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寒冬,山西稷山县马村发生了一件怪事:大雪纷飞之际,村中一处名为“百墓坡”的土堆竟始终不积雪。
村民议论纷纷,有人说是“鬼神作祟”,也有人猜测地下埋着宝藏。
这一异象甚至引来盗墓贼,他们趁着夜色挖掘,却在墓室中惊见“女鬼”陶俑,吓得落荒而逃……
这场风波最终惊动了考古队,一座深藏地下的宋金砖雕墓群由此重见天日。
令人震撼的是,墓室内部雕梁画栋、戏台楼阁一应俱全,俨然一座“地下四合院”,奢华程度堪比皇宫。
墓主人究竟是何方神圣?这片神秘的地下世界又暗藏哪些未解之谜?
1973年的雪夜盗墓事件,揭开了马村砖雕墓的神秘面纱。
考古队发现,墓群由14座宋金时期砖室墓组成,墓室顶部独特的穹窿结构形成空气对流,导致地面温度与外界差异,这才有了“百墓坡积雪不融”的奇观。
墓群整体仿照地上四合院建造,前厅、后堂、厢房、戏台一应俱全,甚至精细到门窗雕花、飞檐斗拱,堪称“微缩版豪宅”。
墓室内的砖雕以“写实”著称,内容涵盖市井生活、戏曲表演、神话传说等。
例如,“开芳宴”场景中,墓主夫妇端坐庭院,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乐师奏曲、戏班献艺,再现宋金贵族宴饮的奢华;
而“妇人启门图”中,朱红大门半掩,妇人探身张望,这一经典题材暗含“生死之门”的哲学隐喻,被誉为“千年一瞬的东方蒙娜丽莎”。
更令人惊叹的是,墓壁上的戏台雕刻着生、旦、净、丑等角色,乐队手持笙箫鼓乐,将中国戏剧登台历史向前推进200年,颠覆了学界对元代戏曲起源的认知。
砖雕细节栩栩如生:侍女发髻纹理清晰,戏子妆容鲜艳如初,连屋檐的猫头瓦当都刻画入微。
考古专家感叹:“这不是墓室,而是一座地下艺术博物馆!”
墓群属于宋金时期的段氏家族,墓中出土的《段楫预修墓记》铭文显示,段氏先祖段先精通医术,靠药膳生意积累财富,家族鼎盛时“田连阡陌,仆从如云”。
而墓室中大量药材纹饰的砖雕,也印证了这一背景。
段氏家族将“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刻于墓砖,这一祖训贯穿墓室设计:墓壁雕刻“二十四孝图”,强调家族伦理;药膳主题砖雕展现段氏对食疗的推崇;墓中戏台与乐俑多达20余处,印证段氏“以戏养神”的生活哲学。
有趣的是,段氏后人至今仍居住在马村,他们世代守护祖墓,甚至将祖训融入现代生活——村中仍保留药膳传统,逢年过节必演地方戏。
由于长期受潮、风化,部分砖雕出现褪色剥落。近年,当地采取3D扫描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并运用微生物清洗法去除表面污渍。
此外,墓室加装温湿度监测系统,限制每日游客量至200人以内,避免二氧化碳侵蚀。
稷山县以砖雕墓为核心,打造“国保研学游”路线:游客可穿戴VR设备“穿越”回宋金,参与虚拟砖雕制作;结合当地高台花鼓、螺钿漆器等非遗项目,推出“古墓探秘+手作体验”套餐;以“妇人启门”形象设计文创雪糕、盲盒,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尽管旅游开发带来经济收益,但也引发争议:有学者批评仿古建筑“喧宾夺主”,掩盖了墓室原貌;部分游客触摸砖雕,导致细节磨损;过度营销“灵异传说”,削弱了文化深度。
对此,文保部门正探索平衡之道——例如增设透明隔离罩、推出专家导览团,并拍摄纪录片《地下的宋金》,用史实取代猎奇叙事。
站在马村砖雕墓的入口,昏暗的灯光下,青砖上的戏台依旧笙歌未歇,妇人仍半掩门扉等待归人。
这座地下宫殿不仅是段氏家族的安魂之所,更是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桥梁。
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奢华,不在于金银堆砌,而在于将生活升华为艺术,将家族精神镌刻为永恒。
如今,随着文旅开发的深入,马村砖雕墓正从“养在深闺”走向世界舞台。
或许有一天,当更多游客读懂砖雕中的“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这座地下宫殿才能真正完成它的使命——让历史照亮未来。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