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驾崩后,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李严、魏延和杨仪等人内斗中灭亡

睿昊聊历史 2024-11-06 14:57:08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和风云际会的时代,用“谋臣如云、猛将如雨”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经过《三国演义》的助攻,许多人物形象至今都深入人心,几乎超过后世的任何一个朝代。

在蜀国的名将谱系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五虎上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除此之外便是魏延。甚至于,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的武力值和统率力综合评比要超过赵云、黄忠和马超,堪称关张之外的“第三名将”。

非常遗憾,论起知名度和美誉度来,后世对魏延与五虎上将的评价却是天差地别。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蜀汉将领尤其是诸葛亮对他的排挤和打压,最终造成了惨死军中和夷灭三族的悲剧,直到刘禅为其平反并且赐棺厚葬。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

魏延字文长,河南信阳人,早年在刘表手下为偏将。不过,那会的荆州集团任人唯亲,多用蔡瑁和张允等鼠辈,他实在是没有出头之日,只能整日唉声叹气,痛恨英雄无用武之地。

公元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率军大举南征,兵锋直指荆州而来。徒有其名的刘表吓得不知所措,索性干脆利落地死掉,军政大权被次子刘琮和蔡氏家族所掌控,魏延只能趁乱离开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魏延很快就发现,韩玄此人甚至还不如刘表,前任老板是无能糊涂,现任老板简直就是大白一个。于是,他只能消极怠工,留在长沙开始骑驴找马,眼巴巴等待着投奔明主,等待着更好的工作岗位。

公元209年,刘备任命关羽为先锋攻打长沙,魏延终于等到了人生的转机。一不做二不休,他不仅斩杀了韩玄,而且还救下黄忠,更是主动献城投降,以此为投名状加入了蜀汉集团,成功实现了跳槽。

公元219年,久居人下的刘备终于在夺得汉中之地后自封汉中王,蜀汉集团的实力也达到了空前的鼎盛。他以汉室之胄奋起于布衣,凭借屡败屡战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终于分荆据益,从而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二步。

对于自己呕心沥血积累的家业,刘备显得非常慎重。经过认真谋划,他将自己的全部地盘和人马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第一战区、第二战区和第三战区。其中,第一战区由关羽统领,驻扎在荆州之地,主要负责对曹操的东线作战,顺带着监视孙权;第二战区由张飞统领,作为机动力量驻扎于阆中,进可支援第一战区和第三战区,退可拱卫都城成都;第三战区由魏延统领,驻扎于汉中镇守蜀汉的北大门,主要负责对曹操的西线作战。

按照常理,镇守汉中咽喉要地这种战略性的任务,本不应该落在魏延的肩上。毕竟,无论从关系亲疏还是从个人能力来讲,张飞似乎更应该担此重任。但是,刘备却偏偏选择了魏延,不仅加封镇北将军授予军权,而且还任命为汉中太守。

对于刘备的如此器重和信任,魏延自然是大喜过望。为了让老板放心,他当即表示不辱使命,甚至还立下军令状: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事实证明,魏延没有吹牛,他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几年下来,第三战区多次抵挡住了曹魏的进攻,仅被他斩杀的魏军大将就有张郃、郭淮和王双等人,牢牢扼守住了蜀国的北大门。

随着第三战区在西线节节胜利,顺带还占据了上庸三郡,迫使魏军全面后撤。这样,东线战场的樊城便成为了前凸之地,地理位置变得十分孤立。

为了再接再厉扩大范围,也为了缓解西线战场的压力,刘备下令由留守荆州的关羽第一战区主动出击,从东线加大对曹魏的军事压力。于是,襄樊战役在这种背景下打响了。

关羽

很多人认为,关羽因为骄傲自大才主动出兵攻击曹操,这是导致荆州丢失和自身殒命的主要原因。但是,文史不假个人却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虽然关二爷作为镇守荆州的战区司令,但他只有战役的指挥权,对于这种重大战略举措是没有决策权的。

关羽严密安排荆州的防务,每隔三十里修建烽火台以便及时传递军情,生怕隔壁的孙权会蠢蠢欲动。之后,他才领兵北进直指由曹仁镇守的襄樊。

得知关羽亲自率军北伐,曹操立即派出大将于禁和庞德前来增援曹仁,双方在襄樊就此陷入相持。期间,由于魏军准备不足,被关二爷搞了个“水淹七军”,直接导致于禁被俘,庞德被斩。

消息传回后,魏军内部乱成一团,许多人都主张“弃守襄樊”以暂避锋芒。最后,曹操在司马懿的建议下秘密遣使江东,终于说服孙权从背后袭击荆州。

孙权

由于当年赤壁之战后“分赃不均”,蜀汉和江东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争执不下,使得孙刘联盟变成了徒有其名的空壳子。因此,面对曹操的诱惑,孙权下定决心背刺关羽,以“白衣渡江”的方式奇袭江陵。

由于长期的连续作战,加之曹魏在襄樊坚守不出,导致蜀汉的第一战区危机重重。得知孙权已经偷袭江陵,关羽立即陷入进退维谷之地,只好向驻扎在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援。被拒后,他只能冒险败走麦城(今湖北省当阳),准备由此退回蜀地。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不曾想到,孙权早已派潘璋在此设伏,江东在活捉了关羽和关平父子后下令处斩。一代名将,竟然陨落于此!

已经登基为帝的刘备,借着这个由头开始发飙,亲率张飞的第三战区和成都留守的全部兵马东伐孙权,从而引发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三大战的最后一场,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

即便如此紧张的战势,刘备都没有调动镇守汉中北大门第二战区的一兵一卒,放权由他独自抵挡北方的曹魏。由此不难看出,他对于魏延是极其信任的。

夷陵之战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刘备几乎是全军覆灭,拖着半条命退回白帝城。接着,他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命前者统揽政治和经济,命后者掌握军权,二人相互制衡。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由于第一战区和第二战区的覆灭,魏延的第三战区就成为蜀汉帝国的最主要军事力量。事实上,他当时的确是蜀军中的最高军事将领,没有之一。

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诸葛亮是否存有私心,但的确存在独揽军政大权的嫌疑。只不过,他最先要对付的还不是魏延,而是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

李严是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代表,原本有实力与代表荆州集团的诸葛亮抗衡。只不过,他平时轻狂桀骜,在政治上和德行上都难以服众,最终失去了各个阶层的支持,也失去了托孤重臣的权力。

在诸葛亮的逐步打压下,李严这个堂堂的托孤重臣只能去前线从事督运粮草的物流工作。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罢手,秉持着“见你病要你命”的理念,硬是将对方贬为了庶民。

斗败李严后,诸葛亮开始将目标对准了最高军事将领魏延。为了获取军权,他借助南征的契机小题大做,将对方调离汉中的第三战区大本营,协同自己前去平定孟获。

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魏延凭借自己的战功和威望自然产生了傲气。而且,他长期在汉中担任军政一把手,也养成了固执己见的性格。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诸葛亮的意见相左,这在各级单位中都算是司空见惯吧。

诸葛亮越来越发觉,自己难以完全驾驭魏延。因此,他开始在军中大肆安插自己的亲信制约对方,马谡、杨仪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军队的。

227年,诸葛亮为了兴兵北伐,也为了降低魏延在蜀军中的影响力,特意加封其为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明眼人早看出来了,这属于典型的明升暗降,在剥夺对方军权的同时,也完全废除了先帝刘备当年设立的第三战区。

平心而论,文史不假认为魏延是当时蜀汉后期仅存的名将,也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军事将领。尤其是,他在北伐中给诸葛亮提出的“兵出子午谷”这步棋,虽然存在冒险因素,但也未尝不是一步妙招,最起码好过一次次劳民伤财的“兵出祁山”。

不可否认,魏延在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个人功劳和贡献的确不如诸葛亮。因此,他被他压一头也就罢了,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嘛。但是,如果杨仪也想压他一头,那就过了!

魏延和杨仪

234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曹魏时,因为长期积劳成疾而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他背着魏延召见杨仪和姜维等人,秘密做了死后的安排和部署,这显然是不对的。

杨仪,字威公,湖北襄阳人士,曾在荆州关羽的帐下担任过功曹一职,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他受关羽派遣前往成都汇报工作,因为策论高深而被刘备选中,留在身边担任了左将军兵曹掾。

诸葛亮当政后,杨仪成为了参军署府事,因为口才出众和文气十足而一步步获得青睐和信任。据《三国志·蜀书·杨仪传》记载:

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杨仪虽然算不上是小人,但心胸实在不够开阔,平时就和魏延积怨颇深。果然,随着诸葛亮病逝,他立即假借丞相遗命要求魏延率领少部人马断后。

诸葛亮突然过世,魏延内心本就十分悲痛。加之,素来不和的杨仪竟然调遣自己离开主力部队,自然是拒不从命,二人开始在军中大动干戈,最终遭到了诱杀。

虽然除掉了魏延,但杨仪也没有高兴太久。当他洋洋得意地率领蜀军主力还朝,自以为功勋卓著,应该有资格接替诸葛亮来总揽蜀国朝政。可是,刘禅却并不糊涂,只是简单奖赏后便闲置一边,任命蒋琬署理朝政。

杨仪虽然被加封为中军师,但手中并没有多少实权,心中逐渐产生了怨恨。据《三国志·蜀书》记载:

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由于杨仪牢骚不断,多有抱怨之言,终于引起了朝臣们不满。费祎等大臣上疏刘禅,将其贬为庶民并且流放边地,又因拒绝乞罪谢恩而入狱并且自杀身亡。据《三国志·蜀书》记载:

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前文提到的诸葛亮、李严、魏延和杨仪,他们都堪称当时的能臣和名臣。虽然各自的性格特点多有不同,甚至于具体政见也不尽相同,但对于蜀汉政权的忠诚度是没有问题的。

在中国古代,出现过很多文臣和武将之间的佳话,比如被人津津乐道的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如果,蜀汉集团没有接连不断的内斗消耗实力,那么,即便不能实现《隆中对》第三步战略规划,但再存续几十年总是没有问题的。​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