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时代,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驾崩后才出现的,是对其一生的盖棺定论。而且,这两个称呼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通常只有两个字,刻在神主木牌上用于供奉和祭祀,力求简明和严谨;后者通常出现在史书和文献中,越到后世字数越多,甚至达到了几十个字,力求美化和颂德。

在庙号序列中,最有分量的当属“太祖”和“高祖”,多为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回顾历史,敬上庙号为太祖的帝王共有46位,敬上庙号为高祖的帝王共有24位。遵循“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后代皇帝们无论功绩多大都只能称“宗”而不能僭越。
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满清帝国,居然同朝出现三个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和清圣祖玄烨。努尔哈赤起兵造反开创基业,庙号为“祖”当之无愧;顺治实现国家大一统,属于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庙号为“祖”倒也说得过去。
可是,作为满清的第四个皇帝和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康熙的庙号为“祖”就让人大感不解了。更夸张的是,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1000多个皇帝,在庙号中敢用“圣”字的只有区区两人,分别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和清圣祖玄烨。

问题来了,康熙皇帝为何在庙号中被敬为“祖”,而且还是超级抢眼和无比拉风的“圣祖”?这个庙号,完全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牛叉和最嚣张的存在,没有之一,没有质疑。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这段历史,讲述康熙皇帝庙号为“圣祖”的前因后果。为了抵制抄袭,笔者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同时声明此文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这两个平台,谢绝任何形式的刊载。

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5月4日,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担任皇帝最久的一位。其中,“康熙”是他的年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是他的谥号,而“清圣祖”则是他的庙号。
纵观历史,皇帝谥号中带“圣”字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宋代以来绝大多数皇帝的谥号中都有。比如,赵匡胤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光义的谥号是“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赵构的谥号是“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既然庙号如此珍贵无比,而且必须是皇帝驾崩后才能确定,自然都会由继位之君亲自拍板。因此,每当老皇帝驾崩后,新皇帝除了忙着哭丧和即位外,还必须尽快确定庙号以便刻在牌位上祭祀供奉。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北京紫禁城,生母佟佳氏只是一名不受恩宠的庶妃。当时,由于父亲顺治专宠董鄂妃,对这个三儿子的出生并不关心,只是草草见了一面便就此了事。
不受宠爱的玄烨到了七岁时,竟然突遭天花侵袭而差点丧命,最后虽然挺了过来但却留下满脸麻点,更加不被颜值控的父亲所重视。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场疾病竟然成为他日后争夺皇位的最有力武器,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得两次天花”。
顺治帝共有过八个儿子,长子牛钮的生母是庶妃巴尔氏,在一岁时就早早夭折;四子的生母是董鄂妃,被寄予无限期望的他不满一岁也夭折了,被追封荣亲王;第六子、第七子和第八子都年龄尚小,只有一两岁的年纪懵懂无知。因此,作为太子人选的就只剩下三个儿子,分别是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和皇五子常宁。
汉人历来就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和祖制,因而皇次子福全理应被册立。不过,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并不完全赞同这些礼制,这为玄烨继位提供了可能性。
顺治驾崩后,皇次子福全九岁,皇三子玄烨八岁,皇五子常宁五岁,其余皇子更加幼小。当时,虽然清军入关十多年,但南明并没有完全消灭,统治基础非常薄弱。因此,主持朝政的孝庄太后自然求稳为上,患过天花并且已经痊愈的玄烨终于实现了弯道超车。
1661年2月5日,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基称帝,成为满人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之后,他尊自己的祖母孝庄太后为太皇太后,尊自己的生母佟佳氏为圣母皇太后,与母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两宫并尊。
由于玄烨太过年幼,清廷委任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作为“辅政大臣”处理朝政事务。作为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孝庄太后格外关注孙子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教导他如何治国理政。
众所周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四个“辅政大臣”没有一个省油的灯,逐渐产生觊觎之心。老索狡猾无比,长期保存实力却引而不发,直到被皇家结亲才收编站队;老苏太过懦弱而又沉不住气,直接被老鳌提前给办理了退休手续,之后还提前领了盒饭;老遏发现势头不对,立即以身体原因主动办理了退休手续,心满意足去挥霍去享受人生;剩下老鳌,仗着“满洲第一勇士”的身份不断排挤政敌和扩充自己,成为最大的安全隐患。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岁的青年玄烨不再继续忍气吞声,下旨缉拿鳌拜并且问罪下狱。这个过程基本上波澜不惊,并不像《鹿鼎记》和《康熙王朝》等影视剧演绎得那般凶险异常。
或许,康熙帝也觉得此事有些鲁莽过分和操之过急,就将原本议定鳌拜的死刑改为了终身幽禁。之后,他又下旨善待老鳌的后人并且追封一等男爵,直到乾隆时期终于彻底平反此案。
平心而论,清朝的皇帝大都是比较勤勉的,像明朝老朱家那样经常不上朝的情况绝对没有。按照祖制,清帝们通常都是五更卯时上早朝,相当于凌晨的6点到7点之间,但并非天天都要举行朝会。
康熙亲政以后,几乎天天都会上朝,尤其在青年时期更是如此风雨无阻。因此,他手中从来没有久拖未决的事务,六部大员们也非常辛苦,除了早出晚归就是加班加点,极大地稳定了朝局。

除了日常事务外,康熙还高瞻远瞩实现了“平三藩”、“收台湾”和“扩版图”的夙愿。在他治理下,满清开创了北到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东至大海,南抵大海,西到葱岭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确立了我国现今的主要版图。
康熙帝一生当中先后有过四位皇后,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和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除此之外,他还有六十名等级不同和民族不同的嫔妃,诞下了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
福兮祸兮!凡事有利就有弊,这么多的儿子虽然让康熙皇帝尽享天伦。但是,他在挑选储君时却非常犯难,甚至还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惨烈局面。
由于不够细致慎重,康熙将太子胤礽两次废立,使得众多皇子们纷纷开始觊觎皇位。当时,已经成年的皇子有九个,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引发了著名的“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非常的惨烈,不仅造成皇室内部的骨肉相残,而且勾结外臣相互结党,极大地动摇了政权基础。最终,老大私心太重被褫夺封号并终生圈禁;老二篡位不成被终生圈禁并永不复起;老三迷途知返而侥幸脱身从此不理朝政。于是,竞争最激烈的就剩下老四、老八和老十四,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程度。
1722年冬,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病逝于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内。当天,原本在这里修养的他突然病情加重,马上下旨让正在南郊天坛主持祭天仪式的皇四子胤禛赶来,当众宣布由其继承皇位,直到晚上八点驾崩,享年69岁。
康熙驾崩后,皇四子胤禛一方面要防备胤禩和胤禵等人趁机作乱,一方面又要在灵前哭丧守灵。据《清史稿》记载,他在棺前“捧足大恸,号哭仆地,良久乃起”,在朝臣和宗室的多次劝慰下才勉强止住了哭声。

胤禛以新帝的身份下旨皇七子允祐守卫畅春园,下旨皇十二子允祹回京陈设灵堂,下旨皇十六子允禄和世子弘升护卫宫禁,下旨皇十三子允祥与隆科多随驾护卫。同时,自己跟随康熙灵柩返回紫禁城。
回銮以后,雍正下旨诸王贝勒和文武大臣进乾清门,下旨公主王妃进乾清宫,共同瞻仰康熙帝的遗容。期间,他本人捶胸顿足,哀伤呼号,做出悲痛已极的姿态彰显孝道。
康熙在乾清宫停灵期间,雍正颁发一系列上谕表示自己不居殿内和不走正门,朝后也不会安坐饮茶。同时,还要打破服孝二十七天的旧制,准备改服孝一百天。不过,由于军国大事和祀典大礼都不可“久阙”,必须着礼服才能举行,这才“勉从所请”提前释服。
为了给康熙尊谥号和庙号,雍正下旨由大学士马齐和张廷玉等人具体负责。经过众臣商议,草拟好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极尽推崇之意。
在康熙帝之前,清朝一共出现过三个皇帝和四个庙号,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成宗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按照惯例,只有开国皇帝的庙号才能称为“祖”,顺治也只是忝居为世祖罢了。

经过朝臣商议,康熙草拟庙号时只能上之为“宗”,没有资格称之为“祖”。对此,雍正显得颇为不满,坚持认为先帝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却有“开国之功”,应该被尊为“祖”。
奉旨以后,以马齐为首的大臣们给康熙草拟了几个庙号,雍正仔细斟酌后用银针扎破自己的手指,将鲜血滴在“圣祖”两个字上。至此,终于确定了“清圣祖”的庙号。据《清实录》记载:
诸王大臣官员,俱深悉我皇考一生神圣实行,同心合词,恭上尊称,无一人异词,甚惬朕怀。朕之哀思,庶可稍释。谕毕,上持针刺中指出血,将奏内“圣祖”二字圈出,敬恭高捧,交与大学士等赍出。
毫无疑问,康熙称得上有作为和有功绩的帝王。他冲龄即位,先后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战沙俄和平噶尔丹,为满清帝国乃至今日中国都奠定了广袤的疆域基础。不过,究竟能不能担得起“祖”的庙号,而且还是“圣祖”,的确有些见仁见智了。

继位以后,雍正励精图治,成为比父亲康熙皇帝更加勤勉的一代帝王,实现了“康乾盛世”的无缝衔接。雍正十三年八月廿三,他在圆明园内因病驾崩,临终前留下遗诏传位于皇四子弘历,也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间,虽然好大喜功和自以为是,但满清帝国达到最巅峰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疆域面积达到了历史最大,经济水平、军事实力和文化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1796年,在位六十年的乾隆为了不打破祖父康熙的记录而主动退位,选择由皇十五子永琰继位。担任太上皇期间,他不止一次暗示儿子嘉庆未来也给自己一个带“祖”的庙号,以彰显“十全老人”的盖世功绩。
因为太过揽权专政,即便担任太上皇期间依然如此,嘉庆和乾隆的父子关系并不和睦。在他驾崩后,竟然只敬上了“高宗”的庙号,而上一个使用这个庙号的皇帝还是丧权辱国的宋高宗赵构,似乎是在故意恶心老父亲。

乾隆
如果乾隆皇帝地下有知,一定会龙颜大怒,无论如何不愿意接受“清高宗”的庙号。而具体到本文,康熙皇帝真的有资格享受“清圣祖”的庙号吗?欢迎读者发言留下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