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平定青海和西藏被雍正宠上天,他真有资本可以叫板皇帝吗?

睿昊聊历史 2025-03-24 15:48:48

通过《雍正王朝》、《甄嬛传》和《李卫当官》等影视作品,许多人都熟知了年羹尧这一历史人物。在刻薄寡恩的雍正时期,他手握重兵盘踞西北,俨然就是仅次于“常务副皇帝”胤祥的第二宠臣。

问题来了,年羹尧作为平定青海、西藏战乱的首功之臣,为稳定清初政局和巩固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那么,他为何会落得削官夺爵和传旨赐死的下场?

为了抵制搬运和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同时声明,原创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这两个平台,谢绝其他平台任何形式的刊载。

年羹尧出生于1679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字亮功,号双峰,汉军镶白旗(后抬至镶黄旗)人,雍正嫔妃敦肃皇贵妃之兄。他一生历经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通过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后担任庶吉士,一步步开启了封疆大吏的仕途。

显而易见,《雍正王朝》中说年羹尧是四爷在浅邸时的包衣奴才,这就错了,完全是杜撰和演绎。他的祖父年仲隆考取进士脱奴进仕,他的父亲年遐龄官至湖广巡抚署理总督,他本人也是正儿八经的科班进士出身,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儒将。

年羹尧手书

康熙四十二年,年羹尧担任从七品检讨,后多次担任四川和广东等地乡试考官累迁为内阁学士。康熙四十八年,他成功升任四川巡抚,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本和节奏,他会辗转各地任职最终成为总督,退休前加封尚书衔荣升从一品。

不过,年羹尧却没有按部就班地走寻常路。因为,他在“九子夺嫡”中押宝四爷,成功押中了!

康熙

康熙五十六年,清廷与准格尔争夺西藏,年羹尧负责大军的后勤保障,因功被提升为四川总督。康熙六十一年,老皇帝驾崩,新皇帝胤禛继位,属于他的好日子终于到了。

作为雍正的铁杆支持者,年羹尧和隆科多被视为新朝的肱股之臣,很快就升任川陕总督。四川总督只掌管一省的军民政务,而川陕总督却统辖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军民政务,绝对属于位高权重。

对这样一个有大功于自己的心腹,雍正皇帝也格外宠信和优渥,希望彼此之间成就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入京觐见期间,新帝专门下旨大肆进行褒奖: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除此之外,在雍正皇帝的日常朱批中,经常会出现“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和“朕躬甚安,卿足疼可痊愈否”这等肉麻的话。不难看出,君臣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所有问题上大权独揽,节制各省的督抚官员,而且还被允许直接参与朝政。雍正特旨,他可以越过内阁和军机处直接汇报工作,诸如朝中官员的优劣评判和地方的吏治民生可随时上奏秘呈。

明末清初时,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是青海的真正主人和实际统治者,首领为固始汗。此人也算是枭雄,在位期间兴兵消灭了藏巴汗政权,基本掌握了西藏的军政大权。在顺治和康熙两朝,青海、西藏名义上归属满清帝国,实际却由和硕特部直接管辖,朝廷不派官、不收税、不驻兵。

固始汗死后,蒙古人的通病又一次爆发,八个儿子分别控制着不同部落被称为“八台吉”。再往后,子子孙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乱,甚至与喀尔喀蒙古和土尔扈特蒙古勾结,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是罗卜藏丹津。

作为固始汗的嫡孙,作为达什巴图尔的嫡子,罗卜藏丹津不断积蓄实力,终于拥有了数十万人口和数万骑兵。雍正元年,他为了实现“恢复蒙元霸业”的政治野心,暗中遣使与准噶尔汗国约期作乱,公开与清廷为敌。

因为即位不久政局不稳,雍正并不希望在此时大举用兵边疆,暗中做好了“一软一硬”两手准备。一方面,他派遣常寿作为钦差前往调解,说服其罢兵休战;另一方面,他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积极准备武力解决。

年羹尧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抵达西宁,下辖四川提督岳钟琪和西宁总兵黄喜林,迅速调集兵力和粮草。同时,察木多总兵周瑛固守里塘、巴塘和黄胜关,彻底截断罗卜藏丹津的进藏之路;靖逆将军富宁安调兵驻防吐鲁番和噶斯口,隔绝对方与准格尔汗国的联系。

钦差大臣常寿抵巴颜布拉克后,立即向罗卜藏丹津宣读谕旨,责问起事的缘由。随即,叛军劫持他并将其拘禁在堪布庙中,以此表明自己与清廷死战到底的决心。

罗卜藏丹津率精兵五千进犯西宁,一度攻破南川口和包围镇海堡。同时,西宁附近的寺院僧众们也披甲持械积极响应,里应外合攻击清兵,叛军气焰十分嚣张。

眼见多地告急,年羹尧决定采取“围魏救赵”之计,派兵奇袭了在甘州等地骚乱的罗卜藏丹津和巴尔珠尔阿喇布坦大本营,使之被迫回兵退守。同时,对响应叛乱和助纣为虐的寺院僧众们进行报复,终于稳住了阵脚。

眼见大势已去,罗卜藏丹津不得不改变策略,以“放还常寿”和“呈递奏章”的方式作为缓兵之计。不过,雍正却命令年羹尧“不准媾和、武力平叛”,一直将其追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后逃至准噶尔汗国境内。

至此,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定,青海和西藏也重归平静。对于自己的心腹爱将,雍正给予了大力表彰:年羹尧封爵一等公,加封太保衔;其父年遐龄,封爵一等公,兼领太傅衔;赏加一等男世职,由次子年富承袭;再赏子爵,由其三子年斌承袭。

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定后,青海是纳入版图由朝廷直接管理,还是继续由蒙古王公代为治理,雍正帝本人陷入沉思。一来,西北用兵不易,千辛万苦才将蒙古势力和宗教势力遏制;二来,这里过于贫瘠,人口也不多,长期驻兵必须由内地提供补给。

在如何处理青海这件事上,年羹尧比雍正看得更远。他坚决主张直接管辖青海,不仅可以扩充国家疆域,而且可以保障甘肃、陕西、西藏和四川的边境安全。

雍正二年五月,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上呈两道奏折阐述自己的主张,分别是《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就这样,满清帝国的版图中增加了一个新成员,那就是青海。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为何在雍正时期才正式纳入版图?

在清雍正之前,青海与中原王朝基本属于名义上的依附,从来没有真正直接管辖。在奏折中,年羹尧表示:

汉设河西五郡,断了匈奴之右臂,其后世事变迁,地多丢失。明季曾于哈密沙州设卫,而不久弃之,失地千余里,遂以嘉峪关为西塞。迨至本朝,固始汗居青海,而备西番。

不出意外,雍正帝最终同意了年羹尧的奏请,将青海直接纳入国家版图。在西宁之北三百里设大通镇,由总兵统辖绿营兵三千;在盐池设协将和副将,领兵一千多人镇守。同时,将青海境内的常规驻军增加到两万人,极大地稳固了西北边疆。

为了加强对青海的管理,清廷设青海办事大臣负责处理蒙藏事务。之后,把西宁卫改名西宁府,凉州卫改名凉州府,将所辖的其余地区也更名为县级组织,境内再没有发生过大的动乱。

平心而论,年羹尧在平定青海和西藏叛乱中居功至伟,在扩充国家版图和维护西北边疆方面功勋卓著。但是,他竟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忘了所有的一切都是雍正给的。

自恃有功于社稷,年羹尧大肆敛财并收取进贡,对朝中官员也越来越骄横跋扈,甚至就连“常务副皇帝”胤祥都不放在眼里。驻扎西北期间,他竟要求蒙古王公和地方督抚跪拜自己,这可是严重的逾制,自然引起了雍正的警觉。

除了嚣张跋扈和大肆敛财,年羹尧又因为“结党”而触动了雍正的逆鳞,这是所有皇帝们都忌讳的。他积极推荐投靠自己的朝臣,大力排斥不投靠自己的官员,在朝中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势力圈子,人称“年党”。

虽然多次拍打,但年羹尧的倒行逆施没有丝毫收敛,终于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弹劾。加之,雍正也逐渐对他失去了信任,对他产生了猜忌。

雍正三年底,年羹尧被以九十二条罪状获刑入狱,分别为大逆罪五条,僭越罪十六条,欺罔罪九条,侵蚀罪十五条,狂悖罪十三条,忌刻罪六条,专擅罪六条,贪婪罪十八条,残忍罪四条。雍正四年初,他在狱中被下旨赐死,父兄均免官,儿子年富被斩,族人年十五以上者皆戍边,家资抄没入公。

曾经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后落得如此悲惨下场。不过,他平定青海和西藏叛乱,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融合,这个历史功绩是毋容置疑的。说到底,他还是有向雍正豪横的资本。

年羹尧死后,雍正继续对准噶尔作战,可花费数千万两白银却换来损兵折将,打出了清八旗历史上最大的败仗——和通泊之战。敌人运用诈降和诱敌深入的计策,几乎全歼了和通泊地区的满清八旗军,造成了“八旗子弟几近覆灭”和“京城处处挂白幡”的惨状。

和通泊之战

和通泊之战后,雍正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用兵,使得自己收复的疆域仅限于青海周边,远不如老子康熙和儿子乾隆。而作为长久以来的心腹大患准格尔部,直到乾隆登基二十三年后才收复。​​​

假如,年羹尧能秉承“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或许真能和雍正树立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或许能在自己任内提前消灭准格尔收复新疆。您觉得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