浸式人物造型艺术展
严冬已过,草长莺飞的二月里,穿着各式汉服的女子或嬉笑打闹,或赏花观鸟。这派歌舞升平、弈棋刺绣的欢欣场景出自我国明代吴门四大家中仇英的代表作品《汉宫春晓图》所展现的春日图鉴。
几名女子踏着轻盈步伐,跃出静止的画幅;几名男子执扇捧鸟,参差于杨柳春烟中……这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届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上的一幕,这一主题为“以画入戏”的沉浸式人物造型艺术展,灵感正是来自于中国古代传世名画《汉宫春晓图》
60多名毕业生“复活”106位古代画中人,从服装到妆容,让古风一一复现。师生们从古书、古画中寻找素材,在资料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作品在网上发布后,火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同学们也因此有了一个难得的毕业纪念。
青年学子设计的“复活版《汉宫春晓图》”幕后有哪些故事?他们在与古画“对话”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收获?在这个春天,参与此次创作的师生们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01 大学生复活《汉宫春晓图》,
收获千万流量
登上热搜后的第二天,“复活版《汉宫春晓图》”就在网络上收获了千万流量,“能收获这么多关注也是意外之喜。”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周朝晖老师激动地说。她是此次“以画入戏”的总策划。
复活版《汉宫春晓图》登上热搜
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同学们来说,大学期间学习的基本功便是人物形象设计,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以及各式舞台化妆、戏曲化妆、生活美容化妆。“这一次的毕业设计实际上是把同学们这几年所学的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周老师说,带领同学们在传统文化中实践,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同学们重要的艺术实践。
有这样的传播和影响力,也与近年来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的复兴密切相关。“最近几年,《唐宫夜宴》《只此青绿》这样的文化作品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创作者找到了咱们中国人自己传统文化中最亮的元素,带来文化内涵上很深的征服力。”周朝晖说。
周老师说这几年他们一直在做一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复活”古画经验,“我们曾经在长沙梅溪湖艺术中心做过《华夏霓裳》——把中国先秦时期到现代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典型服饰进行复原,其中就复原了唐代张萱的《捣练图》。”
同学们从服装和造型上认知中国传统服饰之美,也是一种沉浸式学习的过程。在摸索过程中,周老师和同学们对“复原古画”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周老师决定带着同学们开展一次大的创作,“我们想找到一幅很美的古画,后来经过筛选,决定‘复原’《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截图
《汉宫春晓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仇英用手卷的形式徐徐展开,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人物皆穿着唐代以来的衣饰。取名汉宫,是当时对宫室的泛指。整个画幅上的人物和角色也十分丰富,画中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共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
“想要复原人物如此丰富的传世画作是很大的挑战,60个同学花了一整个学期来复原这部作品。”周朝晖老师介绍说,“此次,每个同学‘认领’两个人物的造型,仔细研究服装配色和妆容造型,3位服装老师和3位妆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工作,过程很艰苦,但大家收获更多。”
02 “复活”古画中人,
服装和妆容精益求精
“还原古代服饰,要做到色彩、文化属性和历史性相对真实。”周朝晖老师说,“同学们尽可能用类似的材料来复原。我本人负责面料、色彩的统筹,另有两位老师指导同学们打样、完成工作制作。”周朝晖老师说。
服装的呈现和复原并非易事,人物数量较多、风格多样化的《汉宫春晓图》更是加大了还原难度,“我们的前期准备就做了有三周左右的时间。”
复活版《汉宫春晓图》展演现场
在提到前期准备时,毕业生王芝凤说,“为了保证效率,我们先分成小组,逐步分析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主要的场景等,在基本了解调研后,再把具体的人物分给每个同学,进一步研究每个角色,包括发型、妆容、服饰等。最后我们再汇总,一起制作。”
王芝凤和小组成员对自身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服装的还原上,为了保证完美的还原效果,除了要求服饰的颜色,还对材质、纹样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真实触摸布料的手感,需要观察在肉眼之下的颜色和搭配。
整个筹备过程正赶上疫情较为严重的2022年10月,为了保证舞台的质量,选料时同学们只能去淘宝上逐家对比,和店主一一沟通。店家将小样寄到学校后,他们则要一个一个触摸比较,一个一个配颜色、配面料、配合适的花纹。
王芝凤说:“我们当时还挺担心,怕因为疫情商家发不出来货,好在最后都及时收到了,没有耽误舞台的准备。”想想当时的情况,王芝凤现在还觉得刺激,“有一种和时间赛跑的感觉。”
亲手裁板制作展演服饰
“比较困难的一点是纹样的复原。”在服装准备的过程中,王芝凤和小组成员发现,市面上的服装,很多纹样都是原创的或现代的,不符合画中呈现的复古纹样的要求。为了精益求精,大家一致决定参考资料自己绘制纹样。“我们首先参考了古画上的花纹,也参考了同时期衣服上的纹样。”王芝凤说,团队中很多同学都是自己买来纺织染料,把面料铺开,画完再裁板。
能让古画中的人物灵动地出现在舞台上,妆容和造型也格外关键。“同学们完成了服装设计后,就进入了妆容、饰品的研究和设计。”周朝晖老师说,妆容和饰品里也很有门道,“当时的人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来做,所有细节都需要仔细研究才能完成。”
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对同学们来说,从服装设计到妆容设计,都需要进行几轮的修改,最终才能呈现在舞台上。
古画上的妆容虽然清淡典雅,但并不适合直接搬上舞台。为了保证整体的协调性,需要导演和师生根据舞台的实际情况做各种调整,这对大家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参与设计的同学,通过比对几十种妆面,最终选择了宋代女子的三百珍珠妆。李翠兰同学介绍了妆容设计时的巧思,“先在额头、下巴、鼻梁这三处着重涂白,使得额头看上去更为宽广明亮,下巴更为饱满,鼻梁也更加高挺。然后加上珍珠点缀,在两鬓、眉间还有面颊上贴上珍珠。”
李翠兰说,为了在舞台上既体现《汉宫春晓图》的古典之美,也能结合灯光舞美呈现出最好的演出效果,她们特别选用珍珠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在古代,珍珠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喜爱淡雅的宋代人十分喜爱珍珠。在贵族中,尤其是宫廷之人,常常会选取非常珍贵的珍珠来彰显地位和身份。”
展演妆容都十分考究
“妆容的部分,同学们都是拿着高清放大的图片。”周朝晖老师讲到,同学们仿佛化身“古画大侦探”,仔细研究古画中的服饰和妆容里的秘密,“古画中的妆容设计和当代的妆造思路并不一样,需要一点一点仔细研究。”
除了妆容考究,设计学院的同学们也着重设计了舞者们的发饰。艺术展中呈现的发型精巧,每个角色的头饰各不相同,百花齐放,十分灵动。“饰品主要用到了簪和钗。”李翠兰介绍道,簪是中国古代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每个角色的头饰各不相同
03 推迟的毕业演出,
成就了春日毕业展
“本来计划在下半年的演出,因疫情推迟到了今年年初。但因导演早有构思,才能在开学季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完美地呈现这场展演。”周朝晖老师说。
“因为时间紧张,从选舞蹈演员到排练设计,到最终的舞台呈现,《汉宫春晓图》的舞蹈团队只花了短短7天时间。”参与舞蹈呈现的梁茂林同学讲到筹备时的情况还历历在目,“画中能提取到的内容不算太多,尽管能够感受到画面的灵动,但具体怎么演绎还需要设计。在前期我们找很多资料,我们学习了明朝时期的宫女、仕女怎样逗孩子和哄孩子,那种灵动的状态是我们需要在舞台上再现出来的。”梁茂林说,根据古画中的不同篇章,舞台的呈现将画幅分为六个章节,除了《戏婴》篇,梁茂林还参加了《扑蝶》的演出。
无论是参与设计还是参演,同学们都花费很大精力
在后一幕中跳跃的动作较多,多次跳跃的动作表达能传递给观众一种快乐灵动的情绪,这形成了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观众的联结。而为了呈现这一细节,准备过程也颇费了一番工夫。“排练时,演员跳舞会踩到过长的裙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同学们就要不断地修改尺寸。” 王芝凤说,跳舞过程中披帛会掉落,所以我们会采用别针固定,发饰和钗也都要用U形夹固定。
整个排练集中在五天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这成了舞蹈系同学们筹备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每天晚上都要刻苦训练,基本上每天结束都已经晚上11点了。在最后的联排过程更是紧张,要连续排练一整天,以确保舞台不出错。”回忆起那段排练的时光,导演们很辛苦,同学们也很辛苦,尽管很苦很累,但梁茂林依旧珍惜这种感觉,“一方面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演活,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每个动作连接顺畅,还要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导演要求很高,一个动作不到位,就让我们反复跳,眼神、手位、情绪都一点马虎不得。”
参演的同学仔细打磨动作
04 一场毕业展,
和中国服饰史产生亲密联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初春,“以画入戏”为主题的中国古代传世名画《汉宫春晓图》沉浸式人物造型艺术展正式登台舞台上,106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舞台不仅呈现了服装和造型,导演和同学们还将古画中的非遗项目一一呈现——舞台上,同学们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戏婴、送食、挥扇,生动地呈现了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
40分钟的艺术展,同学们“复活”众多的古人形象细腻入微,神采飞动、精丽艳逸、栩栩如生的姿态,宛如一副穿越千年生动的历史宫廷生活纪实画面。
同学们卖力地演出艺术展演结束后,同学们的大学毕业设计展也画上了圆满句号。“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王芝凤同学感叹说。
几天后,这场展演意外冲上了热搜。微博上,#大学生把汉宫春晓图106个人物演活了#这一话题占据榜单,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还是蛮惊讶的,我没有想到热度会这么大。”王芝凤说。
“这样的教学真的很有意义,让学生沉浸于传统文化,体验文化的精华。”网友@欢乐的肖夫人在视频新闻下方的评论收获了很多的网友点赞。而整个评论区也是一片叫好声,网友的点评基本都在围绕这个作品的意义展开。
网友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毕业作品,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体现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很好的毕业作品展示形式。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这种将传统文化可视化的表演和展现方式,不仅是对中华文化有较高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对以表演传承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创新,是具有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学生们在展演中获得了成长
对同学们来说,成长也是在实践中发生的。“刚开始同学们拿到这个‘复原’项目时,会觉得复原好像并不需要创造,照着做就行了,但在执行阶段大家才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得容易,完美都要渗透汗水。”
在周朝晖老师看来,正是在这个“复原”的过程中,同学们和中国服饰史产生了亲密联结。“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思想内涵基础上的创造,如果同学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空谈创造和设计会成为无根之源,当青年学生挖掘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古代的妆容发饰、服饰用品都很精美。学生在挖掘的过程中,力图完善,精益求精,对自我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周朝晖说,这次艺术展可以说是给毕业班同学们珍贵的最后一课,“希望同学们能明白,真正的设计不一定只在当代才能找到,在古人的画里,在古代的服饰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设计。”
(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撰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张煜佳 田璐瑶
统筹/林艳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