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印度中央邦的一处村庄里,村民指着村口的一片空地,对着镜头哭笑不得:“他们说这里建了三个厕所,可我只看到几根竹竿和一块破布。”
这块“竹帘厕所”的施工照,曾在印度社交媒体上引发轰动——竹帘围成半人高的方形,顶上盖着塑料布,没有隔间、没有门锁、没有排水管道,甚至连地基都没有。
但正是这样的“厕所”,被当地政府算入了“3.2万个新建公厕”的辉煌数据中。
这场荒诞的“厕所革命”大戏,始于莫迪政府一纸29亿卢比(约合人民币2.5亿元)的拨款。
施工方宣称仅用5天便完成全国3.2万座厕所建设,平均每分钟建成4.4个,速度之快甚至让印度网友喊出“基建狂魔”的口号。
然而,当镜头对准现实,这场“速度狂欢”的真相却充满戏剧性:有的厕所只存在于验收照片里,有的沦为农具仓库,有的甚至因墙体太薄被风吹倒……
这场“厕所革命”的诞生,离不开莫迪政府的政治野心。2014年莫迪上台时,印度约60%的人口露天如厕,恒河沿岸的排泄物污染触目惊心。
彼时,莫迪在独立日演讲中高调承诺:“要让每个印度人用上厕所!”十年间,“厕所革命”成为印度政府最核心的民生工程之一。
到2024年底,政府宣称已建成1亿座厕所,露天排便率从60%降至29%。然而,2025年初的“5天3.2万座厕所”计划,将这场运动推向了极致。
为了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各地施工队昼夜赶工。北方邦某村庄的工人透露,他们用预制水泥板拼装厕所,每座耗时仅20分钟,“连地基都不用挖”。
中央邦审计显示,37%的“已建厕所”仅存在于报表中,实际场地空空如也。
在比哈尔邦,验收人员仅拍摄厕所的正面墙体,刻意避开未完工的背面和缺失的排水系统。
这场“速度竞赛”的本质,是莫迪政府为2024年大选造势的政治工程。一名地方官员坦言:“上头只看数字,不管质量。我们若完不成指标,连下一笔拨款都拿不到。”
然而,这场“速度狂欢”的背后,是荒诞的现实。在印度中央邦印多尔市,政府曾耗资数百万卢比打造“智能厕所”,配备自动感应冲水系统和太阳能供电设备。
然而不到两年,70%的智能厕所因水管破裂、电路故障沦为废墟。当地居民戏称:“它们唯一的‘智能’就是会自己坏掉。”
更普遍的问题是粗制滥造:拉贾斯坦邦的厕所墙壁用单层砖砌成,厚度不足10厘米,一场暴雨后倒塌;
北方邦部分厕所仅建围墙,使用者不得不头顶烈日如厕,网友调侃“这是为了让人与自然亲密接触”;
奥里萨邦的厕所直接将粪便排入露天土坑,雨季时污水横流,反而加剧了卫生危机。
在喜马偕尔邦的山区,政府将厕所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村民往返需步行40分钟。“为了上个厕所差点摔死,谁会去用?”一位村民抱怨道。
而在西孟加拉邦,部分厕所因选址偏僻,最终被改造成农具仓库,门口堆满锄头和麻袋。
即便厕所设施完善,印度农村根深蒂固的露天如厕习惯仍是巨大阻碍。
拉贾斯坦邦的妇女苏尼塔说:“家里新建了厕所,但公公坚持要去田里解决,他说‘在屋里方便会触怒神灵’。”
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农村新建厕所的实际使用率不足50%,许多人认为露天排便“更畅快”“更卫生”。这种文化困境,远比水泥和砖块更难改变。
这场“厕所革命”的背后,还隐藏着贪腐与短视的恶性循环。
莫迪政府的29亿卢比拨款中,每个厕所的预算约为1.2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165元),但实际到村民手中的资金不足三分之一。
北方邦的承包商阿尼尔透露:“地方官员要抽走40%的回扣,我们只能用最便宜的材料。”
更有甚者,部分村庄仅用竹帘和塑料布搭建厕所,成本不到500卢比,却按全额预算向政府报账。
印度政府将厕所数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核心指标,却忽视后续维护。中央邦一处公厕因无人清理,粪坑半年未清,最终被村民填平。“
这场“厕所革命”暴露出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印度网友曾骄傲宣称:“中国10天建火神山医院,我们5天建3万厕所!”
但两者本质截然不同:中国基建以全产业链支撑和质量管控为基础,而印度此次“厕所革命”更像一场缺乏系统规划的“野蛮冲刺”。
政府沉迷于“世界纪录”“吉尼斯认证”,却忽视民生需求;资金层层盘剥,导致工程偷工减料;硬件建设未能同步推进卫生教育和观念革新。
截至2025年3月,印度仍有约3亿人露天如厕,恒河水质未见根本改善。
莫迪政府计划再投入50亿卢比推进“厕所革命2.0”,但专家指出,若不正视贪腐、质量和文化问题,再多的拨款也难逃“竹帘厕所”的命运。
印度网友曾自嘲:“我们的厕所比爱情还脆弱——建得快,倒得更快。”
这场荒诞的“厕所革命”,既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缩影,也是一面照见政绩冲动与民生脱节的镜子。
真正的“基建狂魔”,从来不是靠速度刷新的数字,而是用一砖一瓦筑起的生活尊严。
或许,印度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竹帘厕所,而是一场彻底的思想觉醒:只有当每个村民愿意走进厕所、每个官员敢对贪腐说不时,“厕所自由”才能真正照进现实。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