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熟悉,满清帝国在光绪之后迎来了最后一任皇帝宣统,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不过,其中经历过哪些惊心动魄和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您或许就不那么熟悉了。
作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曾经萌生了废除光绪另立新君的想法,但最早的候选人并非溥仪,而是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jùn)。甚至于,此人已经被加封“大阿哥”并且入宫居住,随时都准备取而代之登基称帝。
问题来了,溥儁(jùn)为何最终没能登基称帝而只是作为候补皇帝昙花一现呢?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清末的那段历史。为了抵制抄袭和搬运,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同时声明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这两个平台,拒绝任何第三方平台刊载。
1898年6月11日,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为标志,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开始了,史称为“戊戌变法”。在变法初期,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们干劲十足,改革举措涉及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不过,由于力度过大,由于步子过快,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插一句,许多人都认为慈禧太后属于顽固派代表人物,其实不然。在变法之初,她始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观察光绪皇帝,观察维新派,否则压根就不会有“戊戌变法”出现。
早在1888年时,慈禧就流露出归政光绪帝的姿态,表示希望搬出紫禁城以展现自己离开权力中心之意。同年,光绪不顾众臣反对执意整修将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之后更名为“颐和园”,准备以此供太后归政后居住。
第二年,慈禧在光绪大婚后终于搬离紫禁城,形式上完成了最高权力的移交。此后,她在夏秋之际都会居住在颐和园内,只有冬天时才会搬回皇宫的储秀宫或者西苑仪鸾殿。
由于性格使然,慈禧太后尽管表示不再继续过问朝政事务,但光绪每逢重大决策都要及时请示,颇有退而不休的意味。据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
现在办事,一切照旧。大约寻常事上决之,稍难事枢臣参酌之,疑难者请懿旨。
在这种表面融洽的两宫关系中,朝中大臣自动站成了两列,一列依附于慈禧,被称为“后党”;另一列依附于光绪,被称为“帝党”。两党平时相安无事,在甲午战争前后却狠狠互掐,相互推诿。
为了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光绪帝急需证明自己的机会,希望通过一场对外战争夺回权柄。面对日本的不断挑衅,帝党成员们不断鼓励甚至怂恿他当机立断,通过北洋舰队吊打日本来让所有质疑者都闭嘴。
结果,甲午战争完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廷战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光绪和帝党变得垂头丧气,而慈禧则再次证明了自己“英明神武”,后党成员也扬眉吐气。
戊戌变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因此,光绪皇帝很紧张,生怕会再次出错。
维新变法开始三个月后,势单力薄的维新派发现新法根本推行不下去,许多朝廷重臣和地方大员都是虚与委蛇,都是阳奉阴违。于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决心毕其功于一役,背着光绪密谋“围园劫后”。
1898年9月21日,在载漪和刚毅等顽固派人物的长期怂恿下,在荣禄和袁世凯的联合告密下,慈禧怒了!她不仅下令查抄所有的奏折,而且还召来光绪当面训斥:
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
尽管光绪磕头认错并且坚称自己并不知晓,但还是被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同时,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们也死走逃亡作鸟兽散,仅仅持续103天的戊戌变法就这样毁于一旦,史称“戊戌政变”。
从此以后,慈禧和光绪曾经的那种“母慈子孝”关系荡然无存,双方的怨恨越积越多。作为自己的外甥,作为自己的养子,她从他4岁时便开始悉心抚养,一场维新变法却导致恩断义绝。
满清帝国的官场缺乏人才,但却不缺乏人精,尤其是拍马屁的人精。看到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如此紧张,有人开始蠢蠢欲动了。不久,有言官御史上奏:“今上无德,当废”。
对于废帝的主张,慈禧太后并没有同意,但也没有申饬。这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出端倪,导致声浪此起彼伏。其中,最积极和最热心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同治时期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崇绮,他在光绪朝赋闲在家郁郁不得志;第二个是同治时期的帝师徐桐,他昏庸老迈是坚定的后党成员;第三个是礼部尚书启秀,他受徐桐举荐进入军机处。
“三人成虎”的道理都懂,经不住这些人的谏言,慈禧果然萌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准备废黜光绪。不过,废立皇帝在任何朝代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她并没有急于表态和行动。
得知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西方列强纷纷向清廷施压,总理衙门每天只能疲于应付,谎称“卧病不出”。以英国公使为首的数国驻华公使联合抗议,强烈要求西医当场检查病情。
1898年11月17日,法国驻京使署医官多德福蒙诏赴瀛台,亲自给光绪帝进行诊治。后来,他这样回忆当天的情景:
在太监的指引下,我来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小房间里。看到了一个面色苍白、瘦弱不堪的男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个男人和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联系在一起。
经查,光绪皇帝并没有大的疾病,只是情绪不佳和身体虚弱。至此,清廷所谓“光绪卧病不能理政”的谎言被戳破,总理衙门受到的外交压力与日俱增。
作为道光帝旻宁的孙子,作为惇亲王奕誴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漪属于一个庸碌无为的宗室子弟。不过,他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投机取巧,善于察言观色。看到慈禧太后已有废帝打算,看到西方各国频频施压,感觉到机会来了。
载漪深知慈禧太后厌恶西方列强,于是不断怂恿她要“霸气硬刚”,要维护“天朝体面”。同时,徐桐和刚毅等人也积极参与,不断请求废黜光绪另立新主。
在这帮人的推动下,慈禧太后终于下定决心废除光绪,在宫中连续召见了十几个溥字辈的幼童。最终,她挑中了14岁的溥儁,希望由其成为新君。
溥儁出生于1885年,是载漪的次子,从小就聪明伶俐。不过,这股子聪明伶俐劲儿却完全没有用到正途,什么吹拉弹奏,什么吃喝嫖赌,他一样也没有落下,最典型的纨绔子弟。
1899年初,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腊月,溥儁被下旨入继为清穆宗同治的嗣子,也成为了慈禧名义上的嫡孙。紧接着,他以“大阿哥”的身份入宫居住,还由大学士徐桐和承恩公崇绮共同传授学业。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溥儁以“大阿哥”的身份到大高殿和奉先殿祭祖,已经成为了候补皇帝。眼看即将大功告成,载漪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狂喜,眼巴巴等着出任摄政王。
光绪虽然被囚禁于瀛台,但并未被废除帝号。而且,按照爱新觉罗的家谱,他还是载漪的堂弟和溥儁的堂叔,但却早已被侄子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
随着义和团运动兴起,载漪敏锐地发现这是加快光绪倒台的机会,希望借助他们打压洋人。于是,这些装神弄鬼的乌合之众被引入北京,甚至引入皇宫,成为自己政治斗争的工具。
1900年6月25日,载漪竟然带领几十个团民以“查验二毛子”为名闯入光绪的住所,甚至不惜拳脚相加。向在位的皇帝动手,这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就连东汉末年的汉献帝都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
由于情节太过恶劣,此事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满朝文武纷纷上疏弹劾。慈禧太后也认为不可助长此风,不仅下旨申饬载漪和溥儁父子俩,而且还限制了他们的权力。
这次风波过后,溥儁的嚣张气焰暂时得到遏制,但也只是暂时消停而已。在紫禁城内,他基本上无人敢约束,除了吃喝玩乐,甚至还与宫女们淫乱苟且,搞得皇宫内乌烟瘴气。
1900年初,慈禧太后正式决定由溥儁接任帝位,还将年号由“光绪”改为“保庆”。不过,此举立即遭到了群臣反对,尤其以遵循礼制的汉臣们最为坚决。
由于八旗军没落,汉人早已经掌握了军权,成为剿匪和平叛的主力军。久而久之,各地督抚多由汉臣们担任,成为不容小觑的势力,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在汉臣们推动下,西方各国也纷纷出面力保光绪,要求慈禧太后还政于帝,甚至不惜武力威胁。她可以接受割地赔款,也可以接受丧权辱国,但万万不能接受交出权力退居幕后。
1900年6月17日,慈禧太后召集重臣朝会,公开表示自己支持义和团运动,支持武力对抗洋人。接着,她还大义凛然地同时向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和奥匈帝国这11个国家宣战,顿时就惊呆了所有人。
当宣战的诏书下发至全国各地时,几乎每个督抚都懵圈了,这不是找死吗?很快,两广总督李鸿章率先表态,以“此乱命,粤不奉诏”的名义驳回,同时号召东南各省都要中立互保。随后,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广东巡抚德寿、浙江巡抚刘树棠和安徽巡抚王之春纷纷响应,共同签署了“东南互保协议”。
面对满清帝国的公开宣战,这十一个国家同样大感意外。最终,英国、美国、日本、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宣布应战,随即组成了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
长期宣扬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自然不是正规军队的对手,基本上一触即溃,京津地区大面积沦陷。慈禧太后一看战况不妙,立即带着光绪和溥儁等人逃往西安,真是要多狼狈有多狼狈,要多丢人有多丢人。
在逃亡途中,慈禧紧急下令由擅长洋务的李鸿章入京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协助庆亲王奕劻与列强展开谈判。而且,面对洋人的狮子大开口,她竟然答应了所有的丧权辱国条款,同意签订《辛丑条约》,大幅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为了让洋人消气,为了抱住自己性命,慈禧太后对主战派成员痛下杀手。于是,大学士徐桐悬梁自尽,崇绮也无奈自杀,载漪则被削爵发配新疆充军。
面对如此惨痛的国难,“大阿哥”溥儁却像没事人一样继续有吃有喝,甚至还在途中弹唱自娱,导致慈禧大失所望。随后,他被撤去“大阿哥”的头衔,跟随父亲一起发配,皇帝梦彻底破碎。
从西安回京以后,慈禧继续软禁光绪皇帝,继续把持着朝政。在她的默许下,被流放的载漪和溥儁父子俩并没有太遭罪,躲到了蒙古阿拉善旗罗王府的妻舅家居住。
在光绪和慈禧相继过世后,溥仪登基称帝,生父载沣成为摄政王实际掌权。于是,溥儁悄悄回到了北京生活,无爵无产的他只能投靠叔叔惇亲王载瀛。
事实上,叔叔载瀛并不待见这个落架的侄子,溥儁只能在王府的东跨院中暂时居住。寄人篱下的日子里,他只能捏泥人打发时间,将捏成的泥人起名为荣禄、李鸿章和奕劻等,然后砍去头颅发泄怨气。
武昌起义后,满清帝国在革命派和北洋系的内外夹击下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作为曾经的皇族,而且还差点儿成为皇帝,溥儁竟然没羞没臊地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厚颜无耻出任了总统府的参议。
溥儁挂名总统府参议,每月可以领取500大洋的高薪。不过,这些钱竟然不够挥霍,除了抽大烟、捧戏子、逛窑子,还经常大宴宾客。
1921年,溥儁的所有待遇被取消,名下的土地和房产也被北京政府没收。随后,他只能依赖自己的大舅子,也就是时任蒙藏院总裁的塔王塔旺布里甲拉,直到对方去世后被赶出府邸,只能搬入马棚居住。
1942年,衣食无着的溥儁在塔王府的佣人房中黯然病逝,稀里糊涂地走完了57年的人生。他共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人夭折,另一人名叫毓巍,只能依靠蹬人力三轮车为生,直到90岁才过世。临终回顾自己和父亲的遭遇,这个历经坎坷的老人这样表示:
一个老太太什么都不懂,还非得什么都要管,最终把家族毁在自己手里。
人不要太贪,知足常乐就挺好!如果载漪和溥儁父子俩能够安于现状,老老实实做一个皇族王爷,即便是满清灭亡也足可以安享富贵人生,何至于食不果腹凄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