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南侧的帕德玛河畔人潮涌动,欢呼声震耳欲聋。
数千名民众挥舞国旗、载歌载舞,甚至有人跪地亲吻桥面,仿佛在朝圣一座“神迹”——这一天,由中国承建的帕德玛大桥正式通车。
仅15小时,过路费收入突破1300万元人民币,创下孟加拉国基建史上的奇迹。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座桥的“吸金能力”持续爆发:首年过路费收入达5.3亿元,直接拉动全国GDP增长1.2%。
这座桥为何让孟加拉人如此疯狂?答案藏在当地流传的一句谚语中:“过帕德玛河,比登天还难。”
这条源自恒河的支流,最宽处达10公里,湍急的河水与松软的河床让渡轮成为唯一的过河方式,耗时长达8小时,且沉船事故频发。
一位当地渔民曾形容:“每次上船都像和死神赌博。”而大桥通车后,天堑变通途,**10分钟即可跨越两岸**,西南贫困地区与首都经济圈首次实现“血脉相连”。
孟加拉国并非没有尝试过建桥。早在1998年,日韩曾联手在上游建桥,却因技术局限未能解决核心交通痛点。
当孟加拉政府2014年宣布自筹44亿美元建桥时,欧美企业纷纷退缩——帕德玛河的“地狱级”施工条件堪称噩梦:
河床是厚达150米的松软泥沙,如同“豆腐上插钢筋”**;每年雨季洪水肆虐,河床形态瞬息万变。
关键时刻,中国中铁大桥局以欧美报价的三分之一(15.49亿美元)接下了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为了在“豆腐”中打下根基,中国工程师首创“斜桩插打”技术:将40个桥墩的每根钢桩以特定角度打入河床,最深达125米,并通过“TAM压浆法”注入特种水泥,将钢桩与河床固化为一体。
仅桥墩施工就动用了世界最大液压打桩锤,完成260万次精准锤击,创下工程纪录。
更震撼的是主桥架设——150米长、3200吨重的钢桁梁,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天一号”起重船一次性吊装完成,误差不超过2毫米。
面对疫情冲击,中孟团队甚至两度停工后仍提前竣工,被外媒称为“基建狂魔的终极挑战”。
帕德玛大桥的意义远不止于交通便利。
这座双层公铁两用桥(上层四车道公路,下层铁路)通车后,西南21个区与首都达卡的物流时间从数天缩短至数小时,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30%,工业品辐射范围扩大5倍。
仅通车首日,44033辆车次涌入大桥,单日通行费超3000万元,一年后累计通行车辆达565万辆,日均1.5万辆次。
经济数据更为惊人:大桥直接贡献全国GDP增长的1.2%-1.5%,预计未来30年将带来4530亿塔卡(约34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效益。
西南贫困地区的房价因大桥飙升50%,红树林保护区变身旅游胜地,沿岸养殖业、旅馆业蓬勃兴起。
一名当地店主感叹:“过去这里人烟稀少,现在每天都有开往首都的班车,我的杂货店收入翻了3倍!”
大桥建设初期,国际社会质疑声不断。世界银行拒绝贷款,欧美专家断言“不可能建成”,甚至有媒体嘲讽这是“穷国的白日梦”。
然而,孟加拉国选择孤注一掷——全国民众节衣缩食自筹资金,政府发行“大桥纪念钞”,将国家尊严与大桥深度绑定。
通车后,这座桥迅速成为国家骄傲。
不丹国王访问时被专程邀请参观;民众自发组织“万人摩托大军”巡游庆祝,车身挂满鲜花,横幅写着“孟加拉爱中国”。
社交媒体上,孟加拉网友疯狂刷屏:“这是我们的长城!”“中国朋友让不可能成真!”
一位工程师感慨:“以前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现在终于敢向世界喊出‘孟加拉能做到!’”
帕德玛大桥的传奇不止于钢筋水泥。2019年达卡老城区爆发污水危机,中国建设者暂停工程,调集设备72小时抢险,救下数万民众。
疫情期间,中方团队为当地工人提供免费疫苗,并培训超5000名技术工人,许多人从此脱贫。
如今,汉语成为大桥两岸的“第二语言”,孩子们唱着中文儿歌,商店挂起红灯笼,中孟联姻家庭逐年增多。
这座桥更是一带一路的缩影。作为泛亚铁路的关键节点,它串联起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物流网络,未来可通过缅甸直通云南。
孟加拉总理哈西娜直言:“大桥让我们离‘金色孟加拉’梦想更近一步,而中国是这一梦想的同行者。”
帕德玛大桥的故事,是技术与毅力的胜利,更是发展中国家携手突破命运枷锁的史诗。
当孟加拉民众跪吻桥面时,他们触摸的不只是钢铁,更是一个民族重生的希望。
正如当地诗人所写:“曾经,帕德玛河是我们的眼泪;今天,它是我们微笑的倒影。”
这座由中国浇筑的“梦想之桥”,正托起一个国家的未来,也让世界看见——真正的友谊,从不需要“天价账单”,而是共克难关的双手,与共同跳动的心。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