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点不是坏事,高血压的人反而更硬朗?

鸿朗说健康 2025-01-21 14:18:50

如果我要说得了高血压对自己来说是好事,而降血压则是坏事,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认为这是胡话,哗天下之大谬。但是你思考过没有,人为什么会得高血压病呢?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一直报怨说我的血压控制得好好的,为什么头反而越发昏沉,四肢越感麻木呢?为什么血压控制得越正常越易得心脑血管疾病呢? 为什么血压控制得越正常越容易中风呢?

现在人们对高血压的治疗方式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降”。有些病人一开始降了还有效,可是后来就降不下去,于是又同时吃其他的降压药,更有甚的有的几种一起吃,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高血压患者是成把成把的吃降压药。这对患者的身心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啊!

俗话说“治病要求本”,这个“本”并不是疾病本身,不是见什么病要治什么病,而是指疾病产生的根源,根源找到了,从疾病的源头采取釜底抽薪的方法治之,没有了致病的“因”,自然也不能产生疾病的“果”了。

那么导致高血压的这个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先从血压的作用来分析。血压的作用无非是维持一定的血流量,人体的组织器官需要一定的血液来供养,单位体积内,每分或者每秒需要有一个血供量,达到这个量新陈代谢就可以得到保障。单位体积内的血供量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恒定的,但也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幅度的差异,所以,血压的变化它也有一个正常的允许值。例如低压60-90mmHg,高压90-120mmHg都算正常的血压。而现在血压升高了,大大超过了正常值,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单位体积内的这个血供量发生了改变,血供量不足了,达不到原来的正常量,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机体只有启动血压这个调节机制,通过升高血压来维持原有的血液灌注。而在正常的血压下,单位体积内的血供量为什么会下降?为什么达不到原来需要的那个值?很显然,必定是运血的道路出现了障碍,血管壁变厚了,血管变窄了,或是其他的原因阻滞了循环的这个过程,循环道路的阻力增加了,而压力维持不变,那单位面积的血流量必然减少,血供必然不足。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在无法拿掉血循过程中的这个阻滞,而又必须保证组织器官的血供量的这样一个前提下,机体万般无奈地选择了提高血压的方法,而正是这个无奈的选择使机体掉进了高血压病的恶性循环之中。

“医生,我的血压有点高,可是我感觉身体也没什么不舒服,甚至比以前还更有精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高血压难道就不是坏事了吗?”

最近,门诊上常有患者提出类似的问题。

高血压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个“坏家伙”,它与心脏病、脑卒中等重大疾病密切相关,似乎没有半点好处。

而近些年,科学研究却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惊喜:某些情况下,适度偏高的血压反而可能对人体有益,甚至让人更“硬朗”!

这是否意味着,高血压就可以不用治了?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聊聊关于高血压的真相与误区。

李大妈最近总是心神不宁。她年过六旬,平时身体倍儿棒,爬山散步样样不落,可一次例行体检后,医生告诉她:血压偏高。李大妈当时一听,心里咯噔一下,"高血压"这三个字在她脑子里炸开了锅。回家的路上,她越想越害怕,觉得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

可偏偏,她的邻居张大爷得知后笑呵呵地对她说:“别紧张,血压高点也没啥坏处,可能你还更健康呢!”这话听得李大妈一头雾水,血压高怎么会更健康?她带着满腹疑问,准备再去找医生问个清楚。

后来,李大妈的女儿小孟也听说了这事,赶紧上网查了一堆高血压相关的资料。网上有说高血压可怕的,有说高血压没事的,甚至还有一些“血压高的人活得更久”的说法。

小孟越看越迷糊,心想,难道血压高真的不是坏事?李大妈看女儿那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心里又添了几分不安。为了搞清楚真相,她决定亲自咨询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

第二天,李大妈和女儿一起去了医院。医生一听李大妈的情况,没急着下结论,反而问了她几个问题:“平时睡眠怎么样?饮食习惯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最近有没有感到头晕或者胸闷?”李大妈一一作答,才发现自己除了血压高,其他地方都挺正常。医生点了点头,说:“那咱们先别慌,我给你讲个有意思的事吧。其实,高血压并不全是坏事。”

高血压真的不是坏事?

医生讲了一个真实案例:有位叫刘阿姨的病人,和李大妈年龄相仿,身体也很硬朗。多年前,她因为血压偏高被家人拉去体检,结果发现虽然血压高,但并没有出现任何器官损伤或者其他并发症。医生建议她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刘阿姨照做了,后来每次体检血压都高,但身体却一直健康得很。再后来,刘阿姨的老伴因为突发心梗住院,刘阿姨一边照顾老伴,一边还经常帮忙跑腿买药,竟然丝毫不见疲态。医生们开玩笑说,她的“高血压”可能成了她的“保护伞”。

听到这儿,李大妈有些惊讶:“这血压高还能是好事?”医生笑着解释:“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血压高,有可能是身体的一种‘适应机制’,尤其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人来说,血压高一点反而能保证器官供血。”这番话让李大妈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但她仍有疑问:“那为什么有些血压高的人会出问题呢?”

血压高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

医生接着说:“血压高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它的‘背景’。”他说,血压高分为很多种情况,有些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比如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长期熬夜,这样的高血压一般会伴随动脉硬化、心脏病等问题。

但也有一种高血压,是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作出的调整,比如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变差,身体为了让血液正常流动,就会稍微提高血压。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健康问题,血压高一点反而有助于维持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

医生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就像你爬山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跳会加速,血压也会升高。这是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器官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时,血压高一点反而是好事。”李大妈听得入了神,点着头说:“原来血压高还有这么多讲究”

高血压,听起来像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但其实并不全然如此。它既可能是身体的保护机制,也可能是健康隐患的信号。

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学会科学管理。李大妈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是一种平衡,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过于紧张。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健康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说到高血压,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中风”“心梗”“猝死”这些严重后果。

确实,长期高血压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它会让血管壁变硬、弹性下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高血压本身的危害,往往是“慢性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变化。换句话说,血压稍微高一点,并不会立刻引发灾难。

有趣的是,适度偏高的血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身体的一种“自我应对机制”。想象一下,当你跑步、爬楼时,心跳加快,血压自然会升高。这是为了让更多的血液、氧气供应到肌肉与大脑,以应对身体需求。这种短期升高,恰恰是健康的表现。

血压上升:应急机制的体现。血压的上升并非总是病理性的。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如遭遇车祸、火灾或强烈的情绪波动,人体的血压会迅速上升,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目的是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氧气,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这种“挣扎或逃跑”反应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高血压的“临时益处”。虽然长期高血压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血压的适度上升却可能带来一些“临时益处”。血压,这一人体不可或缺的生理指标,其波动起伏宛如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微妙地映射出机体内在的安康状况。这是因为血压的上升能够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提高身体的能量水平,使人更加精力充沛、有活力。

此外,高血压在某些紧急情况下还可能成为一种“救命稻草”。当一位老人突然遭遇心脏骤停或脑中风时,如果他的血压能够迅速上升,就有可能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因为血压的上升意味着心脏和血管正在加大收缩力度,试图将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输送到关键器官,从而减轻缺血缺氧的损害。

动脉硬化:高血压的“警报器”。虽然高血压可能带来一些临时的益处,但我们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危害。譬如,针对素来血压偏低之人群,适度提升血压水平,实乃一剂缓解低血压所致眩晕、乏力、视力模糊乃至晕厥等不适症状的良方。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动脉硬化也可以被视为高血压带来的一种“警报器”。当血管壁出现硬化和增厚时,它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

持续性高血压乃动脉硬化等血管损害之温床,悄然间推高了心脑血管疾患侵袭的风险门槛。因此,当我们发现血压上升时,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以降低血压并预防血管病变的发生。

但问题在于:如果高血压长期无法恢复正常,或者血压高得离谱,那就会从“保护机制”变成“破坏机制”。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适度偏高的血压是否真的有益?又该如何正确看待?

你可能不知道:高血压患者的“硬朗”背后,其实另有玄机!

1. 血压高一点,血管供血效率更高?科学家发现,适度偏高的血压,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提高人体的供血效率。

原因很简单:血压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就像一个水管里的水,如果水压稍微高一点,水流速度会变快,能更快地把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各处。

尤其对于一些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如果血压过低,血液可能无法有效供给到重要器官,比如大脑和心脏。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年人血压稍高时反而感觉精神更好,血压一降立马头晕乏力。

这并不意味着高血压患者可以“放任自流”。长期高血压会让血管壁承受过大的压力,逐渐变得脆弱,最终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或堵塞。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

2. 为什么有些高血压患者看起来更“硬朗”?很多人会发现,身边的某些高血压患者,平时看起来格外精神,体力也不错。这是适度偏高的血压有时能让身体启动一系列“自我适应”的机制:

心脏功能增强:为了应对血压升高,心脏会变得更强壮,泵血能力更强。

微循环改善:高血压会刺激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确保组织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

免疫力增强: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于白细胞、抗体等免疫因子的分布,对抗感染和炎症。

但这只是短期的“表象优势”。长期的高血压会让心脏“过度劳累”,导致心肌肥厚,最终可能引发心衰等严重问题。

高血压的常见误区:“高一点没事”和“必须降到120/80”都不对!

误区一:血压高一点没关系,反正我没症状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很多人觉得,自己血压高,但“没感觉”,“没症状”,就不需要治疗。高血压是一种“隐形杀手”,它的危害在于长期积累,而非一时之痛。

研究表明,7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在早期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身体没有影响。

长期高血压会逐渐损害血管、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等到出现头痛、胸闷、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可能已经到了高血压引发并发症的阶段。

误区二:血压必须降到120/80才算正常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很多人以为,所有人的血压都必须降到“120/80”才是健康的。

血压的“理想范围”因人而异,尤其对老年人或特殊人群来说,过度追求低血压反而会带来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多项研究指出,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即可,甚至允许稍高一些(如150/90),以避免低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

血压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掌控而非放任。高血压并非绝对的“坏事”,适度偏高的血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身体有益,但长期高血压的危害不可忽视。

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到一个健康的血压平衡点,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或“低”。

健康的血压管理,是吃药,更是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的全方面配合。

记住:你的血压是健康的“晴雨表”,只有真正关注并管理好它,才能让身体更硬朗、更长寿。

0 阅读:13