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部名为《亮剑》的抗日神剧霸屏银幕,以一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极大地提振了全民的爱国热情。其中,李云龙率领的新一团在苍云岭被日军坂田联队包围,他违抗军令正面突围并且击溃日寇的情节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他那句“什么TND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什么武士道,老子打的就是武士道”听起来就非常提气。
问题来了,在抗战时期一个八路军的团级单位,真的可以击溃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吗?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有理有据来解答这个疑问。
作为一个过度自尊、过度敏感、过度狭小和过度奇葩的国家,日本军队师从德国但又不同于德国,并没有设置传统的军、师、旅、团、营、连、排和班。有时候,虽然“军”的编制会偶尔存在,但也只是临时的,只有“师团”才是最高的常设编制。例如,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为了统一调遣华北战场兵力,在1938年8月31日组建了第一军,下辖有第6师团、第14师团和第20师团,之后第36师团、第37师团和第41师团也短暂加入过该军的序列。
何谓师团?其实,这是近代日本陆军改革后采用的主要战术力量,通常又下设有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和小队,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军”级编制。其中,一个旅团大约8000人左右,一个联队大约3000人左右,一个大队大约1000人左右,一个中队大约200人左右,一个小队大约80人左右。
日本虽然宣称天皇“万世一系”统治国家,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只是虚设君位而已。直到明治维新,天皇睦仁才终于干掉了长期专权的幕府,使自己从傀儡变回了实权君主,就此开启了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回顾倒幕过程,睦仁天皇依靠了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和肥前藩这“四大强藩”的鼎力支持。否则,以他无权无势的身份,绝对没有夺权的可能,甚至还会有性命之忧。
随着土佐藩和肥前藩相继衰落,剩下的长州藩和萨摩藩就成为了明治天皇的核心力量,不断被委以重任。渐渐的,实力最强的长州藩成功控制了陆军,实力稍弱的萨摩藩成功控制了海军,从而形成了“长之陆军、萨之海军”的格局。
为了对外扩张,为了加强军事,明治天皇对军队不断进行改革。他效仿西方的全民征兵制,更仿照德国在宪法中明确了自己对军队的直接统率,拥有最高军令权和最高军政权,政府及其内阁大臣都无权过问。
1871年,日本正式推行征兵制并且设立了最早的四个镇台,分别是东京镇台、大阪镇台、仙台镇台和名古屋镇台,后来又设立了广岛镇台和熊本镇台。之后,天皇将六个镇台改编为师团,成为日军的骨干力量和常设机构。其中,东京镇台改名第一师团,仙台镇台改名第二师团,名古屋镇台改名第三师团,大阪镇台改名第四师团,广岛镇台改名第五师团,熊本镇台改名第六师团。
1894年,朝鲜国内爆发了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农民起义,史称“东学党起义”。借此机会,日本迅速出兵半岛,利用这些成立不久的师团侵占朝鲜并且发动甲午战争,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尝到了战争甜头,明治天皇更加豪横,也更加大胆。1905年,他“以小博大”挑战沙俄,通过日俄战争险胜了北极熊,从此奠定了自己在东北亚的地位,也彻底推翻了东亚的朝贡体系。
到1915年时,日本凭借战争赔款继续扩军备战,终于形成了21个师团的军队规模。这些军力,也成为他们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重要基础,或者说成为他们豪赌的赌资。
一战爆发后,对于日本可能的军事行动,作为军事同盟的英国是持保留态度的。一方面,它愿意看到日本给予协约国支持;另一方面,它并不希望日本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因此,面对要求以盟友身份参战的动议,英国竟然拒绝了日本。
欧洲列强开战,势必会减弱对于亚洲的控制,日本自然不会错失机会。当时,大正天皇嘉仁身体不佳而由皇太子裕仁监国,他极力支持首相大隈重信直接参战,目标直指曾经的老师德国。
我们简单捋一捋时间顺序: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7月29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舰队撤出中国胶州湾;8月23日,日本突然向德国宣战,派出军队在中国山东半岛登陆,强行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团。
看得出来,日本每一步都走得很急,压根没有搭理过英国的反对。某种意义上来说,英日同盟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它已经成为英美在中国和东亚利益的强有力挑战者。因此,随着一战结束,英日同盟也就顺理成章的瓦解,双方逐渐走向了对立直至二战爆发。
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前后组建了170多个师团,其中的50多个主要分布于中国战场。由于国力和人口所限,这些师团良莠不齐,通常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战力水平也不尽相同。
一、甲种师团这种师团装备最精良,战力最强悍,满员时可达25000人以上的规模。而且,除了配备有步兵以外,还拥有骑兵、工兵、炮兵和辎重等联队,同时设有单独的陆军飞行兵协同作战。
在忻口会战中,日军第5师团长驱直入,几乎击溃了国民政府的30多个正规师,打得阎锡山哭天喊地。虽然自身损失惨重,但毕竟迫使10多万晋绥军全线后撤,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乙种师团这种师团装备水平和人员数量都逊色于甲种师团,满员时编制人数在20000人左右,属于日军的最普遍构成,也是侵华战争的主力军。他们的实力不容小觑,拥有各类型的轻重火炮和武器弹药,往往一个师团就能正面硬杠国军的几个军。
在武汉会战中,国军几个主力军经过激战才勉强干掉日本第106师团这个乙种师团,这也成为中国战场唯一一次完败乙种师团的战例。可惜,经过短短几个月的休整,伤亡超过三分之二的106师团就完成重建,又气势汹汹地出现在了后来的南昌会战。
三、丙种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直接对日宣战,二战的规模达到了最大化。面对战场的窘境和人员的短缺,日本政府只能扩编原先的辅助部队,从而形成了丙种师团。他们的战斗力水平一般,满员编制人数大约在12000人左右,通常只负责战场的辅助性任务。
在衡阳保卫战中,日军最先投入第68师团和116师团,久攻不下又增加第58师团加入总攻。其中,第68师团和第58师团都是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而成的,战斗力水平堪比国军的一个王牌军。
四、丁种师团这种师团多出现于战争的后期,又被称为“治安师团”,光从名字就能判断出战斗力水平不高。他们的成员多以老弱病残为主,主要负责维护本土的社会治安,有时也会派往中国战场用于清乡和扫荡。
当时,日本国内的兵源已经枯竭,这种丁种师团主要用于维护治安,战斗力非常低下。甚至于,他们都不如国军的地方部队,基本上都龟缩在后方,从不承担正面作战任务。
在1940年召开的国军参谋长会议上,陈诚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战争初期,我军三个师可以与日军一个常设师团打成平手。武汉会战后,我军五六个师只能勉强抵抗日军一个师团。而枣宜会战后,我军以十个师的兵力甚至还打不过一个师团。
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落后,整体战力很低。所以,别说消灭一个日军师团,就是消灭一个日军旅团和联队都没有可能。像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仅仅率领一个团就消灭了坂田联队,这纯粹就是美好的愿望和夸张的演绎。
当然!笔者绝不是涨小日本的威风,说日军的师团天下无敌。其实,如果他们对上德军的装甲师、苏联的近卫师或者美国的机械化师,分分钟都能被秒成渣渣。
客观的说,正是由于我们国家在近代的发展迟滞,才使得国力和军力都极度落后,甚至被曾经的小弟日本上门屠戮。充分说明,不管在任何时候,落后就要挨打。现如今的乌克兰和巴勒斯坦,再一次证明了这句话的无比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